李应发
(胡家坝镇政府经济发展办公室,陕西宁强 724404)
茶原产中国,被开发利用已有三千多年;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茶苦味寒,宜饮用,有清火去疾的功效;现代食品营养学研究分析认为茶叶属于碱性食品,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以把因吃肉或饮酒导致血液呈酸性的状况恢复至弱碱性,对人体有益[1,2]。据此,饮茶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茶叶消费的需求日趋旺盛,对茶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基础研究方面,茶叶种植、管理、采制等进一步深化,开发利用更加多元化;茶叶初加工、深加工工艺技术已非常成熟;这些因素导致茶叶产业链的价值不断提升。在市场上,茶叶是一种快速消费品,而在农业上,茶叶则是一种极宜作为产业发展的经济作物。汉中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生态环境优越,极宜发展茶产业[3]。宁强县位于汉中市西部,是该市的一个产茶大县,为明析该县茶产业发展现状,本文梳理了已有研究报道,从生态环境状况、茶叶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该县茶业发展提供参考。
为降低管理成本、发挥茶树最大的效用,在新建茶园时,应当充分考虑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和拟建茶园地区气候特征[4]。陕西省宁强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凉热代山地气候,绝大多数山地海拔为640~1280m,平均海拔960m。土壤以黄棕壤、黄褐土为主,呈弱酸或酸性反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宜耕区土层发育良好,土壤厚度60cm以上。植被类型以落叶林为主,混生有常绿阔叶树、针叶树等,森林覆盖率70%以上。该县是汉江发源地,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清澈优良,矿物质含量高,富含Zn、Se等微量矿物质元素[5]。自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该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根据宁强县1957~2007年间的气象统计数据显示[6]:该县内多年平均气温为 12.9℃(极端最高温度37.4℃,极端最低温度 -11.6℃),日均昼夜温差10℃左右;多年平均平均降雨量1103.6 mm(最大年降雨量2022.9 mm,最小年降水量623.4 mm,全年降水量中春季占20.4%、夏季占46.6%、秋季占29.3%、冬季占3.9%);常年湿度为73~86%(RH);日照时数 1589.0 h,年均有效积温 4608.1℃,无霜期240 d。根据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宜茶区域的生态环境应保持较好,比较荫蔽、多漫射光;土壤肥厚且应偏酸性(pH=4.5~6.5);年活动积温≥3000℃、极端最低温度≥-10℃、极端最高温度≤40℃;年均降雨量1150~1400 mm,空气湿度80~90%(RH)[7]。结合以上气象统计数据以及茶树对气候的要求,该县的气候满足茶树生长要求,较适宜发展茶园。
截止2011年末,宁强县茶园总面积约12.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78万亩,投产园6.5万亩,全县涉茶镇9个,涉茶农户2.3万户约6.8万人。该县栽培的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大白毫、龙井43、陕南1号、翠峰、浙农139、浙农117、早白尖等。其中新建无性系茶园以平阳特早、乌牛早、龙井长叶三个品种为主[8,9]。虽然该县茶园总面积较大,但其茶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大部分茶园立地条件差、土质肥水欠丰、水土流失严重,茶园良种率低,当前树体过早老化;大部分茶园种植分散,户均面积小,管理粗放;重采收,轻投入;仅有20%的茶园每年进行病虫害防治。
该县现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163个,自动化茶叶初制加工厂一个(含茶叶清洁化生产线两条),精制加工厂一个,拥有各类加工、管理机械1560余台(套);主要以生产扁形炒青绿茶(宁强雀舌)为主;宁强雀舌试制成功后,于1997年通过国家质量鉴定,其后宁强雀舌加工标准制订;该县主要采制名优茶为主,生产时间集中于每年的4月初到5月底;在鲜叶利用率方面,70%的名优茶鲜叶、40%的大宗茶鲜叶被采制利用;2011年,该县茶叶总产量2500吨;在制茶人才队伍中,专业人才偏老龄化[10,11]。
销售方面,该县在省内外设立销售代理窗口20个,并与一些企业、超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销售渠道基本建立[11]。主销陕西省内、川北、陇南,远销上海、北京,出口日本等。2009年该县2.2万亩茶园开采,7家茶叶公司,20个茶叶加工厂的营收近500万元,亩收入近250元,个别户亩收入达到4000元。在品牌建设方面,该县申报的“宁强雀舌”商标2004年通过评审,经过多年宣传推介,“宁强雀舌”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在省、市消费群体中有一定的公信力。2005年“宁强雀舌”被汉中市确定为全市集中主推的三枝名茶之一,得到众多茶叶专家的肯定[12],2009年农业部信息中心和浙江大学联合进行的价值评估中,“汉中仙毫”以6.17亿元的品牌价值入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3]。
在已有报道中,该县茶产业暴露的问题主要是茶园基地基础薄弱,管理粗放,良种化程度低,茶园单产低;注重春茶生产,夏秋茶鲜叶利用率低,茶叶产品比较单一;茶叶产销规模经营能力相对较弱;茶叶产业科技水平低,发展投入资金偏少,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及推广力量薄弱[9,10,3,13]。在这些报道的问题之外,因中国人口红利优势逐年减弱,人力资源成本将逐年上涨;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茶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因素的叠加迫使该县茶叶的种植、管理、采制、品牌建设等急需新的突破。
当前宁强县茶叶产业面临的问题较多,但产业皱形基本形成。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几项基础性的工作需要推进。主要涉及种质资源整理与繁育,注重茶园规划选址、提升茶园常规管理水平,创新茶叶产品、推进品牌创建、规范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
3.2.1 种质资源整理与繁育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园发展的前提,大量引进外地名优茶资源时,易导致制成的成品茶口感相似,在市面上呈现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形成差异化优势。因此,在引种的同时,进行茶树种质资源整理与繁育意义深远,不仅对大规模茶园更新换代提供品种保证,且本地种培育的新品种有更好的适应性[14],更具有区域性无法复制的成品特征,利于创建品牌,独具竞争优势。
3.2.2 注重茶园规划和标准化管理 宁强县新建茶园的规划与选址存在问题较多。结合实地调查,本文建议该县在规划连片好田好地为茶园时,应当留足机耕道路,利于后期实现机械化,以缓解将来的人力资源危机;营造立体生态环境,栽植行道树营造隔离带,以便在茶园规划设计上形成对病虫害的天然隔离预防作用,防止后期病虫害特别是春茶末小绿叶蝉的集中爆发。此外,因地理气候所限,宁强县年际降水不均衡,春季降水少易至茶园受旱,秋季降水多易至茶园内涝;因此,储排水设施必须列入茶园规划。在茶园管理方面,对于茶树修剪,应考虑近年茶叶采制特点,采取采养结合;茶园改造有必要以独具本地特色的茶树品种进行换种;对于丰产茶园,倡导不影响茶叶品质的前提下适度增产,不能片面仅强调增产。
3.2.3 创制茶叶产品 为改变宁强县当前茶叶产品单一,提高夏秋茶的利用率,增加该县茶叶品牌价值,有必要结合市场消费趋势适当发展除绿茶类之外的其它茶类。近年来,因中国留学生外出留学逐年增多,其在国外多饮红茶,回国后对国内饮茶风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国内红茶产量在总的茶产量中占比较小;国际市场对红茶的认可度较高;红茶茶性温和,适饮人群极广;这些原因的叠加致使红茶热正在兴起。同时,红茶的利润率远高于绿茶,采制工艺比绿茶简单,结合宁强县独特的地理区位特征,在现有红茶试制基础上,应当继续扶持红茶产业化发展,并注册商标。除红茶外,黑茶的试制也很有必要,最新的研究表明黑茶的提取物的减肥效果优于绿茶[15],且黑茶对茶叶资源的利用率最高,预计后面的相关衍生产品较多。其它茶类在该县的试制基本没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3.2.4 推进茶叶品牌建设 宁强县位于中国茶区最北端,属于二高山到高山的过度区域,生态环境极佳,具有昼夜温差大、土壤富含Sn、Se的独特地理区位特征。成品茶香气特异、氨基酸含量高,能与中国其它茶区明显区分,同时该地区人文历史悠久,羌族文化独特。这些独特因素对于创建差异化的品牌非常有利,而创建品牌是将品牌做强、做大,提升产品的公信力和品牌的盈利能力。在这个问题上,企业考虑的核心问题是盈利模式和盈利可持续性,而政府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监督引导公平合理化竞争。因此在创建品牌这个问题上,应当是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政府的角色则是引导和后勤保障者。明确了这个关系,对于促成该县茶产业品牌建设,应当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包括品种引进繁育,倡导茶园科学管理,适时创制新的茶叶产品,优化和规范化茶叶采制工艺技术,积极推动商标注册宣传推介,扶持1~2个省级龙头企业和一批小企业形成产业群,增强产业内部发展动力。
3.2.5 创新人才队伍管理 关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西部地区县级及县级以下单位问题最多。其首要的问题是人才的引进困境:基层建设中需要大量人才较难得到满足;而当前大多数高等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意向首选一、二线城市,不愿到基层去,学农不从农的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16]。因此,县区特别是西部市级以下地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应当在引进之初建立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标准化、规范化;使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即把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专业人才提拔到有决策权力的岗位上。以期人才队伍、梯次结构合理化,这是地区产业发展的最直接有效的推动力。
1 刘勤晋.茶文化学.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宛晓春.茶叶生物化学.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张星显,刘懿.汉中实施茶叶品牌整合的方法和措施,茶叶通报,2010,(04):159 -161.
4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赵桦,王东,杨培君.陕西宁强汉江源头段水生维管植物种类及分布.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19(2):75 -80.
6 胡江波,鲁学忠,苏俊辉.近51年宁强县气候特征分析.陕西气象,2010,(3):18 -21.
7 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8 张怀清,李虎,何永强,等.宁强县无性系良种茶苗移栽技术浅谈.中国茶叶,2012,(1):22.
9 刘中军.宁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汉中科技,2011,(5):16-17.
10 金贵中.对推进宁强茶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思考.陕西农业科学,2012,(3):243 -244.
11 宁强县茶叶产业开发中心.宁强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012.
12 白怀森.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宁强县农业信息中心,2008.3.26.
13 罗长城.宁强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建议.汉中科技,2019,(6):10 -11.
14 李剑.陕西省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杨凌:2008.
15 张伟.青砖茶对实验大鼠的减肥和调节血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16 邓勿.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择业偏向的矛盾分析——基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12,(8):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