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玲,雷 红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11)
绝经前后诸症是妇女在围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情志不宁、忧郁多疑、心烦易怒、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肤肿、皮肤蚁走感等症状,现代医学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资料显示绝经前后诸证当属中医治疗的适宜性和优势病证,其名家证治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但在医家实践案例中综合体现为分型论治和主证主方论治两种模式。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的文献,就绝经前后诸症中医论治模式进行如下概括与探讨。
辨证分型论治属辨证论治法则下的一种认识疾病的方法,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其论治消渴,有肾气丸主之者,有五苓散主之者,有文蛤散主之者。辨证分型受重视并被广泛应用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为便于中医院校初学者和西学中学者的学习,在辨病基础上筛选出临床常见的疾病证型。此法目前为中医教材和临床指南的主要辨证模式。
辨证分型论证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种疾病有相互关联或相对独立的几个不同证候,其原因或为病因病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或为患者体质个体差异或为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证型。
当前,绝经前后诸症分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肝肾阴虚、肾阳亏虚两证;而1997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阴虚内热、阴虚精亏、阴虚肝旺、阴虚血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7种证型;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妇科学》第5、6版均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证;第7版教材增设了肾阴阳两虚证。
临床证治案例报道:赵光恒等[1]将绝经前后诸症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4型;马春芬等[2]将绝经前后诸症分为肝肾阴虚型、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王雅琴[3]辨证258例分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脾肾阳虚、阴阳两虚4型。
主证主方论治其实质当属于辨病论治模式。即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比较突出和相对稳定的证候,这种突出的证候就是主证,现代医家将这种相对稳定的证候病机称为基础病机或主要病机。针对基础病机或主要病机立法遣方即为主证主方模式。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中说:“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
主证主方论证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个医家对某一种疾病的立法稳定,处方或为一经方或经验方,或为一经方或经验方为主加减施治。但或由于地域人群的体质差异,病因差异及医家经验与认识差异,不同医家对疾病的主方又不尽相同。
临床文献中,许多医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探索出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的专方专药,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专方大致包括古方化载和自拟新方两类 。[4-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思想灵魂,认识和把握中医妇科绝经前后诸症辨证分型与主证主方论治模式,要考虑其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特征及其适宜性疾病。两种治疗模式都要以辨病为前提和基础,先辨病再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辨证是了解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内在本质。只有从区域性和趋同性人群的证治案例中筛选和凝炼名家的辨证模式和证治经验,才能对临床有更好的指导价值。
[1]赵光恒,张芳.膏方辨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66-267.
[2]马春芬,郭伟光,杨秀梅.辨证治疗绝经前后诸症体会[J].河南中医,2011,31(11):1260-1261.
[3]王雅琴.辨证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258例[J].中医研究,2009,22(6):46-47.
[4]金影,刘震坤.六味地黄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5):738-739.
[5]苑珍珍,张国霞,赵廷虎,等.一贯煎加味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2):70.
[6]华刚,管爱芬,张敏.血府逐瘀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J].山西中医,2009,25(4):60.
[7]彭光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85例[J].河南中医,2006,26(9):13-14.
[8]王改敏,冯冬兰.龟板安老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10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