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静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育原则。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这个背景。
情景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享受和获知的情感空间,而生活化教学情境则是由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融入生活化有价值的素材,体现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数学,体会到数学不在枯燥的数学问题中,在生活中、学生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实,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相依相伴。
一、立足生活,服务于生活
创设数学情境,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和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科学前沿,都离不开数学的帮助,数学渗透在生活每一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就要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素材。
数学来源于火热的生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火眼金睛”去观察生活,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教师要细心留意生活、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选取数学素材,选择生活背景加工素材,让数学问题自始至终置于实际情境中,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并回到实际问题中进行解释、检验和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对于从生活中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想要知道答案、想要迫切解决,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应运而生。
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模板,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模板,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设计”,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富有生命的活力,让数学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1. 展示“生活画面”,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是伴随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产生、发展的,从古时的结绳计数到今天用计算机指挥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都是数学伴随人类文明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抽象出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伴而行,并展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为了探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我提出:小红家原有一个长m米,宽a米的长方形床单,由于家里添置了一张大床,床单不够大了,妈妈决定把床单加长n米,加宽b米,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新床单的面积。经过认真的分析、积极的思考、激烈的讨论、细心的计算,同学们很快得到这样一个式子:(m+n)(a+b)=ma+mb+na+nb。这个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心里乐于助人的善良被激发,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 展示“生活经历”,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原型的不可能都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历过,教师通过创造性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把问题情境展现出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想亲自体验的愿望。如,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一节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新学期开学了,小东找来一张挂历纸包数学课本。已知课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东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请你帮小东算一算,他应在挂历纸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用这个问题引入新课,学生兴致勃勃,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记忆犹新。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做数学”并非数学家的专利,我们也可以“做数学”。
3. 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数学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具体的、鲜活的。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基本理念,通过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将其作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这样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前沿”,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例如:在七年级(下)“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中讲决策问题时,我先举例:“咱班18名同学上净月潭游玩,门票是每张20元,公园有优惠政策:购买20人(包括20人)团体票8折优惠,请同学们说一说咱班这18名同学怎么购买门票合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后来共制定了三种方案:方案一,分别购票:花费20×18=360(元)。方案二,买团体票:花费20×18×80%=288(元)。方案三,买团体票后,再将多余的两张票卖出:花费20×18×80%—2×20=248(元)。通过比较,发现方案一花钱最多,方案三最优惠,在不考虑将多余两张票卖出去的条件下,方案二是最佳方案。这道题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向学生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让学生感到亲切、易于理解,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要想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就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沉闷、被动的事情。尤其是数学学习,每天面对毫无感情的数学定义、冷冰冰的数学公式、做不完的数学题,怎么会有学习的乐趣?怎么会有探究的热情?教师要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尝试带领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欣赏从前觉得没有感情的数学定义、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数学与生活实际恰当结合是最好的途径。如,在学习九年级(上)“相似的图形”一节“黄金分割点”定义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女士们爱穿高跟鞋,穿高跟鞋真会让她们看起来更漂亮吗?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道理吗?对于这个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情,学生大多都没有与数学问题联系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问题。如,怎样选择广告上的优惠计划?如何解开身份证号码之谜?如何找出锁与钥匙重新配对所需要的次数等等,这些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向导,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通过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亦与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智性的追求,而且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会让我们的选择更理性,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第二节“函数的图像”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时,首先通过气温变化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函数的图像,然后提出什么是函数的图像?怎么画函数的图像呢?
对于学生而言,有了横、纵轴所表示两个量的最初认识,以及函数图像中的曲线,但还不能明确应怎样画这样的图像,进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气温变化图”这一材料的设置既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又达到了创设质疑、激趣的效果。
三、教学环节设计生活化
在新课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提出一些具体、鲜活、生动形象的问题。如,怎样以一件普通的T恤衫学习函数?如何去掌握报纸上的广告和图表所提供的信息?使用电脑时,怎样判断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确?这些问题都要与学生的现实结合起来。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活现实。数学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题大多来源于生活,都能从题干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如九年级(上)“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一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学校生物小组有一块长32m,宽20m的矩形试验田,为了管理方便,准备沿平行于两边的方向纵、横各开辟一条等宽的小道。要使种植面积为540㎡,小道的宽应是多少?”,而这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显得死板而做作,教师必须有选择性地对教材中的例题、课后习题进行改编,将数学习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原有的练习换新颜,变得亲切而熟悉。
2. 数学现实。以生活情境做背景,数学问题蕴含于生活背景中,数学知识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易于理解。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再遇到其他背景下的类似问题,就能用相同的办法解决。如,“握手问题”与“锁与钥匙重新配对所需的次数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型问题,这就成为学生的一种“数学现实”。
3. 其他学科现实。“田径场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起跑线?”“怎样计算台风移动的速度?”“打字机或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什么不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其他学科的许多内容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为学生的“现实”。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轴对称”一节时,可将物理学中光的反射知识与轴对称相联系。
四、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1. 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要对具体教材内容有足够的分析和理解,并对采用材料适时、适度地设计和加工,使材料融合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充分体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自然。
2. 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应将选取的材料、选用的展示手段、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活动这几个方面达到协调统一,形成和谐严谨的课堂体系。
3. 选准情境创设的切入点,不要让学生感到突兀,不知你想干什么。
4.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有生活化设计,也并不是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生活化设计。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入,更要选择合适的形式,完成不同的预计效果。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只是传授知识的一种综合手段,一个知识传授的载体绝不是什么教学内容都要以“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为标准的。而有些知识的传授往往是以前面所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开门见山地将问题引入,效果反而更好。
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生活化数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身边事物和亲身经历的事情,还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让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大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