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49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3-03-28 03:58吕志波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2期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疗效

吕志波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98例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观察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疗程为4周,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情况。结果:观察组49例患者治疗后治愈36例(73.5%),显效7例(14.3%),有效4例(8.2%),无效2例(4.1%),治疗总有效率为9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p阳性3例,阴性46例,Hp转阴率为93.9%,对照组Hp阳性10例,阴性39例,Hp转阴率为79.6%,两组Hp转阴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不同中医分型采取辩证施治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有效根除Hp,提高Hp转阴率,且药物毒副作用小,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中医; 临床疗效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溃疡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随着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化性溃疡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的升高,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采取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以及抗幽门螺杆菌等西医综合治疗,从而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使胃蛋白酶失去活性来修复溃疡面,但其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多,且治疗后易复发[1],患者可接受性不高。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院自2009-2011年间采用中医辨证治疗4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相关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9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7~56岁,平均(37.4±2.6)岁,病程1~8年,平均(3.6±1.1)年。胃溃疡32例,十二指肠溃疡11例,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6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疗组患者中,肝胃气滞型21例,脾胃虚寒型12例,湿热中阻型10例,胃阴亏虚型4例,气滞血瘀型4例。对照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24~59岁,平均(38.7±2.5)岁,病程1~12年,平均(4.2±1.3)年。胃溃疡27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胶囊(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20030309)20 mg,2次/d,早晚各一次,同时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国药准字:H20044605)1.0 g,2次/d,早晚各一次,疗程为4周。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辩证施治。(1)肝胃气滞型: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药方组成包括:蒲公英15 g,柴胡、白芍、香附、枳实、陈皮、法半夏各10 g,甘草6 g。(2)脾胃虚寒型:治疗应以温中健脾、益气止痛为主,药方组成包括:黄芪、茯苓各15 g,白芍、香附、桂枝、白术、陈皮、党参各10 g,炙甘草6 g。(3)湿热中阻型:治疗应以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为主,药方组成包括:滑石、栀子、厚朴各15 g,黄芩、黄连、法半夏、甘草各10 g。(4)胃阴亏虚型:治疗应以滋阴养胃,和中止痛为主,药方组成包括:党参、玉竹、芍药、生地各15 g,石斛、麦冬、陈皮各10 g,甘草8 g。(5)气滞血瘀型: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药方组成包括:生蒲黄、五灵脂、丹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白芍、香附、延胡索、甘草各10 g。上述中药方剂,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日1剂,疗程为4周。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复查显示溃疡面完全愈合;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显示溃疡面基本消失,但仍有炎症;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胃镜复查显示溃疡面部分愈合,缩小>5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改善,胃镜复查显示溃疡面无变化[2]。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49例患者治疗后治愈36例(73.5%),显效7例(14.3%),有效4例(8.2%),无效2例(4.1%),治疗总有效率为9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幽门螺旋杆菌转阴情况 治疗组49例患者治疗后,Hp阳性3例,阴性46例,Hp转阴率为93.9%,对照组Hp阳性10例,阴性39例,Hp转阴率为79.6%,两组Hp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的保护因子和攻击因子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是消化性溃疡发生或复发的总机制。当人体紧张、忧虑、疲劳,或受饮食不当、以及某些药物的刺激时,可导致胃、十二指肠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胃肠蠕动加快,胃酸分泌增多。在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溃疡[3],从而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一系列消化道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多采取抑酸、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胃动力剂、胃黏膜保护剂、解痉剂等药物治疗,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往往难以耐受,停药后容易出现复发,因此临床亟需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主要是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气犯胃、中阳素虚等因素所致[4]。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结合病人个体,强调整体观念,根据发病诱因、体质类型、机体反应,结合临床症状舌象、脉象,体征等的不同,辩证分型用药[5],因而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诱因,促进溃疡愈合等方面有一定的优越性,且药物毒副作用小,患者可接受性高。

本研究根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不同中医分型采取辩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显著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了溃疡面的愈合,提高了Hp转阴率,治疗总有效率为95.9%,这一研究结果略高于苏志源[6]的研究(92.00%)。本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Hp转阴率均高于西医治疗组(P<0.05),可见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清除HP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消化性溃疡病病因较为复杂,临床对于消化性溃疡的的中医辨证分型目前尚未完全统一[7],因此,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应根据患者禀赋之强弱,得病之远近,中邪之浅深,症结之所在[8],合理对症用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不同中医分型采取辩证施治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愈合,有效根除Hp,提高Hp转阴率,且药物毒副作用小,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吴耀南.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3):124-127.

[2] 王志雄.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1,23(3):106.

[3] 樊丽荣.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15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5):97-98.

[4] 裘伟国,王丹.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212例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2,(1):13-14.

[5] 张应能.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6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1):4445.

[6] 苏志源.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论治[J].中因中医药咨讯,2011,3(22):204.

[7] 张声生,赵鲁卿.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4):252-255.

[8] 刘运雄.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3):41-42.

(收稿日期:2012-09-04) (本文编辑:车艳)

猜你喜欢
消化性溃疡中医临床疗效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