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波
(东莞理工学院 宣传部,广东东莞 523808)
创业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意义重大、困难诸多的教育类型,一方面承载着开拓就业市场、拓展高等教育格局、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又受限于传统知识传授型教育理念、体制机制的制约,正处于由概念解析、路径分析、内容探讨的初期阶段向理念整合、体系构筑、模式确立的成熟阶段的过渡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绩。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既凸显了东莞传统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又增强了其探索现代企业科学发展模式的紧迫性。作为东莞高素质青年人才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 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发展阶段,加强对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当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众多,采用的教育模式也可谓繁多。根据对“创业”概念的定义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三种典型模式:
第一,认为“创业”就是“创建自己企业的活动”,这类创业教育主要倾向于“企业家速成班”式的商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其优点在于侧重实践,缺点在于偏向功利。第二,认为“创业”的内涵可以引申为“创立基业”,或是“创办事业”,从而将创业教育定义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教育或素质教育,其优点在于强调基础,缺点在于弱化成果。第三种是融合以上两种观点的统筹兼顾型,将创业视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过程,兼顾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将创业定义为一个由创业意识启蒙、创业精神培养到创业技能学习、创业实践锻炼的完整过程;将创业教育定义为一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职业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有机整合。
笔者认为第三种定义比较科学,但在实际运行中,其优点和缺点均源于“兼顾”。“兼顾”使得这种模式横贯从创新教育到商业教育的完整历程,但倘若协调不好就容易导致前后脱节、重点不明的虚化现象。显然,任何一种模式均有其特色和不足,任何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都需要在区域经济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动态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并密切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资源优势,依据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创业教育教学及实践规律,针对创业教育面临的显性困难和隐性矛盾,一项一项地应对化解、逐层逐步地系统构建。
1.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12月,东莞民营登记注册户数为51.7万户,民营登记注册资金2463.27亿元。201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2329.4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5%;民营固定资产投资额669.2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7%;民营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166.45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1%;民营缴税总额573.78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61.1%,民营经济已成为东莞经济总量的重要一极。2012年,东莞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了世界莞商联合会,并组织召开了首届世界莞商大会,通过以社团共同体的形式,充分整合莞商资源,促进东莞民营企业以集体的形式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作,2002年起开始组织民营企业家走进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培训,2006年正式实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111工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累计培训了全市民营企业家及高管超过2万人次,为东莞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力积蓄了力量。
2.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制订了《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和《东莞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实施办法》,从优化发展环境、缓解融资难题、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税支持、加强组织领导以及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企业减负、行政审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13年1月,市政府发布1号文《东莞市人民政府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以战略的眼光将企业的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特别是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涉及市场主体资格和经营项目的相关审批事项,从改革前的188项压减到改革后的109项,减幅达42%,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经验,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的高度肯定,全市政策扶商、服务帮商、热情亲商的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社会融资环境较为良好。2013年上半年东莞的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已经突破8000亿元,庞大的民间资本一直在寻觅适合的投资领域。伴随东莞转型升级的深入,东莞正大力实施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战略,并越来越重视创投业的发展,先后下发了《东莞促进股权投资资金发展的若干规定》和《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据不完全统计,东莞目前已拥有中科松山湖创投、松山湖创投、盛富松山湖创投、融易创投等10余家创投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 2013年初,东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结合产业转型升级与对外开放的金融需求,积极培训引进和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业态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多元化、广覆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东莞金融行业的持续发展,有效促进了东莞民间资本的觉醒,进一步优化了东莞社会融资环境。
4.创业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企业孵化器通过为创业者提供基础设施和人才、技术、融资等配套服务,进而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有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目前,东莞正加快实施大孵化器战略,仅松山湖高新区就拥有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专业从事孵化器的企业或机构19家,孵化器载体面积65.7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91家,通过多年的孵化实践,大幅提升了全市创业服务水平。以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在孵企业易步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董事长原在东莞长安经营一家五金模具企业,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其与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合作,由其出资500万元成立了易步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大科研团队则进驻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出资人占公司60%股份并担任公司董事长。经过三年入园孵化,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代步机器人正式量产,2012年实现销售业绩4000万元,预计2013年销售业绩达1.5亿元,企业发展逐步迈向长远可持续发展轨道。
1.创业愿望强烈但付诸实践较少。调查显示,在针对东莞在校大学生的“您是否有过创业的打算”调查中,有63.45%的大学生有过创业打算,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业意愿较为强烈。但受传统的“小富即安”意识以及创业风险系数高、资金压力大、操作程序繁等因素影响,近40%的大学生将政府机关单位作为毕业后的首选,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真正将创业想法付诸实施的较少。调查反映,因缺乏面对创业风险的勇气,近76.69%的东莞在校大学生缺乏创业实践,创业对不少大学生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2.创业观念好转但创业能力不足。在创业形式选择方面,东莞大学生选择“与朋友合伙创业”的占60.49%,传统的家族式、单打独斗式创业观念已有所转变,团队创业意识有所增强。在创业的时间选择上,61%的大学生选择在毕业积累一定行业经验后再进行创业,创业时间选择较以往理性。但面对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资源高度集成的外部创业环境,再加上目前东莞大部分高校主要还是通过创业大赛、选修相关课程等形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将创业教育纳入系统学习的较少,81.2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素质难以胜任创业要求,创业能力亟待提升。
3.困难认识到位但破解方法欠缺。访谈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创业资金、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是他们实施创业活动面临的最大难题。特别是在创业资金来源方面,东莞大学生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家庭支持、个人储蓄和银行贷款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42.48%、26.06% 和17.27%,对家庭依赖性较强,难以满足创业大量资金投入。调查反映,虽然东莞的创业环境已得到大幅改善,但大学生仍缺乏破解难题方法,由于对政策学习和环境分析不够,未能有效利用东莞对创业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社会融资、创业孵化等平台推动创业实现。
4.教育理念转变但师资投入不足。为促进大学生创业成才,东莞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讨,如东莞理工学院为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率先在东莞高校中成立了创业学院,通过开展创业课程教育、组建创业精英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设立创业基金等形式,为创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大胆尝试。但在创业教育师资投入方面,东莞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老师基本由管理、经济类以及就业指导老师担任,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少数高校虽然聘请了部分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担任兼职老师,但不同企业家兼职老师授课侧重点不同,传授内容较为零碎,难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的创业知识体系。
5.资源整合加强但前路任重道远。目前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学院已为首批6个学生创业项目免费提供2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基地,今后计划在校内建成面积2000平方米的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项目论证、导师服务、资金资助等服务,甚至探讨引入社会资金以股权投入形式帮扶大学生创业项目快速成长,同时加强与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合作,为大学生创业实践迈出了坚实一步。但总体而言,当前东莞大学生仍未能有效利用政府政策优势和科技创新平台,创业领域较为传统,科技含量不高,创业层次与当前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东莞地方高校在创业教育引导、创业政策宣传、公共资源整合等方面仍任重道远。
1.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创业毕竟是少数,毕业后大学生创业才是主流。作为东莞地方高校,要结合当前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需求和当前大学生畏惧失败风险、缺乏创业信心的心理特点,采取创业专业教育(面向专业精英学生)和创业通识教育(面向在校全体学生)相结合的方式,着重培养全体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特别是要通过创业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创造价值、支持地方、服务国家的担当意识,直面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职业操守,树立大学生良好的未来企业家精神。同时,通过创业教育让广大学生认识到东莞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就业时多考虑到民营企业、基层岗位锻炼,以提高个人创业实操能力,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毕业积累一定经验后实现成功创业。
2.优化课程体系。要做好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组建以政府人士、专业教师、资深企业家、著名学者和校友组成的理论研究机构,结合创业最新发展趋势和东莞经济发展需求,通过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开展创业课程设计,重点研究开发创业模块化教育,如综合类创业模块、工业类创业模块、商业类创业模块、接班类创业模块等,并负责创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研究,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创业课程体系与实际创业顺利衔接。如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学院,由于刚起步建设,应广泛吸取中山大学、深圳大学、新余创业大学等创业教育经验,并结合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对边缘性、交叉性、综合性应用型创业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要立足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内容,使学生形成与东莞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相适应的综合思维模式,培养对未来创业者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综合能力。
3.创新教育模式。地方高校在办学综合水平上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但具有结合地方紧密、整合资源容易、办学方式灵活等优势,如东莞理工学院通过设立“卓越计划班”,实行竞争性选拔和小班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并为每名学生提供研究经费一万元及提供企业深度合作、参与工程项目等机会,已促使学生在“3D打印机研制及应用”等前沿课题研发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建议在“卓越计划班”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开展与地方转型升级相关的前沿课题教学,并强化对学生进行创业技能培养,着力将学生培养成科技应用型创业人才。在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方面,建议一是要选送一批创业教育骨干老师深入企业体验创业过程,以熟悉企业运作模式提高创业实践能力,形成创业教学核心力量;二要适当聘任一定数量的企业家兼职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模块安排相关企业家授课,如行业动态、创业路径、技术运用、融资管理、品牌建设等;三要引进国外创业教育教师,加强国际合作,以此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使大学生系统掌握创业实战知识,深刻领会创业基本规律。
4.整合社会资源。创业指导工作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能够成功实施创业计划,建议东莞高校继续完善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争取以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为试点,加强与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等孵化器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搭建更加丰富的校内创业实践基地平台,如设置发挥大学生特长的科技项目孵化区、电子商务孵化区、文化创意孵化区等,并做好校内创业实践基地与毕业后校外企业孵化器之间工作衔接,不断孵化更多行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形成大学生顺利创业反哺校园创业基地的良好机制。同时,结合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环境分析不足、对创业政策了解不够、对社会资源整合不强等问题,建议引进一定数量的具备丰富孵化器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根据适应东莞转型发展形势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时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整合项目申报、技术研发、社会融资、导师辅导、孵化服务、创新平台等社会资源,争取通过上述措施既让大学生培养科学配置社会资源的创业素养,又促进其实现满足地方转型发展要求的高层次创业。
5.服务区域发展。近年来,新余市坚持以“为创业者引路,为企业家加油”为宗旨,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进行合作,率先开办了全国第一所创业大学,有效提升了该市民营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被列入国务院创业教育研究课题,并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项目,东莞等城市纷纷组织中小企业管理者前往学习培训。当前,东莞正积极加快莞商学院建设,为东莞民营企业家产业突围、二次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合作平台。作为东莞地方高校,要站在服务东莞转型升级的高度深层谋划创业教育工作,主动加强与政府沟通,与莞商学院深层合作,通过政府资源及世界莞商联合会资源注入,为东莞民营企业家提供产业突围、二次创业培训,着力培养东莞创业精英和商界领袖,实现高校为政府和地方经济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获得学校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丰富社会资源,积极打造高水平应用型的地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