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探析

2013-03-27 09:20曹中秋
教育探索 2013年1期

曹中秋

摘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良情绪的影响、神经症、人际关系的困扰、人格与行为的障碍和择业的难题等。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包括: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合理预防心理疾病;坚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完善自我的心理品质;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积极学会适应,努力锻炼自身的独立生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协同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预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39-02

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经常受到焦虑、抑郁等不健康情绪的影响,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相关调查与分析显示,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生迈入大学校园后首先遇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在中学时期,他们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是那么的大而美丽,专业是那么的令人神往,大学教授是多么的令人敬慕而与众不同……可是到了大学却发现美好的憧憬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了,多种不适应接踵而来,致使他们的心理发生了扭曲,产生了压抑、浮躁等心理问题。

2.不良情绪的影响

大学生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这就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如自卑、焦虑、抑郁、恐惧、消极、烦躁等。这些不良情绪如不能及时地得到释放,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3.神经症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种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这种病症主要表现为焦虑、防御性行为、人际关系冲突及异常的情绪反应等。该病症在大学生中的表现主要有神经衰弱、癔病和狂躁抑郁性精神病等三种类型。

4.人际关系的困扰

大学生中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因自卑而不敢交往、因孤僻而不愿交往、因嫉妒而不善交往者几乎每班皆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适应。大学生受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表现包括人际关系紧张、交往恐惧与沟通不良、与异性交往的烦恼等。

5.人格与行为障碍

大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常常是指人格发展不良或人格偏离,而非异常人格。它是因受个体心理素质发展的局限所致,大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差等,严重的会影响到学习、工作及生活。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容易走向极端,出现了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及变态行为等。

6.择业的难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市场经济会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会与更大的选择自由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大学生择业的难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此外,毕业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性别差异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又客观制约着他们择业的自主性。对于少数毕业生而言,毕业甚至就意味着失业。这对一些性格内向、社会适应性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很难解决的现实问题。由此引发的焦虑、烦躁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将打破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自身的处境感到无能为力,对现实生活失去了信心,更有甚者会觉得生存没有价值和意义,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以致影响到自身的生活质量与学业前途,甚至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相关调查与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当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大学生来说,社会、家庭寄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值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所有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到压抑、苦闷、茫然。

2.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其一,应试教育使“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成为了许多中国家长期望值的代名词。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其二,家庭的贫困、变故、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与家庭的不完整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学习生活的紧张、单调,也易使他们产生压抑感,从而缺乏生活乐趣,而学校在这方面对他们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因而引发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此外,大学里一些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尤其是网络文化的表面化、庸俗化、虚拟化,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3.个体因素的影响

不良的个性是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个性决定着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决定着个体为人处事的方式,即决定了个体的思维与行为的方式。因此,它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某些大学生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未能合理地进行自我选择,甚至无法正常地与他人进行交往,因而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概括而言,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身体健康状况、先天神经系统、人格和心理素质等。

三、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途径。

1.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合理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征,懂得心理保健的方法,并自觉调节与控制不良情绪。高校应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生教育”、“人际关系学”等课程,帮助大学生充实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明确未来前进的方向,合理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实践证明,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大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保健。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完善自我的心理品质

大量的相关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入学动机的演变、心理素质的积淀、思想热点的更替、思维方式的转变、道德认同的变化、行为方式的漂移、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困惑、对未来形势发展把握不足以及毕业选择焦虑等,实质上都是围绕着人生价值观这个轴心在旋转。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新一代,是国家与社会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肩负着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因此,大学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这既是服务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3.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心理问题后,大学生应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必要时应主动寻求帮助,这十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首先要进行正确归因,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其次,要进行情绪疏导,宣泄负面情绪。再次,要寻找积极的替代性目标。此外,还要通过模仿、强化等方式,对原有的不良认知与行为进行矫正,建立新的、健康的认知与行为方式。

4.积极学会适应,增强自身的独立生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对客观世界做出反映时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的反映会有所不同;而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生活时期或在不同的心理状态条件下,对同一客观现实的反映也不尽相同。独立生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较弱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应主动学会适应,应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协同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营造文明健康的学校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学校教育应遵循大学生思想认识发展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专业教育之中,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校教育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此外,还应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有机沟通与联系,大力改善教育环境,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陈喆,徐多勇. 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调适对策[J]. 中国卫生 事业管理, 2011(11):874-876.

[2]谢春玲.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对策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0(15):143-144.

[3]王保再,于铁铭,曾庆龙. 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J]. 现代教育科学,2009(1):300-301.

[4]王月云,周红,尹平,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探讨[J]. 中国社会医学,2007,21(1):29-30.

[5]王建中,郑伦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徐州:中国矿业大 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