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探析

2013-03-27 09:20张知旭
教育探索 2013年1期
关键词:分离道德行为对策

张知旭

摘要:目前,成人教育学生在生源结构、生源地和生源的社会背景等方面较过去都有较大的变化,这反映在道德品质上就是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要改变这种状况,成人教育学校应用正确的道德知识来武装学生,应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应将德育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为学生的知行结合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分离;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121-02

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就是指一些成人教育学生在道德思想上对社会、对自己、对周围的事物都有比较恰当的认识,能够很快了解和掌握来自课堂和书本上的道德要求,具有较强的道德认知能力,但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将这种认知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有的甚至还会做出违反道德要求的事来。

一、目前成人教育学生生源变化情况分析

1.生源结构从单一转向复杂

以前,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多为在职人员,表现出明显的单一结构。但是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生源结构已经较为复杂。首先,是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因没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转而报考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其次,是一些在职人员因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压力,为谋求重新就业或适应岗位工作而走进成人教育学校。

2.生源地从附近地区扩展到更广的地域

以前,成人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本地或是周边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前往更远的地方学习。于是,成人教育学生的生源地就呈现出一种向更广的地域扩展的趋势。

3.学生的社会背景越来越复杂

目前,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中有公务员、有公司的老总、有下岗职工、有个体经营者,还有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等等,社会背景越来越复杂。

成人教育学生生源结构、生源地和社会背景的上述变化,给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下面本文要研究的就是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中专毕业生在进入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以后的情况。

二、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表现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表现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偏重道德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行为的养成;2)希望能公私兼顾,但实际追求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利益;3)能够认识到提高自己的修养的重要性,但却难以做到笃行与慎独;4)认同传统文化或高雅文化,但行为取向上却偏好世俗文化和浅层文化;5)认识上承认应该讲信修睦,谦逊礼让,但行为中却往往自私自利,甚至以邻为壑;6)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在行为中有些人对婚恋却表现出某种随意性;7)不少人有盲目从众、知行相悖、明知故犯的倾向,等等。

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上述表现说明,目前成人教育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着明显的脱节问题。

三、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分离的原因分析

成人教育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

1.知行不一产生的主观原因:学生道德心理状态不稳定

成人教育学生正处于心理动荡时期,其情感极不稳定。这主要表现为:1)他们的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相矛盾;2)他们在人格上的独立的要求与其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依赖相矛盾;3)他们主观的自我与客观的自我相矛盾。这三个方面的矛盾的存在,说明成人教育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要求方面有其明显的不确定性,因而容易导致他们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矛盾性。这也就是说,这种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容易使他们在道德认知上出现偏差,容易使他们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失去定力。

2.知行不一产生的客观原因: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的就业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社会的分配方式等也在日益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也随之产生,一些领域中的诚信缺失和道德失范因而也逐渐蔓延了开来。于是,一些人把重利轻义作为了自己的信条,把功利视为是支配自己行为的杠杆;于是,利益交换、权钱交易等就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景观”;于是,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他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便有了产生的温床。

3.知行不一产生的催化因素:网络上的不计后果的交往

近些年来,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人们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网络的发展尤其导致了生活在其中的一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弱化和个人主义倾向的强化。网络上的可以无所顾忌更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过度地放纵了自己,使他们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淡薄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有些学生随意发布一些暴力、色情等垃圾信息,有些涉世尚浅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卓尔不凡”,甚至不惜做出破坏他人数据系统的行为。

4.知行不一产生的其他因素: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未能有效结合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明显地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我们学校的德育,其目标过于重视远、大、虚的“大德”,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严重地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因而就缺乏针对性和感召力。如此,其结果就导致德育中忽略了近、小、实的“小德”, 就将理想和现实割裂了开来。另外,目前高校中一些教师的道德素养也不高,他们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答疑不耐心,科研不积极,考试不把关,发表意见不负责任。这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

四、实现成人教育学生德育目标的策略分析

高校在探索提高德育实效性、深化德育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教育者也必须做到言传身教。为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用正确的道德知识武装学生,使之能指导学生的行为

“知”就是要让学生知晓关于道德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思想。“知”,既要体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又要使之符合大学生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即必须用活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为此,要做到以下4个方面:1)增强道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关注道德教育的层次性;2)强化成人教育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使之认同和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规避错误的行为;3)重视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道德评判的能力;4)强化学生在使用网络时的社会责任心。

2.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鼓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

道德情感是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的前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亲身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巩固其道德信念,增强其道德意志,提高其道德判断的能力,能促使其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使学校德育回归学生生活、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全面了解我国的国情和民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其次,可能的话,应设法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体验任职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将德育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目前学校德育中的问题之一就是德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由于脱离学生的实际,所以学生就认为离自己太远,就不愿意听。高校德育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否将自己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实践,而这当中的关键又在于教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是否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只有可行的才是能实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自己的教育与教学。

4.树立知行结合的好榜样

德育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言语教诲;二是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出样子来。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作用往往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所以教师对此应当十分重视,应注意通过自己的榜样和人格的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另外,也应该重视发挥学生中的榜样的作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对学生中的好的榜样,学校也应该予以重视,应在学生中宣传他们的事迹。

5.为学生的知行结合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高校人文环境指来自于高校校园内部的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各种要素。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其人文环境如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营造一个优良的人文环境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有一系列严格而规范的校园制度;其次,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要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要优化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

参考文献:

[1]韦焕雨. 刍议高校成人教育学员职业道德的培养[J]. 中国成人 教育,2010(18).

[2]戴岳. 成人教育管理道德观的冲突及根源[J]. 成人教育报, 2008(11).

[3]曲洪美,刘国强.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困境与超越[J].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徐红萍,李江. 运动员体育道德认知与体育道德行为脱节的省 思[J]. 体育科技,2011(1).

[5]张大方,丹建广.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知行矛盾与解决对策[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分离道德行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转型背景下的民办高校管理理念创新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