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玲
摘要:以实践性为导向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二是加强实训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三是重视实践性评价,改革考试方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以实践性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48-02
“学前教育学”是幼儿师范教育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学前教育学原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关注的是真实、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活[1]。近年来,随着幼儿师范学校的转型,不同版本的教材越来越多,但其体系却大同小异,内容陈旧,实用性差,难以适应幼教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受课时和一些条件的限制,学校虽安排了一些实践性活动,但总体上感觉还是听得多、看得少,记得多、做得少。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变成了一种狭窄、孤立、单向的活动。“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应坚持以实践性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教育素养和保教技能。
一、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着课程的方向、内容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的状态,是整个课程的轴心[2]。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幼师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所强调的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学生掌握现代幼儿教育的理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其次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环境创设和利用的能力、与家长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能力、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活动的能力等,使他们能够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并具备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素质。这一课程目标强调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奠定了基础,突显了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性。
为了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实现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目标,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将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与社会发展、幼儿教育与儿童发展等;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为其他章节的学习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幼儿园的大政方针,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工作指明了方向。第三部分是幼儿园教育目标实施的途径和手段,包括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活动(教学、游戏、一日生活)等,这是学生从事保教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章节。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增强了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突显了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性。
二、加强实训环节,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模拟练习、实操训练、教育见习和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施案例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了其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也决定了其对儿童的态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 样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和儿童发展的方向”[3]。然而,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最缺的是现代教育理论,最难的就是更新教育观念”[4]。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把“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并运用其解决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一目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采用了案例分析加模拟练习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相关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他们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尊重儿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育理念,但在具体情景中用恰当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演示案例:多多是个大块头、性格开朗的孩子,可是小朋友们总是指责他:“老师,多多很懒,什么事也不会做”;“多多没力气,做操手举不起来”。听到这些,多多生气地说:“我明天不来幼儿园了。”教师悄悄问他:“多多,你为什么不做操?”多多回答说:“这些操很难的,我不会做。”根据案例情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问题:1)怎样理解多多此时的心情;2)面对大家对多多的指责教师该怎么做。引导学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解读多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模拟练习。经过这样的分析和训练,将学前教育学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教育观念,以此指导他们今后的教育实践工作。
2.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教育技能
学前教育学要真正引领学生的专业成长、有效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必须将幼儿教育理论置于幼儿生活和教育实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第一,创设情境,模拟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具体做法如下:组织学生到实训室练习结构游戏、制作玩具;让学生设计、布置幼儿园某一班级的环境;让学生模拟组织表演游戏、智力游戏等。除此之外,还可以由教师描述教育场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并依据不同的教育情境进行模拟对话,从中学习沟通的技巧。
第二,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积累感性经验,培养教育技能。在学前教育学课程开设的第一年里,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上学期为学生安排了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在下园前,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要求学生重点观察、分析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行为、幼儿的各种行为以及师幼互动等。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并学习与幼儿及其家长沟通的技巧。下学期为学生安排了为期三周的保育员实习。具体内容包括观察幼儿游戏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幼儿一个规则游戏、参与自由活动和环境创设等。
学生在与幼儿的零距离接触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生成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以个性化的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通过教育实训演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保教技能,在实践中体验幼儿教师的情感,从而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学的实用价值。
三、重视实践性评价,改革考试方法
课程评价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鉴定、诊断、改进、导向”等功能[2]。根据该课程的学科特点,考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可采用阶段性评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应注重对实践过程的评价,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前教育学考试的方法进行大胆改革。
1.采取由学生命题、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前教育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课之一,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因而有必要通过笔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为此应打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被动局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具体做法:先由教师指导学生全面进行复习,并对命题的范围、覆盖面、题型、重点、分值分布等提出要求,然后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分工合作,共同讨论拟定一份试卷和答案,在班级内各组间交流审阅,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最后经过小组修改后将其确定为正式试卷,并抄写或复印数份让平行班某组使用。平行班各组之间互换试卷答题,并进行相应的阅卷、评卷。一方面由拟题班学生来批阅试卷,评定考试成绩;另一方面,由答题班学生对试题进行评析,对优秀试卷的拟定组给予适当的加分。
2.采取记录案例、抽签口试的方式,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前教育学中关于“幼儿园教育原则”“德育”“幼儿园环境”“幼儿游戏”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利用见习的机会向学生布置了考核作业的内容,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记录四个案例;针对案例做出问题题签,并写出分析评价意见;经小组筛选、修改后交给教师。最后由教师组织大家轮流抽签进行口试。由题签提供者评定成绩,教师负责监督指导。在分数分配上,做签和抽签口试各占此项成绩的50%。
3.采取小组合作、实操练习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基本教育技能
学生通过在实训室训练和见习、实习,初步掌握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的组织指导等基本技能。在每一阶段实操练习结束后,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如下:设计创造一个主题结构游戏,以整体构思、造型设计、对材料的操作和运用、色彩搭配、适合幼儿特点和兴趣为标准综合进行评价;组织幼儿做一个表演游戏,以选材分析、创设环境、分配角色、合作表演为标准对其进行评分;设计创设某一年龄班的一个主题活动区,每人制作一个玩具,并说明其玩法和教育功能,要求主题明确,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教育性,以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为学生创设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
教师在课程评价中不应是裁判员,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教学的调控者。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评价,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考评方式符合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更适宜的教育机会和条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詹道祥. 学前教育学教学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对策[J]. 幼儿教育 研究,2005(11).
[2]李季眉. 幼儿教学基础[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2-199.
[3]陈幸军. 学前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3.
[4]陈克. 教师培训要直击问题核心[N]. 中国教育报,200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