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琳 王韬
摘 要:一系列“扶老人”事件的发酵引发了当前社会的“好人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笔者分析了“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应对负面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好人困境;负面新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45-02
自从“彭宇案”之后,新闻媒体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在人们的生活中掀起了轩然大波。首都经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联合发布“社会信任问题的大陆消费者民意调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来体察民众对中国社会的信任度,就目前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问题,高达87.4%的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的原因是怕惹祸上身。由此可见,“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对思想尚处在不稳定时期的大学生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严重“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一、“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分析
“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有利于高校师生了解当前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学科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发展,有利于舒缓大学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树立大学生对大众媒介的信心。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好人困境”负面新闻报道蜂拥而上,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偏离
负面新闻报道一旦出现就会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往往一家媒体报道出突发事件,其他的媒体会争相追踪报道。自2008年“南京彭宇案”以来,媒体经常有关于扶老人事件的相关负面新闻的报道,如“大巴司机扶老人被讹,老人称一时糊涂”(2011-8-30新浪网)等。反观当前因“彭宇案”持续发酵而引发的道德困境,人们过多地关注两类极端事件,即好人扶起跌倒老人反遭讹诈、老人摔倒后无人敢扶。这些不良现象冲击着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可能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加之网上对这些事件的一些偏激评论,契合了少数大学生的叛逆心理,激起他们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现实生活悲观失望,从而引发他们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造成其价值观的偏离。
(二)“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出现过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客观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与环境发生联系和互动。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它们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所披露的客观社会现象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等多方面的冲突,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进而导致社会和高校内部一些人对思政课的漠视和偏见,思政课教师在学生中缺乏威信,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他们对自己从事的专业产生无奈、不满甚至怨恨情绪,失去工作的积极性,丧失对所从事学科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繁杂呈现,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失衡
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深度变革之中,社会利益的快速调整,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变化,大学生群体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找准自己的定位,是大学生关心也是困惑不解的问题。其中,“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繁杂呈现,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新的思考,同时也存在背离优良传统、甚至对抗传统的因素,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一股暗流。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来说,“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带来的冲突与失衡使青年大学生思想易产生焦虑,诱导大学生心理失衡,形成扭曲的人格,比如固执己见、冲动、反叛等,有的甚至会有厌世情绪。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好人困境”新闻信息负面影响的措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的改善
1.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司法公正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彭宇案后,一次次的助人为乐惹祸上身,让全社会出现了“如果没有监控视频和目击证人,就不敢做好事”的窘境。道德有了法律的保护,善心才能“有恃无恐”。目前国际上可以借鉴的相关规定也有不少。例如新加坡法律站在保护施救者权益的立场上规定,被援助者如若事后反咬一口,则须亲自上门向救助者赔礼道歉,并施以其本人医药费1至3倍的处罚。影响恶劣、行为严重者,则以污蔑罪论处。美国加州议会通过“好心人免责条例”。同时,司法应在惩恶扬善上发力,让讹人者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此,才能确保好人做好事时遇到好人,每一次善举能带给社会更多的温暖和感动。同时,立法保护救助行为,需要强化“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只要对方拿不出过硬的证据,就应认定救助者无责。
2.媒体树立责任,正确传播,加强深度报道
首先,大众媒介对“扶老人事件”新闻的传播要树立社会责任,全面真实报道,既要关注负面新闻,也要关注正面新闻。若要化解当前人们的道德困境,须让“好人遇到好人”,也须破除向善的壁垒。别刻意缩小“好人遇到好人”的几率,别故意放大社会的冷漠。好心人被讹诈仍是小概率事件,只不过此类事件经舆论反复热炒而增加了阻吓好心的能量,许多人未能正视“好心得好报”的社会主流。其次,要加强深度报道。所谓深度报道,就是报道要既深又广,加强深度、拓宽幅度。报道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事实,要发掘现象后面的实质,并且能在此基础上作解释和分析。在报道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整篇文章更具揭示性,不仅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论理,使受众看过之后,不是盲目的指责,而是理性对待,自警自律,甚至是积极提出对策建议。
3.加强对受助群体的教育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连小学生都能迅速得出答案的问题,最近却在社会引发争议。一边是人们痛斥不扶老人的行为是道德沦丧,一边却是扶老人者屡屡被当事老人赖上成了“冤大头”,“彭宇案怪圈”的一再出现引人深思。其实,我们除了要关注施助者的行为,也要加强对受助群体的教育。2011年10月18日,《四平日报》刊载一首令人深思的小诗《讹人老人戒》,这首小诗一经刊载,即引起了读者热捧。当前,除了加强大学生等特定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可以由高校通过讲座、案例教育、事件亲历者现身说法等方式来对老人等受助群体进行道德法治教育,实现大学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功能的同时,提升了全民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好人困境”的解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措施的强化
1.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面对接踵而来的“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有些不知所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主动引导工作,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信息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可以邀请有关专家,针对引发普遍争议的“好人困境”负面新闻信息展开讨论,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从而有效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避免因认识不清造成的价值混乱。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传递“扶老人事件”的正面新闻信息,如“合肥好人”事件、深圳高三学生扶老人事件等,通过一个个鲜活事例,向大学生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以德报德”“好人好报”的力量。
2.积极支持大学生参加改变社会“好人困境”现状的实践
大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中,接触了解社会比较浅显。因此,要通过社会实践环节,让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自觉地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应该提供适合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机会,并鼓励大学生自己创造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把理性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在笔者所在学校,我们引导学生建立“好人好报新闻信息网(2008-2011年)”,使他们在搜集相关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好人好报”仍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此外,在本文前面提到的高校服务社会的宣传活动中,可以吸收大学生参加。
参考文献:
[1]高校民调: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八成人怕“惹祸”[N].新京报,2011-10-19.
[2]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N].人民日报,1989-11-25(1).
[3]尹鹏志.扶老人易,扶道德难[N].郑州日报,2011-09-21.
(责任编辑:陈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