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莉 彭希林
摘 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现状视角,要实行农民工科技素质多元合作机制培养;加强补偿教育,提高农民工科技文化水平;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等措施,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素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87-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民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机会越来越多,作为容纳农民工生活和生产的各级企业,积极对其开展科技素质培养,主动引导他们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有着现实的必要性。从个人发展角度讲,科技素质不仅是个人素质的表现,也是摆脱各种依赖关系并获得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现代化过程出现的社会现象,其自身的科技素质将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现代科技劳动条件下的就业情况;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是伴随现代化过程出现的社会现象,其科技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质量与速度。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代名词提出,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外出务工群体中占有60%以上的比重,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高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受过国民高等教育系列的占5%以上,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约占37%,初中水平的占58%,小学水平的仅占5%,这与老一辈的“文盲”农民工相比有很大改观。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年;据教育部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比例已达到93.6%,初中入学率达到94.1%。广州市劳动市场在招聘现场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60%求职者具有高中学历,22%具有初中学历。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老一辈农民工要高很多。
(二)择业要求高
据广东省劳动部门招工情况调查显示:月薪1 000元的工人随招随到,但月薪超千元的企业招工不难留工难,一线生产员工年流失率普遍在40%~60%,“随招随到”,又“随到随跑”,使“千元企业”陷于常年缺工、招工不辍的狼狈状态。除了工资低、加班多等,新生代农民工关注更多的是“没前途”“浪费时间”。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所固有的“民工印象”有天壤之别,他们当中没有几个愿意老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寻求自我发展,择业要求更高。
(三)精神和物质享受要求高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很多出身贫寒,身处贫困,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不亚于任何时代的工人。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收支状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十分注重个人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享受,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消费不能量力而行。据广东省关于农民工工薪的调查显示,农民工每月工资平均大约为1066元,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将这些工资做如下分配:其中寄回老家240元,剩下部分大多都用于个人消费,包括娱乐、电话费、网游等;大多都是“月光族”。
(四)工作承受能力低
新生代农民工虽出生在农村,但很少有人正式干过农活,很多偏远山区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寄宿在校。面对长时间的生产线上的枯燥工作,他们既缺乏思想准备,也缺乏身体耐受力。有关专家表示,农村脱贫致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比较宽裕,同时求职就业的迫切性也相应减弱;原来农民工外出务工前,父母会再三叮嘱他们“好好干,不要怕苦怕累”,现在父母在子女临行务工前说的是:“不好干就回来,家里不缺你那点钱”。直接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漂流不定”,或“频繁跳槽”。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培养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素质需求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经达到2.4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1.6%;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为67.2%,但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如中专、中技等的比重低于40%。在制造业集中地区,技术工人在职工总人数中的比例不足8%,其中具有初级水平的农民工占60%。职工队伍科技素质提升缓慢,技能水平更是偏低,这种现象将成为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直接短板。全国政协委员、总工会办公厅主任谷常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接受科技素质培养的愿望十分迫切,但因条件限制,其愿望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从中华全国总工会调研报告中发现,接受科技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二大诉求。调查显示,70%的农民工表示迫切需要了解高科技技能知识。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养诉求较高,大部分人迫切希望得到科技培养通过培养掌握新科技知识。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培养现状
是否具有高科技工人作为技术人才支撑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将是企业未来发展中的主力军,具有高科技素养的农民工是一种异质型人力资本,但我国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的培养现状却并不乐观。
1.培养机制单一
目前国内针对农民工培养所设立的机构、机制很少,职业院校是目前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但职业院校是有偿培养的,这就打消了很多农民工参与培养的念头,即使参加,很多职业院校的培养内容与市场需求并不接头,或者只是在“走过场”,农民工毕业后根本就学不到“一技之长”,虽然一些职业院校与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承诺农民工就业保障,但这只是针对具体行业的简单培训或简单的技术指导,这种单一的培训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择业需求。
2.培养途径和内容空乏
当前,在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养机制中,部分培养机制的针对性不强,质量较差,有部分只为获利而被动承担培训任务,其培养方案和措施缺乏合理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少体现科技特色,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形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强的特色教材,“培养内容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农民工的访谈了解到,农民工的培训途径仅仅包括政府的无偿培训、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所选择的具有针对性的单一培训,也叫流水线式培训、师徒帮带式培训以及职业院校的培训。
3.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在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问题上,其组织难度还比较大,由于城乡差别大需培养对象又特点鲜明,他们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是极少数,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很多家庭成了独生家庭,这无疑让许多新生代得到了家庭的偏爱甚至是溺爱,在教育问题上也是为子是从,哪怕是高考分数连专科水平都达不到的情况下家长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关系或者出钱让子女上高职或是收费的“三本”。如此一来,学历是提高了,但真正面对工作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还停留在自己是大学生,一切都可以自己做主的观念里。面对枯燥的生产培训表现出不愿意接受,而高科技培训又接受不了,导致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使培训的组织较困难。
三、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途径
对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培养主要还是应该集中在技术上的培训,这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核心。技术培训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必然存在教育模式、主体、客体、内容等;教育主体是关键,它不仅仅要求由政府来担当,还应包含不同的社会组织来介入,如企业、职业院校、社会自治组织、工会等;在教育主体当中如何形成健全而完善的合作机制才是提高农民工科技素质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不断创新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机制。
(一)实行农民工科技素质多元合作机制培养
目前我国对于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体系并不健全,政府和各种职业院校以及企业作为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主体,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自2004年启动“阳光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对于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投入大量的财、物力;如山东省在2009年开展的“百日十万”农民工培训行动计划。对于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主流选择目前我们仍然依靠职业院校,这也是目前改善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培养模式、提升培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的一个有效措施。应该由政府牵头,把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组织纳入到农民工培养机制中,并明确各培养主体的具体职责,这样才能提高实效性和扩大培养范围。
(二)加强补偿教育,提高农民工科技文化水平
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群体受教育水平还是普遍较低。在现代劳动条件下,新生代农民工尽管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还是很难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发展。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和科技素质提高的需要,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开展补偿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补偿教育是对他们所接受过义务教育后的补偿。在加强补偿教育中应坚持基础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既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础知识的教育与传授,又要与他们的实际年龄和工作的性质相适应。将补偿教育融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质量,更有利于农民工的自我发展。
(三)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现代科技劳动对于生产工人的劳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农民工的科技水平却并不能适应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无法适应新型产业要求,这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现代科技劳动要求必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科技水平。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水平必须加强他们的科技素质培养,除了加强多元合作机制外,更要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职业技校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之前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更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国家应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加强宣传,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改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提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鲁昕.努力开创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在中国成协2009年年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成教网[2010-01-04].
[2]梁忠义,金含芬.七国职业技术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3]粱瑞升.农民工培训在劳务经济中的作用[J].成人教育,2006,(11).
(责任编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