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学批评研究

2013-03-27 05:43宋琦
学理论·下 2013年1期
关键词:人民文学批评毛泽东

宋琦

摘 要: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思想,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毛泽东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其方针和政策。在毛泽东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人民性原则一直是其文学批评的核心观点,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毛泽东;文学批评;社会政治批评;政治;人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47-02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十八大文化强国战略

作为伟大革命家的毛泽东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艺思想史上,也是一位影响了历史进程并增添了许多理论光彩的人物。毛泽东的文艺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把诗人的激情、敏感和气质同他作为理论家的深刻、独到和缜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在中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革命的具体文艺实践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成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宝贵经验。毛泽东的文学批评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文学思想体系,是在中国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需要,对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的思考和总结。同时,毛泽东的文学批评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综合体,随着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变化要求,毛泽东的批评观念和文学批评趣味又有所不同。但是纵观毛泽东的文学批评理论,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为人民”的人民性原则。毛泽东文学批评中的人民性原则在今天依然大放光芒,十八大精神中的文化强国战略就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以及提倡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向导,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十八大的文化方针仍然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人民”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只有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基层群众出发,尤其是关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人民的文化诉求,积极创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才能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毛泽东文学批评中的人民性原则

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人民性即指毛泽东主张文艺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具体情感、思想、要求出发,表现人民的生活、歌颂人民的情感,学习人民朴素的思想,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即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

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人民性具有广阔而深刻的内涵,从毛泽东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上可以明确地体现出来。首先,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人民性体现在关于文艺发展方向和文艺服务对象的具体论述上。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毛泽东就亲自指出:“我们的革命文艺,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工农兵以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服务”;“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同时具体阐述了“人民大众”的具体所指:“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士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毛泽东的以上论述明确指出了中国文艺的正确发展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对象——人民大众。

其次,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对于文学创作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具体要求上。在《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同时进一步指出,文艺作品的具体表现内容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革命文艺内容应当是革命政治内容,形式应当是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而革命政治内容就是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和革命政治斗争,因为“这政治是指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1944年l月,毛泽东看了平剧《逼上梁山》后曾亲自写信给延安平剧院,肯定该剧使人民群众成了戏剧舞台上的主人翁,并做出了“很好的工作”,还指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在旧戏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都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毛泽东一直不赞成只有封建帝王将相才值得用文艺形式表现,《逼上梁山》将人民群众推向了历史舞台,因此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在文艺表现形式的要求方面,毛泽东指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所指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艺民族性问题,和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民性问题是一脉相承的。革命的文艺性和民族性是和谐统一的,因为文艺只有积极表现本民族群众的语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本民族群众的文化特征,文艺才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今天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再次,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对文艺工作者的具体要求和改造转变其世界观的论述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解决几个问题,包括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和学习问题。其中在立场问题上,应对工农兵的革命斗争进行热情的歌颂赞扬。工作对象问题上,应当积极表现工农兵。学习问题上,应当深入到基层的工农兵生活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感情,努力将自己的感情和他们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将工农兵的思想情感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他还特别指出,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深入他们的生活,获得最大的创作源泉,然后再进行创作,表现工农兵的革命斗争生活和热情,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因为最美的语言在群众那里,最美的艺术人物是人民大众。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文中,还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

第四,毛泽东文学批评中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社会功用的要求中。《讲话》指出:“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做斗争”,“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大众走向团结与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才是革命文艺应该发挥的作用;艺术家“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出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毛泽东规定了文艺的重大社会功用,文艺是用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文艺的革命性、人民性都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最后,毛泽东文学批评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检验标准上。毛泽东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态度是否正确,作品是否有意义的检验标准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程度,把过去文艺作品中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作为借鉴和革新古代文艺遗产的重要价值尺度。他在《讲话》中强调“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作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还有“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是否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成为检验一切文艺作品的实践标准,同样,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于过去的文学作品,也要有鉴别的眼光,就是看这些作品在对待人的态度问题上是否积极,是否具有进步意义,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人民性原则始终贯穿在毛泽东文学批评的始终,在时代更迭和历史前进中,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三、毛泽东文学批评是社会政治批评

毛泽东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特点就是政治评估,集中体现了中国革命文学批评中的政治判断价值。毛泽东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政治和经济一样重要,对意识形态中的一切包括文化起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就整个人类社会讲,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但具体到各个阶级,政治就与阶级和阶级斗争密切相关。“只有经过政治,阶级和群众的需要才能集中地表现出来”,同时,政治也有力地保障了一定阶级和群众的利益。对此,毛泽东对政治和文艺做出了明确的论断:“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毛泽东的这一观点鲜明地表现出了批评标准关系的限定条件。他坚持认为,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明确突出文学批评中的政治判断标准成为毛泽东文学批评的重要特色,也成为其屡遭非议的争论点。我们认为,毛泽东独具特色的社会政治批评产生于特殊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在当时战争频繁、民族矛盾尖锐、各种思想纷繁的历史背景下,规定文学的政治性是十分必要而肯定的。毛泽东根据中国特定时期的革命历史任务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并在文学实践中贯彻实行。当然,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比,毛泽东的文学批评更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功用性,在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上都不无偏颇之处。但是,随着20世纪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特别是对福柯权力话语等语言意识形态性的认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审视。人们不断从历史、从文学中再次读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别、种族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伴随而来的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当然,随着时代历史的演进,政治的内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而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受政治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张孝评.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M].西安:西安出版社,1995.

[4]胡亚敏.论毛泽东的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3).

[5]曹剑.略论民本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人民性[J].文史哲,2011,(5).

[6]童庆炳.毛泽东社会历史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责任编辑:姚 丽)

猜你喜欢
人民文学批评毛泽东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