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内需政策效果评价——应对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视角

2013-03-27 21:00:01戴鹤婷
当代经济 2013年22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居民消费消费品

○戴鹤婷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一、引言

2007年中期以来,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突出表现在:首先,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为标志,引起了全球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外,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国际市场上诸如原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到2008年9月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市场动荡,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工厂倒闭,农民工失业下岗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经济体均遭到重创,世界各国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纷纷推出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以帮助经济尽早走出泥潭。到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的迹象,诸如股票市场率先复苏,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国际油价稳重有升,欧美房地产市场探底回稳。然而世界经济又面临其他的问题,发达经济体,两高一低的态势,高负债率、高失业率、低速经济增长;新型经济体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加剧,资产泡沫化严重。一味的经济刺激政策仅仅是饮鸩止渴罢了,仍然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2010年,全球经济保持了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势头,一季度,各国经济体普遍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但二季度以来增速明显放缓;另外全球总需求增长乏力。经济内生动力不足;2010年4月希腊爆发危机,11月爱尔兰债务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对全球经济复苏更是雪上加霜。进入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复苏的态势,然而问题仍是层出不穷,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地震海啸导致日本经济的负增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新型市场国家的各种泡沫等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不确定性。

经济增长依赖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而我国长期偏重于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消费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要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启动和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是毋庸置疑的。

二、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内容

2008年面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包括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另外,为促进经济的复苏,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有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其余资金由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配套完成。4万亿具体投资比例如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电网改造投资占比37.5%,灾后重建投资占比25%,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占比10%,农村民生工程和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各占比9.3%,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投资占比5.2%,医疗卫生及教育文化事业投资占比3.7%。

三、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分析

诸多扩大内需的政策不仅是为了挖掘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而且为了使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以及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8年GDP为31.6万亿元,2009年GDP为34.3万亿元,2010年经核实最新数据为40.1万元,同比增长10.4%。在国际经济动荡时期,GDP的平稳增长与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下面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探讨下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

1、从定性的角度来看

(1)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消费预期,解决“不敢花钱”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储蓄率都居高不小,主要原因是担心未来子女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

(2)实现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人们开始将对物质的需求向精神的需求转移;加强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有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占领未来消费市场的主动权。

(3)改善民生,增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有助于通过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增加社会的总需求,进而刺激经济的增长。

(4)增加居民收入,解决“无钱可花”的问题。我国长期的内需不足,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低,很多人是“无钱可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GDP年均增长近10%,然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却是不容忽视的,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偏低且持续下降。要加快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减少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

(5)充分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扩大居民的消费,必须有良好的金融服务相配套。信用卡等金融工具,对改变消费习惯,鼓励适当消费发挥不小的作用。

总之,从定性的角度看,我国实行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对刺激国内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有很大的作用。

2、从定量的角度来看

(1)促进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在对2008年至2011年扩大内需政策的政策效果的定量分析中可看到:一方面扩大内需政策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从2008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整体上是上升的;虽然,期间有短暂的回落,但由于国家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政策,社会消费品总额反弹回稳,持续上涨。从2008年11月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不到9000亿元,到2011年5月,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达到15600亿元,居民的消费总量同比增长了73%。另一方面,尽管从2009年和2010年两次金融危机的时候社会消费品总额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是细分来看,2009年4月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回落到2000万亿元,同比2008年11月下降了350%,而2010年5月的经济低谷中,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从2010年2月的13000万亿元回落到11000万亿元,仅仅同比回落了18.2%,回落比例较2009年大为缩小,这些是扩大内需政策的效果。

(2)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长。我国的消费支出按消费主体划分,可以分为政府消费支出和居民消费支出,居民消费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通过分析2006年到2010年居民消费增长情况:居民总消费持续5年呈现正增长,由2006年的82103.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8740.2亿元,平均增长速度达到每年12%。表明扩大内需政策下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但是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城镇居民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为12.8%,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增长速度仅为9.55%,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快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同时城镇居民总消费与农村居民总消费之比逐年增大,由2006年的2.86增加到2012年的3.22。这就说明,扩大内需的政策对城镇消费的促进作用较农村更强;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大于农村居民可支配增长率。然而,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究其原因,可支配收入低,“无钱消费”,预期未来支出多,“不敢消费”;应该加大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而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

(3)消费者信心指数上扬。消费者信心指数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就业、收入、物价、利率等问题的综合判断后得出的一种看法和预期。取值范围为0—200,100以上为信心充足,100以下为信心不足。通过对2008年11到2010年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者满意指数的变化趋势进行调查,两者的变化接近同步。期间有三次回落,然而,很快人们对经济又恢复信心,指数反转上升。说明,外界经济的不利冲击并没有打击我国居民的消费信心,这与扩大内需的政策是息息相关的。

四、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是重点扩大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是见仁见智的。但从政策的实施上,国家的侧重点还是在投资需求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投资的比例超过50%。并且,政府投资远远大于民间投资,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银行的贷款绝大部分是通过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进行,民营企业获得并不容易,从而影响不同体制企业的发展。然而,民营企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远大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投资拉动需求的乘数效应。

2、刺激消费与供给的现状相结合

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是供需不平衡,消费不足且供给有余。供给的过剩会造成商品的堆积、产品的滞销、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恶化。在供给失衡的状况下,仅仅强调需求来消化过剩的供给,会给供给一方造成市场需求恢复上扬的假象,虚假的市场信息又促进新一轮的供给,更大规模地造成产能过剩。因此,刺激需求必须与供给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我国应当在产品定价、产品质量上严格把关,让我们的居民买得起,敢去买,进而需求的增长就轻而易举了。

3、扩大内需要千方百计地提高消费倾向

扩大内需不是一个新名词,在1998年我国就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当时,我国采取的是以扩大投资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政策,动用了2000亿元大规模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起初确实扩大了内需,使供给过剩、库存增加的状况有所缓解,但进入1999年以来,便出现了经济增长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回落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消费倾向低,使得政府投资没有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相应增长,投资高峰过后,投资增幅也很快的回落。为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该考虑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给予足够强度的支持,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的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另外,改革税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稳定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1]人民网:2008年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与中国宏观政策应对[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119046/7037266.html,2008-03-24.

[2]财政部国际司:2010年全球经济形势回顾及2011年展望[J].中国财政,2011(4).

[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EB/OL].http://www.gov.cn/ldhd/2008-11/09/content_11 43689.htm,2008-11-09.

[4]林金腾:当前财政政策取向与效应评价[J].新经济,2009(7).

[5]中国统计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2011-10-25.

[6]中国统计局:消费者信心指数[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2011-10-25.

[7]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居民消费[EB/OL].http://www.ccerdata.com,2011-10-25.

[8]博思数据研究中心: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情况(2010)[EB/OL].http://www.bosidata.com/qtzzhsc1103/O528532E8J.html.

[9]袁国敏:中国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03.

[10]王洪、高洪君:建立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J].中国金融,2010(22).

[11]陈锴:刺激消费关键在供给[J].中国经济问题,2010(4).

[12]许永兵:扩大内需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J].经济学家,2000(3).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居民消费消费品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华人时刊(2023年1期)2023-03-14 06:43:44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14
快速行动并治愈一切:医疗保健是如何演变成消费品的
英语文摘(2022年8期)2022-09-02 01:59:58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8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发改委拟完善一次性消费品限用制度
居民消费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5
PAHs将成消费品出口新门槛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