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芳
(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安徽省经济实力、市场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和改善,全省国内贸易速度发展迅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3 年的1373.3 亿元增加到2011 年的4900.6 亿元,尤其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18.7%,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7.8 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8 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从1977 年335 万美元发展到2011 年进出口313.4 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20%。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物流需求增长迅速,物流总量不断扩大。2010 年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732.6亿元,同比增长13.5%,高于全国物流业增加值0.4 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7%,物流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 年,安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由2007 年的535.6 亿元上升到2011 年的760 亿元,年均增长10.4%。与物流业总量不断增长相对应的是,物流规模和需求快速增长。2010 年全省货运量22.81 亿吨,增长16%,货运周转量7144.08 亿吨公里,增长13.1%,委托代理货运量较往年增长5 个百分点。委托代理货运量比重的提高,表明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出于节约物流成本考虑,从而更多地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以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多种物流模式、不同规模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徽商集团、邮政速递物流、铜冠物流等一批国有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芜湖安得物流、芜湖远方物流、合肥朝阳物流、合肥光太物流等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异军突起。同时物流企业综合实力增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物流从业人数同比增长8%。数据表明,安徽省物流企业硬件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据统计全省59 家重点企业中有46 家企业拥有自有仓库,面积255.0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40 家企业拥有装卸设备,设备总计1530套,同比增长6.5%。企业除了注重传统的仓储、运输设施设备的投入外,还加大对信息管理系统的投入,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科技进步将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随着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业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上的逐步实施,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尤其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给安徽省物流业的开放和发展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安徽商贸物流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中明确提出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安徽省已经形成了公路、铁路、水运、民航和管道5种方式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截至2011 年底,安徽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 万公里,沿江1000 吨级以上泊位超过380 个,居中西部第一位。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900 公里,可以实现6 小时南北过境、3 小时东西过境,高速铁路可以让省会合肥市民1 小时到南京、2 小时到武汉、3 小时到上海。水路航运较为发达,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连通全国9 个省市,运输能力居中部地区第三位;安徽现有合肥、黄山、阜阳3 个民用运输机场,安庆一个军民合用机场,新建机场有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池州九华山机场;管道运输从无到有,建成西气东输安徽段主管道和合肥等支管道。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和现代化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相继建成了安徽省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徽商网”、安徽农贸等一批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的商贸物流信息平台。
现代物流对于许多企业来说仍然是个概念。“重生产、轻流通、轻物流”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加快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对现代物流业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缺少政策扶持和推动。有些企业在观念上也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思想。这些落后的观念是影响着安徽省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全省从事公路货运的经营户超过13 万个,整体来说,物流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网络化经营组织难以形成,缺乏竞争实力。多数物流企业自身服务功能不全,服务手段单一,准入门槛较低,大部分仅能提供运输、仓储等初级服务,流通加工、信息服务、库存管理、成本控制、金融服务等增值服务还尚未充分展开。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实行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安徽省实行的也是部门分头管理体制,实行分段式管理。该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分割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影响物流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物流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物流要素的有效整合,导致部门、行业、地方的保护现象和政企不分现象频频出现,形成了不正常、不公平的竞争格局,不利于形成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影响和制约了安徽省物流业的发展。
安徽省物流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培育途径,企业短期培训成为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因而物流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国家、各部分、地方三者物流规划要相互协调。安徽省的物流规划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区发展目标,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要出台便于产业间协作的促进政策。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农业、工业、商业、交通等相互之间缺乏整体衔接;许多产业政策、法令之间缺乏协调性。因此,出台便于产业间的协作的促进政策显得十分必要。
物流产业缺乏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物流工程技术人员,政府应该按照建设一支高素质、拥有现代物流专业知识队伍的标准,有计划地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积极支持和引导物流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支持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一方面调动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培训体系;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特长的用人机制和针对物流企业的人才服务市场。
按照市场规律、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为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创造环境。目前,全省许多物流企业都市由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这样就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整合物流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提高全省物流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现行标准。提高物流系统运行效率,制定各物流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推进物流服务规范标准的建设。
[1]杨存睿. 安徽物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2).
[2]崔介何. 物流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牟维. 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