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杰
2012年10月9日,全国新时期师德建设现场会在德州市召开,作为会议承办现场之一,我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和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的大力支持,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走师德建设促学校发展之路”是我做校长的不懈追求,承办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师德研讨会现场是我多年的夙愿。“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回想学校和自己的发展、成长历程,一种情结始终萦绕脑际,这个情结就是做人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情怀,治校要秉承“以德治校”的理念,从师德中寻找学校发展的力量。如此,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幸福的教育人生。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德州市北园小学教四年级一个重点班的语文并担任班主任。现在回想起来,一上课堂才感觉到迷茫,师范学的东西真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用。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教学成绩从正数第一到了倒数第一。我感到了莫大的压力。
面对现状,我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当时我们同年级的另外两名语文教师都已经小有名气,我就先向她们俩学。上每节课前先听她们是怎么上的,然后回到自己班照葫芦画瓢。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开始了创新,结合自身和班级的特点,先化为自己的东西,后改变形式教。第一个学期,学校要求每人听20节课,结果我听了60多节。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我摸着点儿门道,大体知道了语文课是怎么一回事。
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公开课比赛。第一学期我的公开课以拖堂10分钟草草收场,没给大家留什么好印象。我郁闷了好一阵,憋足了劲要讲好公开课。第二学期,比赛前一个月,我就从学校借了一盘小学语文教学名师靳家彦的课堂实录,他讲的是《跳水》,这是一节在国际上获奖的课例。我把录像反复看了不下20遍,把每一个细节都牢牢装在脑子里,正式比赛之前,我按着靳老师的路子在各班巡回演练了五六遍,最终公开课上我凭借着师范时的功底,规范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配以激情的讲演,公开课大获成功。
一堂课改变了我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尤其是改变了校长对我的印象。校长觉得我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只要有领导、专家来听课,总会让我同那几个名师一道讲课,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尽可能的安排我参加。于是乎,与同龄的教师相比,我更快地成长了起来。
随着视野的进一步开阔,我对语文教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知道了教师成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名师上课从不表演,他们的课上得扎扎实实,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1997年的冬天,我有幸参加了在聊城市举行的于永正教学研讨会,我深深地被于永正老师的教学艺术所折服,他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会后我买回来于老师的课堂实录光盘,认真阅读于老师的书,在教学风格上积极向于老师学习、靠拢,力争从形似到神似,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1996年以后,我的语文教学开始在区里小有名气,多次获市、区优质课评选、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第一名。
当一位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的班主任,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最初目标。1994年的夏天,魏书生老师来德州作报告,他“民主、科学”“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管理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魏书生老师的管理办法大胆移植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和成绩。直到今天,魏老师的思想仍在我的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99年,我被任命为大队辅导员。三年辅导员经历是我从一名教师向一名管理者转变的重要阶段,这三年我收获很多,但也付出了很多。任辅导员不久,我的儿子刚出生,我一边教着语文课兼着班主任,一边承担着大队辅导员工作,一个人承担了两个人以上的工作量,家庭、孩子根本无暇照顾。但是我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人行,必有我师。”向身边的人学习让我获益颇多。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我非常注意向同事学习,获得了最直接的教学方法,班级管理方法。利用家访的机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家庭表现,做课题实验时向学生家长请教,接受他们的建议。参加各种会议时,注意听取各方面信息,博采众长,开阔了视野。
初当老师的这些年里,我初悟师德的重要。我在模仿名师的教学录像时,感受到名师对教育、教学的激情和热爱;在听魏书生老师报告时,我品咂出他的管理理念背后的东西——师德的影响;在向同事学习时,我亲眼目睹了他们做人的优秀品格对他们教学的正影响。我想师德就是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付出,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是精湛的教学艺术,更是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和一种不甘落后、只争朝夕的精神追求。
2004年,30岁的我通过公开竞聘被任命为德州市共青团路小学的校长。这是一所管理松散的城区薄弱校,学校占地仅有三亩,一度面临着被兼并的危险。这还是一所教师队伍年龄严重老化的学校,全校有教师34人,平均年龄46岁。在很多老教师眼里,我就是一名没有经验,不成熟的“后生”校长,也就根本没拿我当领导。
暑假开学后,学校淘汰了一批旧桌凳,这些散了架的桌凳堆放在不大的校园里,孩子们拿着带钉子的桌凳腿追逐打闹,十分危险。我让总务主任安排师生把桌凳清理到安全的地方。总务主任的领导力也有限,老师们没有一个愿干的,他只好亲自带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清理。看到这种情况,我也加入到搬运桌凳的行列中去。我本以为看到校长也在干活了,有些老师或许会来搭把手,遗憾的是老师们都悠然地坐在办公室,没有一个人往前凑。才搬了几趟,我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块带钉子的木板,钉子直接穿透鞋底扎到脚心。我忍着钻心的疼痛,带着满腹的伤心和怨气,坚持将桌凳清理干净。事后,我通过深刻的反思认识到,要想让老师们接受你的领导,还要念好 “德”字诀,用“德”来聚人气,用“德”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没有急于在教学和管理上推行任何新的举措和改革,而是放下校长的架子,走向教师群体中去,倾听老师们的心声,第一时间了解教师的需要。老师们反映比较强烈的是学校一穷二白,但存在很多遗留问题。比如学校不大,但有好几间门市房,职工宿舍长期被部分领导亲属无偿占用,老师们对此意见很大。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将这些房子的使用权收回学校。为此,甚至差一点与一位老师的亲属走上法院。房子收回后,由学校将这些房子出租,并收取了一年的租金,然后用租金买了一台电热水器,为办公室安装了风扇,整修了取暖锅炉,解决了困扰老师们多年的办公和生活问题。
任校长一个月后,我赶上了教师职称工资兑现工作,由于德城区多年未兑现职称工资,且学校老教师众多,名额有限,所以竞争激烈、矛盾特别突出。如果按教育局制定的政策,我完全可以兑现高一级的工资,但考虑到其他老教师,我主动退出竞争。在具体操作中,我和评审小组的同志们坚持绝对的公开、公平,阳光操作,给老师们反复做工作,最终绝大部分老师对评审结果表示满意,有几位准备上访的老师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为给老师们争取更大利益,我多次找到局领导反映学校存在的实际困难,最终又追加了两个名额。最后,这项最敏感的工作取得了皆大欢喜。老师们看到这位校长虽然年轻,但是有公心、有决心、有能力为老师们办实事,所以主动找我谈工作、拉家常,出谋划策的多了,慢慢从内心里接纳了我这位“后生”校长。
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是教学领导力。共青团路小学在历次全区组织的质量测评中均排在末位,老师们把问题归结为生源不行。任校长后,我深入课堂,通过听课了解全体教师的教学状况,一学期听课达60多节。组织45岁以下教师全部开设公开课,因为我本身就是因为教学成绩突出才“教而优则仕”的,所以每次公开课我都是第一个开讲,我给老师们说这叫“抛砖引玉”。我还亲自带了一个班的语文课,一个学期结束以后,我带的班在期末全区测评中排到了全区的中上游。老师们也不再公开讲质量不行是生源问题了,开始从自身寻找提高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一年后,学校毕业班整体成绩跃居全区中游,一下子提升了老师、家长的信心。
第二年,我把早就制定好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草稿发给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请大家自由发表意见。我还利用各种机会,和学校里很有影响的一批老教师攀谈,将自己的办学思考讲给他们听,请他们出谋划策。当年的教师节聚会,我向大家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几个老教师给我倒了满满一大杯白酒(3两左右),说如果我真的有决心让学校发展,就把这杯酒喝下去,他们会拼着命去干的。我二话没说就将这杯酒喝下去了,结果当场晾菜谱,出了大丑。但事后很多老师说校长的表现让他们很受感动,为了校长一定要好好干。
我的努力在学校里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气场。大家真的如自己所承诺的,形成了团队,尽心尽力地工作,结果学校很快就在区域内创造了一个“奇迹”。学校在办学水平评估中跨入了全区优秀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几次组织部、教育局组织的校长测评中,老师们给我的评价几乎是全优,学校管理也绝对实现了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四年后,我离开了这所学校。今天,区政府在异地高标准为共青团路小学建造了一所新校,学校一跃成为全区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我也为我曾经的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
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我认为办学要追求一种精神。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的精、气、神,它渗透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培育学校精神,营造师生的精神家园,是校长作为领导者应着重去做的。校长要提升学校的精、气、神,就要做到以德服人,要身先士卒,首先做一名师德标兵,还要通过增强协调能力、谋划能力、教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气场。这种气场,首先表现为一种理想和追求,体现在校长对学校发展愿景的描绘等方面。其次是让全体教职员工理解、认同学校的发展愿景,愿意为实现这一愿景而努力工作。再次有清晰的实施路径,让教职员工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切切实实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变化,增强教育变革的信心和勇气。最后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给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和阶梯,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撑,让他们的才华得到认可和肯定。
2008年,我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跨越,被聘任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开小学校长。
学校建校之初,硬件一流,但软环境相对较差,原来的63位教师大部分来自原宋官屯镇实验小学,以民办教师转正居多,年龄老化。上任初我面临很多矛盾和挑战,最主要的问题是老师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不够,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想严重。大家对我提出的办学理念,推行的管理模式,给予更多的是质疑、排斥。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口,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成为我冥思苦想的问题。
2011年9月,德州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德导能,以能表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建设课题组,开始探讨通过师德建设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之路。多年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一个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科研,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教科研。经过多方争取,我校成为了课题实验学校,我成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立足学校实际,开始了探讨从师德中寻找学校发展力量的探索之路。
在工作实践中我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明确的、科学的、系统的内在发展目标,而老师们持续前进的动力,往往在于能不断找到可触的标高。我借鉴“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教学目标设计原则,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教师师德成长规划书》,配合规划书的实施,采取了教师职级式评价办法,将之作为德开小学师德建设的载体。具体做法就是打破教师现有职称、年龄、资历等条件,给老师们确定五个专业发展职级目标,分别是 “入门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知名教师”。
教师要申报某一等级,必须在教师积分,班主任工作,家长评议,发表文章,业务技能,课题研究,读书积累,学历进修,培训学习等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我们要求学科带头人在读书积累方面应该具备:每学期阅读教育专著不少于2本,每学年读书笔记不少8000字,每学期在个人博客或学校网站撰写精美博文或随笔不少于10篇。在省级及以上教育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文章不少于1篇。
对应教师职级,学校给予教师一定的待遇和权利。例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可优先参加教育考察、培训或交流,在职称评审、评优树先方面享有优先权,不同等级的教师每月可享受不同的职级补助。教师职级式评价两年组织认定一次,实行动态式管理。我们把认定结果向家长、社会公示。当看到同龄老师的照片高高悬挂在光荣榜上,当看到学生、家长没有从榜上看到自己名字那期盼或质疑的眼神,老师们都坐不住了,纷纷基于自身成长需要定规划、求提高,争上榜。机制活,学校活,“追求职业素养,追求人生品味,追求思想境界”已成为德开小学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
目标明确了,载体确定了,关键是如何将师德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设计了三个路径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管理:
路径一:成长引领,促教师专业提高
1.积分成长。我们根据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愿望,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将学校工作效果全面量化、细化,对教师工作的多少,付出劳动的多少,取得成果的大小进行分类归纳,并以此来决定取得的报酬和奖励,让进步多者多得,少者少得。教师积分的多少代表工作的多少,成长的多少,也就代表着师德水平的高低。用积分这种形式鼓励教师勤奋工作,最大限度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
2.读书引领。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一定要引领教师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为推动教师读书,我们将教师读书计划写入学校发展规划,要求教师在两年内至少读够8本教育理论书籍;学校还将书籍作为教师活动的奖品发给大家;为了鼓励老师们真正把书读下去,每周一下午的全体教师例会我们都会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好书推荐。我们要求每个年级组每周推荐两名教师重点准备,然后以抽签的方式确定哪个年级组的老师要到前面来进行汇报。这一系列举措激发了教师读书的热情,调动了老师读书的积极性,教师文化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课题推动。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教师要专业发展,同样离不开课题的推动。几年来,我校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三项,市重大课题三项。我们引导、鼓励老师们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这些课题人人申报小课题,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有目标。老师们有了课题意识、研究意识,不再满足做一名教书匠,孜孜以求做教育家,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学校还积极给老师们搭建交流的平台,每学期至少安排一场高端专家讲座来引领课题研究,近几年来邀请了陶继新、陈萍、杨海晨、李升勇、杨颖、杨鹏等到校传经送宝,并且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师小课题微型发布会,主要聚焦于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疑难,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有价值的细小问题。通过细化、常态化的小课题研究方式,学习研究之气也就形成了。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多了,琢磨人的人就少了,于是,教师也就更加团结了,形成“成人之美,互帮互助”的和谐校风。
4.课堂延伸。师德建设的过程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成就师德的过程,师德建设的终点是教师彰显高尚师德的教育教学业绩。自2009年开始,我们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生长点,提出了打造“激励、简约、高效”课堂实验方案,让学生学得高效,学得轻松,向师德要质量。课堂的落脚点体现在教学形式的“简约”、教学手段的“激励”和教学效果的“高效”上。课堂上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夸张的表演,就如一副清新的简笔画,教师用精炼的语言、恰当的鼓励、有效的教学活动、灵活的评价方式达到“和谐高效”。为了提高老师们的授课水平,学校开展了“学科带头人示范课”、“老教师风采展示课”、“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等一系列活动。让师德在教师快速成长和优质教学中闪光。
路径二:典型带动,促教师共同发展
1.例会典型。我校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后召开全体教师参加的例会,并命名为“幸福例会”。例会固定有四个版块:第一版块,名曲欣赏;第二版块,好书推荐;第三版块,说说身边的美;第四版块,工作安排。第二板块特别强调脱稿说够五分钟,这样既锻炼了老师们开口说话的能力,又促进了教师的读书和学习,增强了时效性。第三个板块,每次都是由各年级的普通老师来发现身边的典型,这样的发现贴近教师生活,更真实、质朴、温馨、感人。老师们互相欣赏、互相发现、团结合作的过程,也是“见贤思齐”,自我教育提高的过程。这样的例会,老师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幸福、愉悦。
2.年级组团队典型。我们在学校推行“阶梯式”扁平化积分管理模式。六个年级执行分校,设立年级教师执行校长岗位,并由年级教师执行校长“组阁”——建立年级执行分校校长管理机构。这个管理机构里有自己的教师校长和副校长,自己的教师教导主任。老师们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爱好,人人都在分校中兼任职务,参与分校的管理,每位教师都成为年级执行校长的管理助手之一。年级执行分校思考最多的就是:我们怎样高效、有特色、有创意地完成学校的工作。在年级执行校长分校管理的平台上,每位老师都释放活力,年级团队齐心协力,共享成功的喜悦。分校内每月将定期召开例会,总结本月的得失,根据学校的要求及时调整部署新的工作。学校还定时召开年级执行校长会议,搭建起各年级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同舟共济又友好竞争,使整个学校的工作重心突出,特色纷呈。学校每月对分校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打分,根据积分评选“师德先进分校”,对分校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分校的工作积极性。
3.个人典型。每学年结束,我们根据教师积分制管理、班主任工作、家长评议、业务技能、课题研究、读书积累、培训学习等成绩,评选出年度优秀教师。为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我们除将优秀教师的照片、事迹做成大展版悬挂在醒目位置之外,还为优秀教师颁发一份特殊的礼物。这份礼物不是发给教师本人,而是由学校领导大张旗鼓地为优秀教师父母上门送礼。礼物不多,但这份特殊礼物带给优秀教师家庭的荣耀、喜悦千金难买。“积极作贡献,人人争优秀”,在我校已蔚然成风。
路径三:服务助推,让教师无后顾之忧
1.和谐校园天天行。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校级执行校长和年级执行校长每天做到每日十巡,评选出每天的“最靓课堂”“路队有序班”“服务明星班”“井然有序班”“书声朗朗班”“静心习字班”,检查情况每天一通报,出现问题不过夜,将一切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之中,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最好的服务。
2.生日庆典蕴真情。自学校成立以来,每月月底集体为老师过生日,除了为老师送生日蛋糕之外,还会送给老师一本由校长或工会主席撰写赠言的书。聚会上,领导、老师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共送祝福、其乐融融,成为了教师永难磨灭的珍藏记忆。
3.幸福团队大家评。我们积极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组建活动小队,并评选“德开幸福团队”,以进一步加强老师们之间互相联系、强身健体、开阔眼界、陶冶身心。现在我校成立了羽毛球队、自行车队、青年教师健美操队、老年教师太极扇队、篮球队、棋友俱乐部、书友俱乐部等团队。工作之余,这些小队自行定期活动,学校给予时间、物质、场地等方面最大限度的支持。学校成了老师们业余时间最眷恋的地方。在德开小学工作、学习、生活,老师们倍感幸福、自豪。
4.“瞄准天上的星星”。每学年开始,学校都要面向教师征集“101个愿望”。当然,并不是说非要每个教师都要有101个愿望,而是希望每个老师都能有目标、有梦想。教师经过努力未必能够着天上的星星,但是努力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学校了解老师的愿望,尽最大努力创设条件帮教师实现愿望,使老师们感受到了学校莫大的关心和尊重,工作热情就更高涨了。
5.自我实现添动能。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而自我实现是最高的层次需求。我们一改以往写总结就是德、能、勤、绩的四段式格式,将学期总结设计成三段式表格的形式。第一段写本年度我取得的最令我自豪的成绩,第二段写我身边同事最令我感动的事,第三段写我申请的一项特别奖及理由。因为我们想到教师填写“我取得的最为自豪的业绩”“为自己申请一个特别奖项”的过程,既是自我评价的过程,也是自我肯定和自我表彰的过程。教师填写“本年度我身边同事最令我感动的一件事”,有利于教师彼此欣赏,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样的总结,关注教师的平凡业绩,关注教师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的心理需求,效果更好。老师们在渴望自我实现,渴望关注和尊重的心理状态影响下,工作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校几年的师德建设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细节中高标准践行职业道德,向职业行为要师德,向师德要教育质量,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专业水平迅速提升,整个团队和谐、稳定,德开精神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11年我们承担的课题顺利结题并被评为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教师的发展带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教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德州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德州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德州市师德建设示范星学校”等几十项荣誉称号。50余人次教师被评为市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教学能手、劳动模范、巾帼教科研能手等荣誉称号。
我个人先后获得全国教科研先进个人、中央教科所优秀课题主持人、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优秀组织工作者、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市劳动模范、市“五一”劳动奖章、市首届“五四”青年奖章、市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市首届优秀科技校长、市青年科技奖、开发区优秀校长等荣誉。
感悟一:时刻要加强自身学习。
作为一名校长、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到努力学习,不仅要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周围的校长同仁学习,更应该向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见贤思齐,只要保持一颗旺盛的求知心,在工作中开动脑筋,激活思路,创新方法,提高效率,我想不论做什么都能打开一片新天地。
感悟二:做人是做事的前提。
不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管理者,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学会做人。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他会尽心竭力的做好工作,他的教学永远不会太差。同样的道理,作为校长,德高才能望众,才能坚持以人为本,处处尊重人,关心人,和谐地处理学校内的各类关系,引领师生不断谋求教育的幸福,把自身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甘苦,共命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教育,我想教育工作没有做不好的。
感悟三:“立德树人”要成为一种学校文化。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当我们把师德建设作为一种学校文化来考量,我们就会发现,文化的力量会成为一种正能量,润泽师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写的人”。这是德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2013年,我的工作岗位再次调整,被任命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副局长兼宋官屯联合校总校长和德开小学校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将常修为政之德,常怀感恩之心,立德树人,以德治校,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作风,更加科学的管理,做好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书写更加幸福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