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高中地理“内容标准”的思考与建议**

2013-03-27 17:4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研室518172吴金财
地理教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人口建议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研室(518172) 吴金财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自开始实验以来,得到了地理教师的普遍认同,并在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中内容标准中“标准”和“活动建议”的设置和表述等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并给一线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和实施教学造成了较大困惑。本文就高中地理必修模块“内容标准”的修订,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建议。

一、修订部分表述不太准确或要求不够明确的“标准”

现行《课程标准》中的部分“标准”,在行为动词的使用或行为表现中内容要求的表述方面有一些不太准确或不太明确、不够全面的地方,应予以修订。

1. 结果性标准应尽量避免使用“了解”、“理解”等非行为动词

在新课程中,“了解”和“理解”主要被用作表示知识性目标的学习水平。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的界定[1],“了解”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四个方面的含义。“理解”共包括五个方面的含义(此略)。因此,如果把“了解”和“理解”作为目标动词用于“标准”中,一线教师很难理解和把握其准确含义或具体要求。

必修模块使用“了解”作目标动词的“标准”有9条。根据这些标准的具体内容,并参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上的分析,这些使用了“了解”作目标动词的标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应属于“了解”水平,诸如“了解区域的含义”、“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等,建议将这些结果性标准中的“了解”修订为相同水平的“描述”、“简述”或“说出”等具体、明确和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其他同类标准还有地理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的第1、4条标准。另一类应属于“理解”水平,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等,有老师经常会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本应该是该标准的重要内容,为什么“标准”只要求“了解”。建议将这类标准中的“了解”修订为“概述”、“说明”等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其他同类标准还有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第1、2、5条标准。

必修模块使用“理解”作目标动词的“标准”有1条,即“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也是一条侧重于结果性目标的标准,如前所述,建议将其中的“理解”修订为相同水平的“概述”或“概括”、“归纳”等。

2. 增加部分“标准”的行为表现或内容要求

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只有内容标准,没有表现标准和评价标准,因此,为了能更明确、更完整地表达“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将某些标准要求学习的重点内容,通过增加“行为表现”或“学习内容”的方式具体而明确地表述出来。例如: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该标准过于概括,内容指向很不具体、也不完整,一线教师对此很难理解和把握。本条标准的主要目的是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3],而且大气运动是高中地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该标准并没有对大气运动提出明确或具体的学习要求,因此,有必要增加其行为表现。建议将该标准修订为“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作用,绘制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

(2)“了解区域的含义”。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政治地理中非常敏感的一个术语,区域性又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区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类型,也有不同的地域范围和特征。2009年9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学听课时发生的“华北地区问题”,实质是区域划分的指标体系问题。此外,“了解”是一个非行为动词,因此,建议将该标准修订为“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划分”。

(3)其他同类标准及其修订建议还有:将“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修订为“说出数字地球的含义,举例说明数字地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修订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即增加防灾减灾方面的学习要求。

3. 同一“标准”涉及多个并列关系的主题词时,应准确使用“和”和“或”

现行《课程标准》中有不少“标准”用到了“和”、“或”、“及”、“与”等,其中,大部分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但是,以下三条“标准”中的“和”确实给一线教师理解或解读标准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1)“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该标准有两个并列词,而且都是“和”。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该标准的要求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等。但是,各种版本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都不相同,这说明教材编写者对此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建议将其中一个“和”修订为“或”。

(2)“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字面上理解,该标准要求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两个方面的推进过程及其问题与对策。“工业化”和“城市化”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毕竟其含义、指标和标准都有较大的差异。客观上,工业化推进过程和城市化推进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策也不完全相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将工业化和城市化两种推进过程混搭在一起的教材和教学,已经给师生带来很多疑惑,效果较差。此外,由于地理2有一条以“城市化”为主题的“标准”,再从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单元各“标准”主题来分析,该标准期望学生重点掌握的应该是“工业化”。因此,建议将其中的“和城市化”删除,此外,如前所述,标准中的“了解”最好修订为“概述”或“说明”等。

(3)其他同类标准及其修订建议还有: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修订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即将其中的“和”修改为“或”。

4. 同一“标准”包含两个内容主题时,应拆分为两条“标准”

在“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中,其要求学习和掌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有两类,一类是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要求分析其“原因”;另一类是森林、湿地等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分析其“问题”。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都分别从上述两个方面体现了“标准”的要求。为了引导学生在关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的认识,建议将该标准拆分为两条标准:一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及其成因,说明其危害和综合防治措施”;二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资源(森林、湿地、土地资源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概述其合理开发与保护措施”。

5. 修订部分行为动词与其学习内容不太匹配的“标准”

现行《课程标准》中有部分“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与其学习内容不太匹配。例如:

(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阐述”是“论述(比较深奥的问题)”的意思。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课程标准》以案例学习的思路,要求“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因此,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没有必要用“阐述”,建议将其修订为“简述”或“概述”等。

(2)“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仅从行为动词“说出”来分析,该标准主要属于“了解”水平,但是,因为要“说出”的是两个相似概念的区别,实质上应属于“理解”水平,因此,为不产生误解,最好将“说出……区别”修订为“区分……”,即“区分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3)“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定位和导航是GPS本身的基本功能,并不属于应用领域的范畴,其应用领域应该是诸如军事、交通、勘测、救援等,因此,应结合GPS的实际应用对该标准的表现内容进行修订,如“结合实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或旅游、野外考察、救援、军事等)领域中的应用”。

(4)“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建议将其中的“地壳”改为“岩石圈”,因为岩浆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物质循环,不仅仅发生在地壳内部。

二、将部分活动建议整合在相应的“标准”中,使之成为必学内容

由于活动建议并不具有强制性,很多学校和教师对此根本“不在乎”,更谈不上重视或积极有效的行动,因此,建议将部分与“标准”密切或直接相关的活动建议,以行为条件的方式整合在相应的“标准”中,使之成为必学内容,而不是可选可不选的“建议”,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例如: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特点可以让学生在分析大量人口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绘制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5]。为强化学习过程和地理技能,引导学生掌握有关人口问题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方法,可以将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中的部分内容整合在该标准中,如将该标准修订为“运用世界或某地人口资料绘制示意图,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文化地理也是地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可将活动建议“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整合在该标准中,将该标准修订为“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这样既增加了文化地理的必学内容,又使得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更有过程与方法的基础。

其他同类标准及其修订建议还有:将活动建议“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整合在“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中,可将该标准修订为“运用(或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三、删除和修订部分活动建议,新增两条活动建议

活动建议是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修订内容标准时,要结合“标准”的修订,根据活动建议的可行性、必要性和被整合情况,对部分活动建议进行必要的修订。

1. 删除和修订部分活动建议

若该活动建议的内容基本上已整合在相应的“标准”中,应将其删除。如果只是部分被整合,其他部分仍有必要保留,则需要进行修改。例如,将“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修订为“运用本地或家乡人口资料,绘制图表并探究本地或家乡人口迁移的特点”。

此外,部分没有可行性或必要性的活动建议也应删除或修订,如“收看相关电视节目,如‘DISCOVER(探索)’等,了解在野外考察中GPS的功能”。这条活动建议其实没有可行性,建议将其删除,或修订为“借助有GPS功能的手机、汽车(或汽车导航仪),体验GPS在定位和导航中的应用”。

2. 新增两条活动建议

一是“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相关知识和原理,设计一套测定当地地理经纬度的简易方法,记录观测数据,交流观测结果”。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地理观测活动,而且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有很好的“消化”作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情况,选择某种方式交流学习成果或体会”。这项活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重要意义。

上述思考与修订建议涉及到的“标准”和活动建议分别有20条和6条。此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一些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如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耕地资源保护等,建议在地理3中增设1条相关的“标准”,如“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城乡统筹发展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简述其主要途径和措施”,以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1] 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3][4][5]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人口建议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建议答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