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益民,覃小樱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湘剧是深受湖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大戏剧种,它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湘剧高腔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声腔形式,它来源于江西弋阳腔,与湘中地区方言、民间音调相结合,形成了独具艺术特色的地方化声腔。它历史悠久,成果丰硕,音色古朴,芳菲三湘,“徒歌清唱、锣鼓助节、一唱众和、滚白滚唱”[1]的演唱形式极富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它灵活多变,通俗易懂,易学易传,易于吸收溶化,并有乡音口语错杂运用,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湘剧高腔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珍贵的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具有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功能。
然而,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古老的湘剧高腔已很难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品位和欣赏习惯了,不改革,不振兴将走向灭亡。
如何改革,怎样创新,湘剧高腔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前几年湖南省湘剧院创作演出了湘剧音乐剧《红舞吧》,为古老的湘剧如何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给予探讨。
湘剧高腔的演出剧目多为传统戏,而《红舞吧》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热点,将创作视角投向了青少年热衷的“泡吧”“蹦的”等流行生活,以时尚的形式演绎社会热点——青少年吸毒问题。该剧描写了酒吧歌女徐蕾蕾由于年少无知,不辨善恶,误入歧途,染上毒瘾,在大家的教育与帮助下,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从而坚持戒毒,最后配合公安机关抓获毒枭的坎坷经历,深刻揭示了毒品给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的严重危害,教育广大青少年要热爱生活,远离毒品。该剧的题材来源于真实生活,贴近时代,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生动,教育震撼力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是一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优秀作品,是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贴近生活,贴近人的感情,贴近普通人的美学趣味,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因而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音乐是戏曲剧种的标志,是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湘剧高腔是传统的曲牌体结构,腔句多重复,音调较单一,板式变化不大,唱腔节奏缓慢,传统的演唱方法尖而紧,伴奏形式也不够丰富,时代感、时尚感欠缺,因此很难受到现代观众的喜爱。发展湘剧高腔,首先就要加强音乐本体的改革。应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既保留传统高腔音乐的特色,又富有清新时尚的美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红舞吧》在音乐上立足于现代风格,打破传统音乐的程式化,将其定位为湘剧音乐剧,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音乐唱腔不拘泥于某种曲牌和板式,以刻画人物和剧情发展的需要为创作的出发点。抓住湘剧高腔音乐的典型音调,通过移位转调、改换节奏、紧缩扩张等多种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歌化处理,并巧妙地揉进了当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创作出一种使人听去熟悉而又感觉全新的唱腔风格,似戏又似歌。加上演员演唱时将戏曲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避免了过去高而尖、挤而紧的传统演唱方式,以轻松自然的状态演唱,使旋律更为优美抒情,委婉动听,观众易于接受,便于学唱,旋律更具“亲和力”,风格更显时尚感。如贯穿全剧的主题歌《阳光女孩》,唱词朗朗上口,旋律通俗流畅,节奏明快鲜活,大量运用切分音和休止符,极具冲击力和时代气息,十分贴切地表现出剧中所需的特定场景。语言强调生活化,采用通俗、俏皮、风趣的方言俚语和极富现代气息的时尚口语,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保持质朴的生活气息,塑造出典型、真实、活脱、一见如故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倍感亲切。剧中几个场景的人物对白,在每次演出时总能博得满堂喝彩,获得强烈的戏剧效果,极具情趣性和观赏性,拉近了观众和戏曲的距离。演唱形式也十分多样,采用了独唱、对唱、重唱、幕内伴唱、合唱等形式,极大地烘托了戏剧气氛,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剧中的领唱与合唱,通过男、女声的对比,揉合说唱甚至略带摇滚风格的ROP演唱,极具现代音乐色彩。伴奏手法上大胆创新,丰满的MIDI和声背景衬托着现场乐队的演奏,并用吉他、键盘、萨克斯、架子鼓等器乐来刻画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音乐富于性格化,推进戏剧矛盾冲突。所有这一切,与典型的湘剧高腔音调又结合得天衣无缝,是那样的自如。
剧场是戏曲演出的场所,院团在剧目排练完成后,进入剧场为观众进行表演。过去的湘剧演出市场十分红火,特别是有着全国三大戏窝之一的长沙“南馆剧场”更是成为了湘剧高腔的演出之所,一连数月上演着《琵琶记》《拜月记》《金印记》《白兔记》等湘剧高腔剧目,场场爆满,观众踊跃,戏迷们尽情地欣赏着名家表演的名剧、名段。
现代社会,多元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酒吧、KTV、网吧、歌厅、3D影院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一流的音响、高档的设备、动感的画面、新颖的节目构成了现代人绚丽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古老的戏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昔日热闹的剧场现已无人问津了。院团没了剧场,剧场没了观众,湘剧高腔陷入了市场难找、演出亏本、演员无收入的窘态,且状况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湘剧高腔的发展。《红舞吧》剧组大胆改革,创新思路,更新观念,走市场营销之路,从坐在剧场等转变为主动走出去找市场,他们下厂矿、入社区,送戏上门,开拓演出市场。排演了反映现实生活,关注青少年成长,演绎社会热点——青少年吸毒问题的重大题材,以极富现代时尚气息的艺术表现形式,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力,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该剧深入到湖南14个地州市的每一个乡镇进行演出,无论是在学校、社区,还是在机关、工厂、农村,都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欢迎,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反响强烈,创造了演出700多场的纪录,用艺术的形式震撼了观众的心灵,促进了湖南的禁毒工作。改变了剧院市场难找、演出亏本、演员无收入的状况,各单位各部门纷纷主动上门联系演出日程。一年的演出收入除正常的开支外,剧团净增超场补贴费70万,每场演出,演员都能获得比以往多几倍的演出补贴。各个媒体争相报道,扩大了湘剧的社会影响,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人称“红舞吧现象”。而最值得借鉴的经验是“借鸡生蛋”的市场营销方式。由于该剧主题是反映青少年吸毒戒毒,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重视和省公安厅的赞助,公安厅赞助10万元给该剧投排,并召开专题会议周密部署,制订了演出方案。宣传部、文化厅、公安厅、禁毒委、教委、团市委联合发文,在全省巡回演出,旨在进一步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扩大禁毒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清毒品危害,认识禁毒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防毒、拒毒、禁毒意识。演出前,请6名强制戒毒的学员现场说法,讲述自身的真实经历,深深的打动了观众,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省禁毒办还把该剧录制成光盘向全省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娱乐场所进行发放,进一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起到了极好的教育作用。也为百年老剧种改革创新、开辟市场作了有益的探索。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戏曲艺术其所以有千百年不衰的旺盛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她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之中。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戏曲艺术发生和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从现代审美角度出发,寻找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贴近生活,贴近人的感情,贴近普通人的美学趣味,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剧目,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职责,是我们一切工作流程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湖南省湘剧院创作的湘剧音乐剧《红舞吧》,是湘剧艺术改革的一次成功探索,无论是题材、艺术手法、音乐创作,还是市场开发、营销模式等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创了一条似戏又似歌、歌舞相融的新型湘剧高腔音乐之路。
[1]周大风.论高腔音乐的特点与改革[C]//高腔学术讨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