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知识与生命”并重的地理课堂

2013-03-27 10:19:5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城南中学315191陆如良
地理教学 2013年13期
关键词:钻石国王矿物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城南中学(315191) 陆如良

一部好电影要打动观众,除了有精彩的情节,还必须有一些令人值得思考的内容。同样,一节成功的地理课,除了对知识的讲述和分析之外,也必须让学生能在课堂里有一些关于生命的体验和思索。从事教学久了,课堂教学逐渐停留在地理知识的传递和地理技能的训练上,对课堂的“控制”在增强,留给学生的空间却越来越小;自以为提升了课堂效率,却发现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兴趣日益减弱,与年轻老师相比受欢迎的程度也有所下降。静下心来思考,让地理课堂更加动人、更具活力,除了重视知识传授,更需重视知识传授的对象——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体现 “知识和生命”。下面以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为例,对地理课堂中的“知识和生命”谈点浅见。

一、整合教学内容,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生命”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历来占据首要位置,教师应在教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定本节的知识与生命,这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有利于本节课深度的提升。关于“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②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③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仔细分析,发现“岩石”这一地理要素在本节课中是一个中心内容,上承地壳物质的组成元素,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下接地壳岩石的分类以及地壳物质的循环。因此 “岩石”这一地理要素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可把本节课的“知识与生命”设定为“一块岩石的价值”。

二、讲述故事,设立情境,引出“知识与生命”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一种适合课本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其积极服务于教学。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课堂情境创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本堂课是以两块石头为情景导入的,一块是校园中随意捡到的石头,另一块是一颗小小的钻石(可以用图片代替),让学生对比观察,然后抛出问题:这两块石头哪个更有价值?学生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钻石更有价值。于是接着抛出问题:你们凭什么认为钻石更有价值?你的判断有科学依据吗?学生们默然。大多时候,我们的教学生成性内容很少,留给学生真正思维的空间不大,因为结论很明确。这样的结果使学生往往重视结论或者因结论早定而不愿意展开过程的讨论,但是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过程的重视,把学生的视角从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的偏见中纠正过来。所以这堂课在学生作出快速的判断之后,教师引入了和氏璧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在山中拾到一块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于是拿着这块美玉就去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国王让一群鉴宝专家来鉴定,专家们很负责,鉴定很仔细,结果专家鉴定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听到这个鉴定结果,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下令砍掉了献宝人的一只脚。不久,国王死了,新国王即位,这个人又拿着这块自认为的美玉献给了新国王,新国王又召来一群专家来鉴定,专家们很负责,鉴定很仔细,结果专家们还是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听到鉴定结果,新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下令砍掉了献宝人的另一只脚。后来这个国王也死了,又一个国王即位,这个献宝人就抱着专家鉴定为普通石头的那块石头大哭不止,而且哭了三天三夜,不仅哭出了眼泪,而且哭出了血。国王很奇怪,就派人去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就你伤心成这个样子呀?这个人回答说,我不是因为被砍掉脚而痛哭,是因为人们把宝玉说成石头,把忠贞视为欺骗才痛哭的呀。于是国王派人剖开这块石头,天哪,一块稀世宝玉就此横空出世了。

然后反问学生:你为什么判断这块石头的价值比不过这颗小小的钻石呢?或许这块石头中也有和氏璧美玉藏在其中呢?你了解这块石头的组成成分么?你了解这颗钻石么?你对于他们价值的判断是依据什么而定的呢?从这些反问过程中让学生去反思自己对这两块石头价值所作的判断是否合理,从中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态度不仅仅在于科学知识结论的积累,更在于过程中怎样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开展活动,科学分析,引导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看“知识与生命”

教师在教学中应时时关注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有时,拥有尊重科学、尊重证据、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比学生获取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本堂课在之前的一系列的反问之后,教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到对于这两块石头的科学价值比较分析上面,体现了地理的自然科学特色。在比较两块岩石的科学价值之前,教师应先介绍一些基本的知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矿物又是由元素组成的;矿物需从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和条痕来判断;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构造以及粒度、圆度、球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接下来教师分组让学生对矿物标本、岩石标本进行观察、辨别、讨论,最后让学生上讲台介绍描述。在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的矿物和岩石两种地理事物有了科学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本堂课又回到课堂一开始的导入问题,石头和钻石二者之间价值的比较。这一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了多元的角度,在价值的判断上也有了更多科学的思维和依据。他们的回答总结如下:

这两块石头不属于同一类别,钻石是金刚石矿物,钻石的矿物名称叫金刚石,人们一般将经过琢磨的金刚石称为钻石。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是纯碳,硬度为10,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比重3.47至3.55,折光率2.42,性脆、透明,不怕强酸强碱的侵蚀。学校拾到的一块石头为砂岩,由石英颗粒等形成,结构稳定,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主要由矿物石英、长石组成。最终得出结论,按照矿物组成成分和自然界的分布多少及实际实用价值而言,钻石比另一块石头更有价值。

这样的结论无疑比不通过深入讨论直接下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深度,让学生懂得有思考、有分析、有研究才能更合理地做出判断,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四、引入人文情怀,提升“知识与生命”

地理作为一门自然与人文并重的学科,教学不仅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应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地理素养教育的重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提高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单单让学生学得地理事物的原理和科学分析归纳方法是不够的,教育最终的目标不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而是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地理学科是一门不断强调人地关系、注重现代公民自然和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因此这节课的“知识与生命”如果仅限于对矿物和岩石进行科学分析,对两块石头价值就此定论,未免过于可惜。结合地壳的物质循环,从岩石漫长的地质年代的演化过程中来看它的价值,使学生看事物的视野更加长远,更具人文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科学分析钻石和岩石的组成成分和价值评定之后,作了深入引导: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活百年,受人尊敬;树活千年,受人敬仰。这块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不知经过多少万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甚至也曾经过熔岩的考验,今天它以一块沉积岩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像小说《红楼梦》中的那块补天遗石,让我们从它的演化历史中再来深思它的价值。

做这样的人文情怀的导引,一方面引出了地壳物质循环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历史人文的层面来评判地理事物的价值。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的不只是科学知识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探索之旅。课后,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作业为“美丽的石头”:每位同学到野外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块石头,并讨论分析它的组成成分、种类、“前因后果”,贴上标签,写出它的价值和你的判断理由。一星期后在班级中一一陈列。

通过本堂有“知识与生命”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获得了地理基本技能,形成了正确科学的价值观。通过这堂课的地理教学,教师也再一次体会到了教育的意义和教育的价值。真正的教育是带有灵魂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人终身发展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人地不断走向和谐的教育,愿中国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猜你喜欢
钻石国王矿物
贪吃的国王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22
好玩儿的国王
鹌鹑蛋里的钻石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50
煤泥水中煤与不同矿物相互作用的模拟研究
我国首列106节重载列车抵达济矿物流
山东国资(2020年4期)2020-06-10 09:14:48
比钻石更值钱的
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 02:13:34
当当吃国王饼
小太阳画报(2019年1期)2019-06-11 10:29:48
变成一颗钻石
被调包的钻石
国王的死敌
NBA特刊(2018年14期)2018-08-13 08: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