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5是“流行风”,还是“流行病”
——手机时尚文化思考

2013-03-27 03:28王世海
东方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区隔时尚苹果

王世海

Iphone5是“流行风”,还是“流行病”
——手机时尚文化思考

王世海

(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2)

Iphone5在中国大陆的热销,不仅体现出当代消费文化在中国大陆的集中上演,而且更多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消费审美文化。中国人重“意”的审美,却仅仅成就了符号概念的“欺骗”;中国人盲目地追求时尚,却更为加深了殖民心理和弱国心态。如此的时尚消费,不可能让我们获得“自尊”和想要的“梦想”。

Iphone5;消费审美;意;殖民心理;弱国心态

Iphone5出来后,依旧得到了众人的追捧。人们从中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新体验,同时占有了流行时尚带给他们的“趣味区隔”满足感①“趣味区隔”主要由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指不同阶层受不同教育、资本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带有分判功能的趣味。。我们对这种消费现象作简单的道德或爱国主义批判,似乎没什么作用。但对这些现象作一些文化方面的思考,还是大有裨益的。

苹果手机产生到现在,也不过几个年头。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它原本是外国人先进和品味的象征。可2011年后,大量的苹果手机开始在中国大陆销售。原来在新闻中看到或听到的排长龙购买苹果最新款手机和为排队而大大出手以及第一位购买到手机的人的兴奋和狂喜场景,陆续在中国大陆上演。同时,这种手机迅速占领了中国大陆大部分智能手机市场,同时也引领了中国手机和国外手机的智能化潮流。不可否认,苹果智能手机的出现,在技术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确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通讯方式、信息传递和交流方式等,也都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手机功能更为多样,更为便捷,大大扩充了手机的使用空间和效能,提供给人了许多新的体验。但是,随着Iphone4到Iphone5的轮转,一般电子产品的更新模式和由此形成的消费模式在苹果手机的生产和消费中同样出现。人们为紧跟此类产品的更新换代,不得不频繁更换手机,并逐渐形成一种消费惯性。当然,这种消费模式在如今的消费领域,尤其是电子产品领域,已经司空见惯,虽说这种模式在中国大陆的历史并不长。这种现象,也仅仅是电子产品消费模式在苹果手机消费中的重演。同时,它的出现,又着实加剧了这种消费模式在手机领域中的更新速度和规模。我们且不去谈这种消费模式带来的巨大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专就它展现出来的诸多文化问题,便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苹果手机的时代意义。

我们先就大众消费心理谈起。我们不易对消费心理作十分详尽的分析,但从网络上搜集的主要信息来看,大众对其的消费心理,大致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质和荣耀的象征,即一般文化意义上的社会等级“区隔”功能;二是新科技带来的“新体验”的着迷;三是盲目跟随当前社会的时尚潮流。随着苹果手机大众化模式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它,并在各种场合“努力”使用着它。它突出的触屏功能和摄像功能,在今日日益活跃而复杂的社交场合,尤其是公共场合和私人聚会派上了大用场。在这些情景中,它带给人的心理享受是极为丰富的,也是极为复杂的,或许正是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才加剧了人们对它的“迷恋”。随着一代、二代……四代、五代的推出,购买苹果手机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时尚,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大众消费手机的“惯性”,即非“爱疯”不买,非“爱疯”不用,并成为“爱疯”的“死党”——一直跟随它的更新而更换着手中的“爱疯”。这便逐渐演变成一种消费“陷阱”。当你已经拥有了它带给你的种种“荣耀”,并使你的许多生活片段与之发生了必然的联系后,它更倾向于成为你的“身份”标志,成为你生活和社交场合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我们不消费它,将无法生活;我们不拥有它,将无地自容。此时,这种消费带给大众内心的,不再是纯粹的享受,而逐渐转变为自我欺骗式的“迷幻”和随之而来的内心恐惧。他们因害怕丧失“自我”,而逐渐成为苹果手机的“最忠实粉丝”——一个高科技产品Iphone手机的“俘获品”。而这一点,爱疯手机的官方宣传片也毫不忌讳,且宣称是他们一贯追求的目标,称其为爱疯与“你”之间的一种“独特关系”。①请参看Iphone5官方宣传片http://www.apple.com.cn/iphone/#video。

其次我们看他带给大众的审美感受。相比Iphone4及Iphone4S,Iphone5给人最大的感觉,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就是“变得更薄、更长了”。这种说法,我们也常常在铺天盖地的卫生巾广告看到。可从Iphone 5的官方宣传片来看,它着力突出的是设计的精巧(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将屏幕增大了些,整体厚度变薄了些)、制作的精良和整体的“卓尔不群”。也就是说,他们虽没有掩饰Iphone 5比Iphone 4“更长、更薄”等方面的突出特点,但将宣传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做到“更长、更薄”上。对他们而言,外在的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体现出来的智慧。对于专业性较强和追求精益求精的高品质人群来说,这些宣传正合他们口味。也就是说,大众对Iphone 5的审美体验首先应从Iphone 5所代表的知识和文化开始。如果不认可这种知识和文化,或者不怎么在乎这种知识和文化,Iphone 5的消费者从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必将大打折扣,而且有些南辕北辙的味道。但是,由于苹果手机改变了对高端、精英消费群的专注,开始走向大众,这种消费体验应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即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关心这个产品带给他们的实际感受,即直接的感性体验。无论Iphone 5的官方如何说明,大众的实际感受才能最终代表Iphone 5带给人的审美感受。那么,“更长、更薄”能在多大程度带给人以“全新”且“独特”或“卓尔不群”的体验呢?这个答案很难揭晓。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大众对其更多采用了“反讽”的态度。我们这里不妨提供两个颇具代表性的视频资料来作说明。一个是外国人编辑的“雷同”官方宣传片的视频,②“史上最黑的iphone5宣传视频”http://v.ku6.com/show/4-E9ScGaY7NE-lKOwR5Sug...html。一个是国内人录制的“神似”官方宣传片的视频。③“某S解说最新全集第6部:哥花1800买的”iphone5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xNzc3MjQ0.html。“雷同”片对官方宣传片突出的“长”、“合成制作”和视频聊天等功能进行了夸张和相反方向的陈述,使Iphone 5的新功能在他们的制作中变得滑稽可笑,大大冲击了官方宣传的“创新”噱头。也就是说,Iphone 5所谓创新之处,带给消费大众的“新体验”,仅仅是商家编制的消费“谎言”。而“神似”片,剧情模式更具有中国特色些。片中首先设计了“Iphone5”手机的来历,即从路边一个道士那里买来的,价格特别便宜。当片中解说员说完这个情节后,画面中出现的却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老款NOKIA手机。这款手机很好地体现了诺基亚手机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诸多特性:简洁、厚实、耐摔。其后他的介绍或解说模式,基本套用了中国手机广告中惯有的套路,主要从手机外形、功能和具体使用等环节作出了详细介绍。当然,在介绍的过程中,不管什么环节,解说词都大力突出了它的“高贵”、“时尚”、“与众不同”和“实用”。例如他说这款手机键盘设计的尤其“简洁大方”;有几个孔专门设计用来“装垃圾”,非常“环保”;背后“印”有“Iphone5限量版”的LOGO,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当今最流行的爱疯5;打开后盖,那个卡口设计得极为巧妙,“啪”打开,啪”合上,极为方便耐用等。这些语言和形式,采取的仍旧是夸张、借喻等手法,言语所说和实际所有严重不符,很好地达到了反讽的效果。与国外雷同”片不同,这段视频的重心不在Iphone5,而是当今中国消费者普遍存在的“畸形”消费心理:一是盲目地追求名牌尤其是洋品牌;二是盲目地听信宣传者的说辞而忽略甚至故意隐蔽自己的真实所见、所感;三是消费者对消费品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的普遍缺失;四是消费欲求高而消费能力不足造出的严重“低价高质量”的消费畸形心理。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审美感受,多少取消了实际审美体验的过程,而更多表现为一种“心理”的满足。这似乎印证了中国人消费心理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形成的重“意”审美模式。

自唐代意象审美理论的成型,“意”的审美逐渐突出,随后发展出的“意境”、“韵”、“味”、“趣”等审美范畴,无不突显出人的内在审美心理体验的中心地位。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虽深刻讽刺了这种审美模式,但从另一方面也可见出这种模式在中国人审美思想中的“根深蒂固”。重“意”的审美体现出一种审美体验发展的必然,但过于注重“意”的审美,忽略或隐蔽产生意”的物象、事件和情境,使“意”变成毫无着落的“自我臆想”,便会走向空虚、虚伪,而且无聊、丑陋,也就毫无审美可言了。当代的富裕阶层和智识阶层对高端品牌——洋品牌的追慕和“痴迷”,比较鲜明地体现出这种倾向。物品带给他们的社会“区隔”功能和时尚标签,往往是他们最为看重的。如果他们真的能体会和接受这些物件所蕴含的专业和品质,中国自有品牌的设计“粗陋”和制作上的“偷工减料”以及大量出现的“山寨版”,就不应该在中国大陆如此“流行”!最近爆出的“小米”手机死机黑屏现象、江淮汽车车体框架生锈现象,已能较好地说明问题。①“小米投诉居高不下 期待官方正面回应”http://www.315online.com/tousu/redian/254028.html;“3.15在行动:生锈的江淮”http://tv.cntv. n/video/C10330/5d07a75865dd44ad822671afa2c8f74d。同时,我们还需注意,在中国重“意”的审美文化中,“意”更多指向个体从外在艺术品体会出来的一种宁静而淡远的心境,以及与天地自然合“道”的和悦神情。此中的意”主要是文化的,思想的、精神的。而当今大众审美文化中的“意”,显然更多指向了一种时尚符号和概念。对消费社会批判卓有建树的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早已指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销售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②〔法〕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正如Iphone5官方宣传片中所讲,苹果手机和用户之间构成的是一种“独特”的关系,而非物品和消费者这样简单的经济关系。苹果公司想向每位消费者传达的信息是,“您”(消费者)购买和拥有的不是一件消费品,而是一件真正的现代科技与人类精神、智慧相结合的——一件彻彻底底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因“卓尔不群”,使“您”与一般的消费者区分开来;又因它的时尚、方便、快捷的设计及功能,又使每一位想要的消费者都应该去购买和拥有这件艺术品。内在的本有欲望和外在的社会区隔需求,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自觉投入到购买Iphone5的大潮中。独特和时尚,本身就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当代的消费文化中,却总是相安无事,还表现出“相得益彰”的良效。但这并不能证明二者在逻辑上的矛盾性,而只能说明人类内在心理处理矛盾的超凡能力——超越其他生物群的自我麻痹功能:享受“独特”时,忘记众人;享受“时尚”时,忘记独特。当然这种“独特”和“时尚”的杂糅,还有一个巨大的心理预期,即无论“独特”还是“时尚”,相对于另一个或确切地说另一个比自己低等的群体而言,都是有效的。从社会心理来看,无论“独特”还是“时尚”,都指向了人类内在情感和精神需求的同一个方向,即归属感。而归属感又与安全感、存在感以及自我价值、意义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消费文化中不断强化的社会“区隔”功能,还具有较为明显的宗教意义。但无论怎么说,这样的审美心理,更多建立在理性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真实的感性体验并没有多少“驻足”空间,而与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重“意”倾向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他们从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充斥着阶级意识和意淫式的自我满足感。

最后,我们来看消费者的审美文化心理。当中国的消费者抛开了专业精神和审美“新体验”后,购买和使用Iphone5仅剩下了社会区隔和时尚标签的文化意义。而这两方面的获取过程,均建立在理性抉择的基础之上。依此来看,中国的每位消费者,都应是一个理性主义消费者。但社会区隔和时尚标签,不可能拥有一个恒定的对象作为依托,其基本特性充分体现出变异性和流动性。这完全符合符号学开山祖索绪尔所说符号的特性之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随意性。我们在购买和拥有苹果手机的当下,是一个十足的理性主义者。但当脱离开这个特定的时空,所谓的“理性”立马会被消费社会奇异的发展逻辑击碎。我们要想达到社会区隔,仅仅一个Iphone5是根本不够的,例如还需要名牌“包包”、名牌衣服、名牌轿车等;而时尚的瞬息万变,仅苹果手机就存在诸多而不间断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说,这个作为“社会区隔”和“时尚标签”的“艺术品”,是可以“随时且随意”更换的。时尚需要跟风,跟风就需要盲目。当代消费者已经轻而易举地做到了这一点,中国大陆消费者在此表现地尤为出色。但这种盲目性,从更深的层面看,又与清末长期以来形成的“崇洋媚外”的殖民心理和“落后就要挨打”的弱国逻辑密切相关。

先就殖民色彩来看。Iphone产生后,并没有直接降临到中国大陆,而是直到Iphone4才开始在大陆销售,且在开放销售的时间顺序上,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大陆的开售时间往往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中国大陆瞧不上眼的国家和地区之后。或许这不能说苹果公司有意的“地区歧视”所致,可如今的苹果手机背面赫然写着“designed by App of California assemblied in China”,即由中国组装(多出自近来事件频发的富士康公司),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负责设计的美国一定是首发地区,但负责制作、组装的中国却必须放在诸多国家和地区之后,这是“为什么”?中国的很多人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傻,但回答起来却很复杂,或许就是因为复杂,致使很多中国人不愿也不想再问和回答这种的问题。我现在再提出这个问题,自然被许多“明白”的中国人视为“白痴”。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中国人几近狂热地重演国外排“长龙”购买苹果手机的场景,也不妨碍中国人在第一或第几购买到苹果手机后要模仿表演几个动作和说几句兴奋或幸福的话,也不妨碍中国人在发现苹果手机的惯用销售“伎俩”和诸多瑕疵(如掉漆、易弯等)后的调笑和讽刺而非投诉和要求赔偿、召回。通常情况下,在中国大陆最有意义的反驳或反抗方式,就是“山寨”和“搞笑”。“山寨”,是针对中国自有的技术、制造和销售领域来说,他们靠外观和形式的模仿而造出品级低端但价格低廉的类似商品,这种商品对于“不太讲究”的中国人来说,完全可以接受,一则满足了“攀富”、消除社会“区隔”的目的,二则也基本使用和享受到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新体验”。“搞笑”,是针对万千中国的普通消费者来说,依靠诸如胡戈恶搞《无极》的艺术形式来自我娱乐,虽说这种“娱乐”只能娱乐自我,归根结底还是在伤害自己人,但只要能在精神和情感上“战胜”了对方,现实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且现实之苦和精神之乐比较起来,显然精神之乐“更胜一筹”,这也充分体现出国人的重“意”审美啊!所谓“一笑泯恩仇”、“笑一笑,十年少”,以及和气生财。同时,现代科技和消费时尚的易变性和替代性,从另一个方面完全弥补了中国消费者在此得到的“这一点点”心理创伤,也很快抹平了人们对此的记忆痕迹。“山寨”让中国人得利了,“搞笑”让中国人快乐了,难道Iphone带给我们的还不够吗?知足常乐啊!

再看“落后就要挨打”心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知识和文化界逐渐认同了一个道理,这便是“落后就要挨打”,即技术、知识尤其是科技落后于别人,必然要遭到对方的欺压和凌辱。先不说这句名言内蕴了多少被帝国主义欺压和凌辱后产生的无奈和思维扭曲,对于晚清以来倍受欺压和屈辱的中国人来说,倒是非常实用且真切的经验之谈。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当代的现代化进程,无不深深浸润了此种精神倒逼出来的“自强不息”。但这种思想也自然产生出极为负面且危险的效果,这便是中国的一切思想、文化和社会建设,都需要按照强大的西方列强的方式来设计和制作。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在理论上能给中国知识界挽回点面子,可事实上,无论理工领域还是文史领域,一律采用的是西方的理论、概念和思维方式。虽说有“失语症”、“话语权”的隐忧,但自我思想和理论创新以及解说能力的匮乏,复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又存在诸多疑虑,因此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仍旧是西学的“长驱直入”、肆意横行。我们无法抵御苹果公司的技术和设计,无法抵御Iphone5强大而诱人的宣传和新体验,即使我们知道这里面带有一定的歧视,带有一定的欺骗,和我们内心中存有的那一点民族尊严和怨恨,但现实我们必须接受。太多的中国人从内心常发出这样的呐喊:我们的国货何时能够自强?可接连爆出的国货“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及在医药、食品领域的“丧尽天良”行径,即使在全国激愤的“钓鱼岛事件”游行时,仍旧到处充斥着“国人素质差”、“不理智”、“我们离不开日本”等听着让人“泄气”的话。可事实确如那些“泄气”的话所示。“打砸日本车”并不能让中国人自己的企业作出像韩国那样的轿车,也无法直接造就出像日本那样的恪尽职守、严谨勤奋的公民。无论从思想、文化还是制度、技术以及教育上,我们都比发达的西方国家以及日本落后很多。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即使在当代仍旧是中国人心灵上摆脱不了的阴影和魔咒!因此,极为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因为我们落后,所以我们必须挨打。我们面对如此现实,最容易做到的便是,盲目地跟风购买Iphone5以及其他洋名牌!这便成为现实中国人努力摆脱“落后”境遇的最直接、最快捷的利器。虽说这种方式仍旧延续着中国人特有的“聪明”逻辑——贪小便宜吃大亏。我们用自己手头本不多且从中国大陆上挣取来的金钱,努力从“外观”打造与西方发达国家国民同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假想着获得与他们一样的身份地位和眼光”待遇——人格尊重。也就是说,中国人在购买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以及奢侈品时,不仅存在着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区隔和时尚标签想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想摆脱“落后”和被殖民的历史文化心态和处境。他们由此获得的情感、心理满足,绝不亚于高科技带给他们的“新体验”!因此,他们或许更在乎“拥有”,而非产品宣传和实际使用过程出现的诸多落差。从当代消费社会的大背景来看,这或许是我们获得的最大也是唯一真实的审美体验,虽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欺欺人”,是自娱、自淫。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购买Iphone5时,并非盲目,而是地地道道的贯彻着中国式的理性主义。而诸多的“山寨”和“搞笑”行径,更可看作是中国人对自我状况(殖民的、被欺骗的)的反驳和颠覆,并以此方式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行径和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戏谑”。这种“戏谑”,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千百年来修养出来的不诚实的“狡黠”。但很显然,这种小人物的策略,并不能根本改变被殖民、被欺辱的现实,仍旧是落后,仍旧是挨打。正如帝国主义思想文化中所描述的那样,被殖民者多是一些懒惰、愚昧而不求上进的人。从正常的社会分工来说,“made in china”和“assemblied in china”以及“designed by China”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在我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社会大生产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如果从社会发展阶段或科技水平来说,它们之间便具有极为本质的天壤之别。美国设计和研发,而中国只负责制作和组装,美国和中国分处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富士康工厂的工人,多少成为中国一般消费者的现实写照。我们没有创造力和决定权,拥有的仅仅是廉价的劳动力和时间,以及一代代尚能被利用创造剩余价值的生命体。而当今更为可悲的是,中国人不仅充当着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充当着盲目的疯狂消费者。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展开就是:我们按照西方国家设计好的制作流程和理念,以机器大生产的辅助角色进入大工业生产流程,在紧张而机械的工作中付出自己的劳动力和生命,然后换取相对微薄的薪金;接着受到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广告、媒体宣传的指使和诱导,“欣然”步入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超级购物中心以及随处可见的杂货店,欣喜若狂地花费掉刚进入自己腰包的薪金,购买似乎改变了自身地位和身份的随时随地要被替代的当代消费品。其中还不去谈我们为日益高涨的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的应有花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品尝到资本社会为我们设计的各种“小惊喜”和一些极为特殊又人人可期望的“幸运儿”故事,以及那些附带的审美体验。我们为生存和生活打拼,可最后仅仅维系着可供资本利用的无穷劳动力和消费力。我们辛苦制造出来的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后,又被我们无穷尽地消费掉,最后变成垃圾。到最后,我们既没有创造过,也没有生产过,自然也没有生存过,生活过,以及存在过。这是当代中国人生存意义上的悲哀!从存在论来说,当代的中国人基本也是无效的。既然无效,又何来自信,又何来尊严?“神十”即将上天,难道可爱的中国人要到太空中去寻找中国人的“有尊严”的梦想吗?

责任编辑:冯济平

Cultural Thinking on the Phone Fashion:Iphone5 a “Fashion”or an “epidemic”?

WANG Shi-hai
(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Nanjing 211172, China )

The fact that Iphone5s are selling well in Chinese mainland not only refects its prevailing contemporary consumer culture, but also embodies the consumer aesthetic culture typical of China. The Chinese people's blind pursuit of fashion has deepened the colonial psychology and the awareness of a weak nation. This kind of fashionable consumption is unlikely to bring us "self-esteem" or help us realize our "dreams".

Iphone5; consumer aesthetic culture; colonial psychology; awareness of a weak nation

G122

A

1005-7110(2013)06-0068-05

2013-06-12

王世海(1979-),男,新疆伊犁人,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兼及大众文化批评。

猜你喜欢
区隔时尚苹果
日常变奏
趣味区隔功能的流变
收获苹果
网络“晒跑”的生成逻辑及其后果:消费、身体与区隔
拿苹果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会说话的苹果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