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龙
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运用一定思维工具把握思维客体的思维活动形式与样式,其内容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及社会历史性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显然,坚持人本思维,必定成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的内在品格,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有重要价值。
坚持人本思维,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思维立度。思维立度是思维活动得以开展的立足点与视角,是思维方式赖以生成与发展的思想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把全心全意造福人民作为正确的思维立度,才能坚定核心立场。
所谓立场,即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及所抱的态度。人们的思想行为总具有一定立场,不论是自觉还是自发的立场。立场问题,来自人们认识事物时的价值评价,人们往往都是站在一定的利害角度对事物进行某种评价,从而在思想及行动中表明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因此,立场就是我们看问题、想事情、做事情时的利益目标人群,在想和做时是为了哪些人的利益好处,就表明自己站在了那些人的立场上。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感受评价情意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树立正确的立场,本质在于确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需要的立场。毛泽东曾批评过某些忽视人民利益的干部,指出同群众关系搞不好不只是方法问题,实质与根本是立场问题,即这些干部没有从人民群众利益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所以同群众没有共同语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
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本思维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反复强调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字里行间凸显出执政党为人民造福的庄严承诺。人民利益范围广泛,侧重包括“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两个方面,它们不可分离,共同促进着人民利益的整体实现。同根本利益这种长远性、抽象性、终极性利益不同,具体利益指当前利益、现实利益、直接利益,即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关心的切身利益。诚然,我们的“着眼点”应放在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上,但“着力点”却应关注人民当前利益、具体利益和实际利益。各级领导既要考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不能忽视群众的切身利益;既要着眼群众的长远利益,又不能罔顾群众的当前利益。把握好二者统一,才能防止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出现,大力弘扬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群众认识自身利益并为之积极奋斗。
目前正值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社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立场不能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维立度必须正确,想问题态度要鲜明,紧紧围绕造福人民这个根本目的办事,努力从群众的“吃、穿、住、行、医、学”等具体问题入手,切实解决人们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尤其在当前,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与法律观念不断增强,各级党政干部思想观念也要相应转变,多从群众的角度去考虑事情,顺应老百姓的合理利益诉求,就能减少很多矛盾的发生。我们讲政绩,究竟做了多少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实事,解决了多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是人民真正需要、历史真正认可的政绩。我们讲发展经济、做大GDP,也完全是造福人民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我们讲梦想,“两个翻番”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小康蓝图”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安居乐业”让人们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才是群众乐于实现的中国梦。
能否真心实意依靠人民,使人本思维保持充足的正能量,是衡量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试金石”,是区分真假马列主义的“分水岭”。十八大报告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凸显了我们党从思维方式高度来深化贯彻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与理论自觉。这是由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也是我们党根本工作路线和克敌制胜的法宝。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治局最近已研究决定,自2013年下半年起,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全体党员和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人本思维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
依靠人民群众干事业、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凭借,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我们党一贯强调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居于首位。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就蕴藏于千百万实践着的人民群众之中。从毛泽东关于“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论断,到邓小平关于“发明权是农民的”,提出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智慧的深刻哲理,必须尊重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破除迷信自我、孤家寡人之念,善于从群众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制订符合人民利益与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才能使各项工作获得力量支撑。
应该看到,依靠人民群众干好工作,实现中国梦,说到底在思想上就是自觉坚持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倾听人民呼声,认认真真回应人民期待,让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与群众意愿,使各族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思想联系实际,我们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干兴邦,恪守党的宗旨,勤勤恳恳做官,扎扎实实做事;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营造宽松、宽容的创新环境,使一切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在始终保持旺盛创新动力中促进群众路线真正落实,推动中国梦顺利实现。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本思维的直接指向。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不高,发展也很不平衡。但是,我们党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不仅体现了对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也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的深刻认知。人的全面发展本身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经过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不懈追求、不懈努力、不懈实践,才能最终实现这个伟大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认识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坚持人本思维,希冀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社会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上、政治上、文化上的成果,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也更好地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积极性,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进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前,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必须维护好我们党反复强调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突出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最广大”,阐明了“人民”所属的量的范围,不是指少数人,而是指“全国人民”、“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全民族”、“大多数人”等等;二是“根本利益”,阐明了人民“利益”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表明我们既要照顾人民群众局部的、看得见的各种具体利益的实现,更要顾及人民群众整体的、重大的各种长远利益的实现,是二者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发展经济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作为使人民群众得到全面发展的手段和条件。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都是为了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凸显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党一切理论与实践都要积极促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终目标的实现。
还要看到,人本思维现实化诉求,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认真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好人本思维,更加坚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