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江西 九江 32000)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又应充分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廉政文化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扎下根来。中国的廉政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在《尚书·皋陶谟》中有关于“廉”被看作为官的九种素质要求之一。《周礼 天官 小宰》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在这里,“廉”是一种考核官吏政绩好坏、裁断高下优劣的标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廉”的论述亦十分丰富。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离娄下》)。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说:“所谓廉者,必生死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韩非子·解老》)。法家的另一代表人物管子认为“国有四维”,即礼、义、廉、耻(《管子·牧民》)。
北宋时期大思想家周敦颐(1017年-1073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孔孟后一人”,在东南亚被誉为“亚圣”。周敦颐一生重德治、倡正气、主廉洁、讲官德,以仁为己任,遵道不趋势,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敦颐是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江西庐山莲花山峰下著书讲学,他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来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后人尊称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从24岁出仕做官,到56岁辞官归隐,官阶虽不甚显达,多是任州县地方官吏,但为官30多年,丝毫没有染上官场上贪污敛财的恶习,在历史上留下了清廉的好名声。据史料记载,周敦颐在南昌任知县时,有一次病危,昏迷了一天一夜,朋友们准备为他安排后事。但大家“视其家,服御之物,只做一筐,钱不满百”,也就是说家中值钱的东西不足百文,他的好友潘兴嗣看了以后由衷地称赞说:“其廉士也”。在任湖南汝城县令时,也只有一个高四尺、宽五尺的木柜伴随,用以存放文件、衣物,无多余物件。对此,大文豪黄庭坚的评价是“闻茂叔(濂溪先生字茂叔)之风犹足律贪”。
周敦颐50岁时给族人写过一首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性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水,举箸半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官清赢得梦魂安”,是周敦颐一生清廉的真实写照,也应成为我们今天为官从政者的基本要求。廉洁奉公是我党90多年来赢得民心、深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具有强大战斗力、凝聚力的基础和源泉,1949年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对国民党的军官们说:“共产党战胜你们的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廉洁,是廉洁换得的民心。”有见识的封建社会的官吏和资产阶级政客尚且知道廉洁的重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更应明白这样的道理:廉洁从政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梦魂安”,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人心向背。我们应以史为鉴,像周敦颐那样,以廉为安,以贪为险,把廉洁从政作为基本要求,使廉洁从政成为自觉行动。
周敦颐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勤勉、刚正不阿。他尽管官职不高,但能做到不畏权贵,秉公办事。史书上评价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朱熹称赞他“不卑小官,职思其忧”。
据史料记载,周敦颐在南安任司理参军时,有一个案子,囚犯罪不至死,但当时官比周敦颐大好几级的转运使王逵坚持要重判。王逵不仅官大,而且是“悍吏”,大家明知不妥,但无人敢说话,都附合王逵。只有周敦颐敢于据理力争,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愤然离去,并且提出辞官。他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后来,王逵省悟过来,接受了周敦颐的意见,免了这个囚犯一死,而且此事过后王逵还向上级举荐了周敦颐。为了一个素不相识囚犯的公正判决,敢于与强势的上级相抗争,并且不惜辞官,不怕丢官,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胸怀!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周敦颐作为一代大儒,为了心中的“大义”,不惜个人的“小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令人敬佩的。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党内还是社会上,存在着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徒,存在着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大力倡导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和原则、敢于为了党和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正气和骨气。这种正气和骨气,一旦成为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就指日可待。
周敦颐内心淡定从容,不贪图获取名声而锐意实现理想。黄庭坚评价他“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朱熹也称赞他“短于取名,而乐于求志”。
人在官场行走,难免有各种议论,像周敦颐这样清廉正直的君子,也难免会受到小人的诽谤中伤。当时殿中侍御使赵忭(号称“铁面御使”)受到谣言的迷惑,对周敦颐看法很不好,态度很严厉,但周敦颐从不辩解,泰然处之。后来周敦颐任虔州(今赣州)通判,赵忭任虔州知州,赵忭成为先生的直接上级,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赵忭才了解了周敦颐的真正为人,是个正直难得的君子,知道过去误解了周敦颐,赵忭握着先生的手说:“几失君矣,今日乃知周茂叔也”。后来,赵忭多次向朝庭举荐周敦颐。
一般的人碰到别人的误解或诽谤,多是气愤或辩解,但周敦颐能泰然处之,不为谣言所困扰,也不为上级的误解而惶恐,不图虚名,一心追求心中的理想。这是胸怀宽阔、内心淡定执着、高度自信的真君子风范,也正应了孔子的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所以黄庭坚评价周敦颐时说:“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脱,如光风霁月”。周敦颐的这种胸怀洒脱、淡定执着、不图虚名的高尚人品,很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学习和借鉴。领导干部只有心中真正装着人民群众,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不图虚名,埋头苦干,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爱戴和拥护。那种靠搞报喜不报忧、搞浮夸、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获取虚名、获取个人利益的行为,不仅与党和人民的要求格格不入,就是与周敦颐的人品相比也有天壤之别。
周敦颐不仅是理学的开山鼻祖,还是中国文化史上用莲花来比喻人品高洁的第一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正确地定位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学的核心是强调人要通过自我修养从而达到心性自我完善的境界,但人的心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社会环境不可能是理想的,甚至可能是恶浊的。那么,在不理想甚至是恶浊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心性的纯洁呢?周敦颐认为,人不能改变环境的话,可以改变自己,可以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说淤泥里可以开出洁净的莲花,洁净的莲花也可以存在于污浊的环境中。在这里,周敦颐实际上是借莲花深刻地阐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人的自觉而又执着的自我修养,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措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环境不甚理想,社会上存在着笑廉不笑贪,见腐不怪,甚至把廉洁称为“没本事”、把腐败称为“有本事”等怪现象、坏现象。这些怪现象、坏现象的存在,决不能成为放任腐败、与腐败同流合污的理由。对于领导干部个人而言,唯有加强党性修养,筑牢反腐败的心理防线,才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出淤泥而不染”,立于不败之地。
周敦颐在价值取向上深受传统儒教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把“贵”定为“道充”,把“富”定为“身安”,这种价值取向虽与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不可同日而语,但与把世俗的名利作为价值取向相比,则明显积极进步得多。
濂溪文化中重视价值取向和包含有积极因素的价值取向,在《爱莲说》中有明确的表述:《爱莲说》把牡丹、菊花、莲花三种花进行比较,实际上是在对不同的人格和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并进行取舍,牡丹花,“花之富贵者也”,隐喻的是一种对世俗名利追求的价值取向;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隐喻着对社会责任的淡化;莲花,洁身自好,不浮华,不俗气,正好吻合了周敦颐主张积极入世、又不受尘世污染的观念。所以《爱莲说》最后作了明确选择:让众人去爱牡丹,让陶渊明去爱菊花,周敦颐独爱莲花。《爱莲说》短短一百多字,其意义也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爱莲说》强调了价值取向的重要。人生在世,价值取向如是名利,容易导致争权夺利,贪污腐化;价值取向如是“隐逸”,容易导致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价值取向如是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又能洁身自好,则对社会、对个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人生在世几十年,总应该有一块心灵的净土、精神的家园,不能够让物欲和尘埃都蒙蔽了。《爱莲说》乃至濂溪文化中重视价值取向,重视心灵净土、精神家园的培育,重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正是其宝贵的价值之所在。
总之,周敦颐一生之所以能够为官清廉、为政勤勉、为人正直,关键在于他的高尚品行、操守。高尚品行、操守的形成,需要相应文化的长期滋润、渗透和熏陶,这既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