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军,李业根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03)
特色资源是图书馆在基础馆藏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本馆读者和图书馆发展的需求,专门规划组织建设的具有行业、地域、学科等特色的馆藏资源。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基础馆藏足够丰富以后,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特色资源建设必然会提上日程。特色资源按文献载体类型区分,又可以分为纸质文献特色资源和特色数字资源。本文主要探讨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即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问题。
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是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是响应中央党校“三大文库”建设号召、根据江西省党史党建具体情况而规划建设的特色库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数据库已初具雏形,并已在校园网发布使用。但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仍不完善,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值得探讨研究。
从2007年起,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即着手建设特色数据库,初期建设的数据库包括《江西省情数据库》、《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库》、《教研参考资料库》等。2011年初,根据《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规划(2011-2015年)》,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对特色库建设工作进行了重新规划部署,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决定在继续做好已有特色库的基础上,将《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作为中央党校《中国共产党历史文库》的子库进行重点建设。
软硬件平台的选择对特色数据库建设及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经过市场调研,反复比较,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决定放弃此前一直使用的TRS全文数据库系统,改用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TPI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系统,同时采购了性能强大的服务器和大容量存储设备,升级完善了特色库建设的软硬件平台。
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的资料来源包括三部分:一是实地走访,收集地方民间资料,以及当地档案馆、图书馆保存的相关资料,对纸质文献或实物资料,进行拍照或扫描复印;二是从本馆纸质文献中整理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扫描,加工成电子文档;三是从本馆数字资源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包括论文、电子书、图片、音频、视频、网络文档等等。目前已经收录了2000多条中央苏区和井冈山时期的珍贵史料和研究资料数据,内容涵盖领袖论著、历史资料、研究著作、报刊文献、人物传记、回忆录、红色歌谣、历史照片、历史电影等。收集的资源按文献类型和主题进行分类整理,做好建库的前期准备。
在服务器和TPI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系统安装完成之后,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小组即开始了建库工作。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建库过程中,元数据、对象数据以及数据存储的标准规范、格式均严格遵循中央党校“三大文库”数字资源建设规范,标引尽量全面完备,同时考虑实际需要对标引字段进行增减调整,方便将来资源集中检索和共享。图书馆制定了特色资源建设规章制度,对数据加工、上传和管理进行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每条数据都要求二次校对和审核,数据库内容每周更新,不断丰富资源内容。
在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资源内容初具规模之后,开始在图书馆网站发布试用。数字资源建设小组对TPI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系统发布页面进行了重新设计,制作了数据库LOGO,不仅方便了检索使用,而且页面美观,具有党校图书馆的鲜明风格。在试用过程中,图书馆收集了大量读者意见反馈,对数据库结构和发布页面进行了调整,改善了用户使用体验,随后开始正式上线使用。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严密细致的调查论证,尤其是对当前和未来数年的建设进行规划,并且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长期努力,不断完善,才能使数据库形成规模并具备实用价值。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的建设前期进展顺利,主要是因为规划得当,得到了主管部门支持,划拨了专项经费购买数据库软硬件设备。但是,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资源的收集、系统的维护都需要持续不断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主管部门对数据库建设缺乏深入了解,后期投入不足,再加上图书馆自身未能制定科学的长期建设规划,导致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的建设后续乏力。
资料的查全率、查准率是用户判断数据库价值的重要依据。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的最大问题是数据量比较少,没有达到一定规模,文献收藏覆盖面(时间范围、内容范围)不全,资料来源以网上资源、本馆藏书为主,缺少珍贵的原始文献资料。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既无法进行文献资源的全面普查,又无法及时有效地加工处理收集到的大量文献资料。数据量太少,使得数据库实用价值大打折扣,用户访问量不多,二次访问的用户数量更少。
虽然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与中央党校图书馆、浙江省委党校图书馆等部门进行了沟通联系,力求实现特色库的合作共建,在规范和管理上统一要求,但总体来看,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仍是“单打独斗”,共建共享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数据库的规划、建设基本都是在馆内完成,发布后也仅限校园网用户内部使用。这一方面是共建共享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另一方面也是图书馆馆员缺乏全局观念和合作精神的体现。
和很多图书馆所建特色库一样,井冈山中央苏区数据库的后期维护工作总是处于一种滞后的状态,数据更新缓慢,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由于缺乏数据库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人员安排不到位,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数据库维护管理工作时断时续,数据更新时有时无,严重影响了数据库的发展和用户的使用。
建设数据库时,必须按照中央党校有关文献著录和标引原则确立的统一的著录标准和标引方式,丰富数据库字段内容,增强文献标引的深度和广度。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数据库成功与否的标志,它不仅影响特色数据库的使用效果,更决定了实现特色数据库的联网、交流及共享。它是特色数据库文献资源的可靠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兼容性的保证,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目前,文献数据库是以能提供全文的数据库为主流,单纯的二次文献不能为用户进行深入的服务,因而,用户更欢迎能提供全文的文献数据库。
人才是保证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关键。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建库过程也可以锻炼人才、培养人才。面对新技术的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放在本馆馆员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培养人才、建设队伍、提高人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在提高素质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信息开发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信息处理和使用技能,使数据库建设和维护人员尽快成为数字资源加工与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知识产权使用与保护以及特色数据库组织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数据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数据录入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数据库建设的完成。数据库建成后,数据修改、数据维护、数据更新等后续工作是保证数据库质量和保证提供服务的必要手段,不可忽视。江西省委党校图书馆建立的几个特色数据库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虽然存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但为教职工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服务效果。因此,在看到这些数据库不足的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修改和维护,以期使它们发挥更好的服务作用。
党校图书馆在建设特色库过程中,应加强与其他党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科研机构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图书馆建设特色库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并在资源收集和特色库的使用上进行最大程度的合作共享,实现特色库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在特色库的建设过程中保证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不盲目追求数量与规模,加强特色库的质量控制,强调稳步发展。
特色数据库作为一种知识集合,同样面临文献资源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问题及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从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如何在适应知识产权国际秩序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适度的法规调整,解决好特色数据库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是建设特色数据库特别要注意的问题。要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收集使用文献信息资源时,尽可能标明出处;对不能取得使用权的信息资源,可以在特色数据库中建立题录,标示网络地址(URL),然后建立超文本链接,为用户提供网络导航。同时,要做好特色库的安全保护工作,在研制特色数据库之初,就应着眼于与国际接轨,既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又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数据库上网后被盗录、被盗版的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