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广宏 方国辉
作者简介:高广宏(1967-),女,河北滦县人,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工作
系政工教研室副教授。
方国辉(1963-),男,内蒙古赤峰人,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工作系政工教
研室主任。
(解放军后勤学院,北京100858)摘要:1945年黄炎培等民主人士访问延安
,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历史周期率问题,此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就成为中
国共产党致力于破解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对“民主新路”的探索既有其不可
磨灭的贡献,也有着毋庸讳言的失误和缺憾,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民
主的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因此探索中共执政规律,跳
出历史周期率,仍然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坚持科学执政、民
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总结执政成功经验的必然结论,也是新形势下我
们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目的是提高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权力
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定理想信念,等等,为中国共
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历史周期率;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3)
01-0015-05
1945年7月4日下午,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会客室中,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
和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窑洞对”,这次谈话对
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
东欧剧变,再一次把共产党如何摆脱“历史周期率”支配这一重大历史课题
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并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重温当年“窑洞对
”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启示,对于思考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
产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窑洞对”的缘起和“窑洞对”的主要内容(一)“窑洞对”的缘起
1944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开始由防御转入反攻,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
的曙光初现。在国内,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上开始了对日寇的局部反
攻;但是,由于国民党长期坚持一党专政,政治、军事愈来愈走向腐败,国
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竟出现一溃千里的局面,使国统区的政治、军事、
经济危机十分严重。为了挽救危局,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1945年春天,中
国共产党召开了代表大会,主张战后应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召集国是会
议、建立联合政府。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热
烈响应。而国民党认为,“组织联合政府,无异推翻政府”,并提出召开“
国民大会”,抵制联合政府,维持一党独裁。蒋介石还要在当年七月召开的
四届国民参政会上强行通过其建国主张。中国共产党断然决定拒绝出席此次
国民参政会,以示抗议。
这样围绕抗战胜利后如何建国的问题,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谈
判已经濒于破裂,两党关系陷入僵局。在当时的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
相互交织,中华民族处于光明与黑暗、民主与独裁、和平与内战的大搏斗前
夜,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处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参政
会中富有政治影响力的几位参政员积极活动,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调解国
共关系,化解政治危机。这一努力获得了中共中央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蒋
介石的同意。于是便有了六十多年前的黄炎培、褚辅成、冷燏、左舜生、傅
斯年、章伯钧6位国民参政员赴延安访谈的历史行程。
1945年7月1日下午一点多,黄炎培一行在王若飞的陪同下,由重庆飞抵延安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到机场隆重迎接或参加会见。黄先生
一行在延安一共活动了5天,共95个小时。5天里黄炎培和毛主席长谈十几个
小时,澄清了他的许多模糊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延安之行成
为黄炎培一生中第二个重大转折点和一个新起点。这个转变一个非常重要的
原因,就是1945年7月4日下午他和毛泽东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即著
名的“窑洞对”。
(二)“窑洞对”的主要内容
在这次谈话中,当毛泽东询问黄炎培先生对延安政权有何感想时,黄炎培以
非凡的历史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眼光预感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为期不远了
,于是对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周期率”。即:“我生六十多年,耳闻
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一人、
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
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
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1](
pp.148149)黄炎培先生希望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一条
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最终跨越“历史周期率”的新道路。对此,毛泽东满怀
信心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
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
会人亡政息。”[1](p.149)
这里黄炎培所提到的“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引自《左传·庄公
十一年》。原句为:禹汤罪己,其兴也渤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
话用了“禹之下车泣囚”和“汤之桑林自祷”两个典故,说明由于夏禹和商
汤勇于承担责任,他们的事业就兴旺而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
的是,夏桀和商纣将过错全部推给别人,他们就很快失败了。黄炎培将这两
句话用在同一对象上,是要说明这样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中国过去的历史
上,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跳出由兴旺走向衰败的周期。
这次谈话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从1945年7月黄炎培先生在延
安向毛泽东提出历史周期率的话题时起,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就成为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破解的重大课题。
二、历史周期率发生的原因分析历史周期率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
统治集团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丧失民心,导致政权覆灭的历史现象。它是以民
心向背为转移条件的,但只有当民心背离到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被统治
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程度,周期率才会发生作用。关于历史周期率发生的原
因,当年黄炎培先生提出了三点:一是环境改变,精神松懈;二是惰性发作,形
成风气;三是人才竭蹶,控制力下降,从而导致治与乱的循环。应该说,这些
解释是不错的,但又是表面化的,并未揭示事物的本质。历史周期率发生的根
本原因是统治者违背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活动
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
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
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
通俗地说,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推动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从而推动
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们首先必
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就是人
们为了吃、喝、住、穿,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世代相继的物质生
产实践活动必然推动物质生产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
发展。这里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就是生产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理论,生产力的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
更最终会引起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也就是政权的变更)。这是一个连锁反
应,从生产力开始,影响到生产关系,再波及上层建筑,并且只有上层建筑
领域的变革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而生产力的新发展又会推动
着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的新的变革。所以历史的发展呈现的是螺旋式的上
升。
根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的
理解,我们知道,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主要是人民大众,起来推翻旧政权的也
主要是人民大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
周期率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国家权力与人民意志严重背离的结果。古人说“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群众是决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正是基于
这样的认识,毛泽东才提出用民主打破历史周期率。
三、用民主打破周期率——毛泽东的贡献与失误(一)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与
实践
当年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先生关于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就
曾说过,我们已经找到了民主这条新路,我们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
的回答使黄老先生茅塞顿开,他无限感慨地说:“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
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
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
是有效的。”按照这个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集中这一大群有才有能的
文人武人,来整理这一片不小也不算大的地方,当然会有良好的贡献”[1]
(pp.149150)。
毛泽东开的“民主”这味药,应该说是极具政治远见的。毛泽东一生一直为
实现他的民主理想而奋斗,并为后来中国的民主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但是毛泽东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就在与黄炎培窑洞谈话之前一年,毛泽东在延安面对中外记者有过一段关于
民主的精辟论述:中国是有缺点的,而且是很大的缺点,这种缺点,一言蔽
之,就是缺乏民主。民主必须是多方面的,是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
的、文化上的、党务上的及国际关系上的,一切这些,都需要民主。毫无疑
问,无论什么都需要统一。但是,这个统一,应该建筑在民主基础上。全中
国只有民主制度,民主作风,目前才能胜敌,将来才能建立一个很好的和平
的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持此观点来看许多问题,没有不可以说通与做
通的。这是我们所看到的毛泽东关于民主的论述中非常稀罕而极为珍贵的一
段文字,堪称全面彻底的民主观。而随着执政地位的获得和巩固,毛泽东的
民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这种“手段”论、
“工具”论成了他民主理论的主导观念。
与其民主观念先后变化相联系,毛泽东在实践方面也做了艰辛曲折耐人寻味
的探索。延安时期的学习与整风运动,“三三制”政权改革,惩治腐败,处
决黄克功,等等,为中国共产党摆脱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
础,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到了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又
有了新的发展。党中央进驻西柏坡以后,三大战役的发动和全面胜利,标志
着全国胜利即将来临。胜利之后如何防止“其亡也忽”的悲剧发生就很现实
地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毛泽东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中说: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
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
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
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
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
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
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此间,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将革命进
行到底”的号召,又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全
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
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pp.14381439)毛泽东之所以
这样告诫全党,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一部分同志自恃功高,骄傲自满,从而
丢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最终导致“政怠宦成”的恶习。1949年3月23日,毛泽
东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一路上,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在“进京赶考
”中考出个好成绩来,不能成了“人亡政息”的李自成。
然而事实是,共产党刚刚执政,以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腐败行为就在一部分人中蔓延、滋长了起来。其中,刘青山、张子善可谓罪
行昭著的突出代表。毛泽东在接到华北局给中央的关于刘青山、张子善二人
所犯罪行的报告后,感到非常震惊,迅即中央便做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
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并深刻指出:“
自从我们占领城市两年至三年以来,严重的贪污案件不断发生,证明1949年
春季党的二中全会严重地指出资产阶级对党的侵蚀的必然性和为防止及克服
此种巨大危险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确的,现在是全党动员切实执行这项决议
的紧要时机了。再不切实执行这项决议,我们就会犯大错误。”[3]
(p.208)随后,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内容的“三反”运动在全
国迅速展开。据统计,在半年左右时间内,全国县以上党政机关参加“三反
”运动的总人数为383万多人。经核实,贪污1000万人民币(旧币,下同)以上
的共10万余人,贪污的总金额达6万亿元。对有严重贪污行为的罪犯,判处有
期徒刑的9942人,判处无期徒刑的67人,判处死缓的9人,判处死刑的42人[
4](p.201),死刑中就包括刘青山、张子善这样的大贪污犯。建国初期出
现的腐败现象表明,导致历史周期率多次重演的腐败现象考验着刚刚执政的
中国共产党人,新政权确实面临着“其亡也忽”的危险。
在毛泽东看来,发扬民主同走群众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或者至少说走群众
路线是实现民主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渠道和一种重要形式。“三反”“五反”
加上此前土地改革、“镇反”、“肃反”运动依靠群众的巨大成功,以及此
后整风反右直至以“文化大革命”的形式“反修防修”,既说明毛泽东始终
对历史周期率在共产党身上重演保持着高度警惕,也构成了毛泽东开创的民
主道路中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当然,对跳出历史周期率来说,从根本上
起作用的是国体民主,而不是作风民主;是制度化的民主,而不是群众运动
式民主。从这种意义上说,毛泽东打破历史周期率的最大贡献还是他的民主
建国方略。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等民主
制度建设,为避免“历史周期率”的重演,作出了政治上的重大贡献。
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对“民主新路”的认识出现偏差,
偏向于搞“大民主”(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形式)的群
众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更是进入误区,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
历史悲剧。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民主新路”的探索既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也有着毋庸讳言的失误和缺憾,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道
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二)毛泽东民主建设失误的原因
毛泽东民主建设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出现了违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偏颇
,突出地表现在放松了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
根据马克思的跨越论和不可跨越论,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
充分发展阶段,而吸收资本主义文明的优秀成果,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所以必须补生产力的课,大力发展
生产力。中国是在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跨越了资本主义阶
段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后,本应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推进民主建设。但我国建立了脱离生产力水平的
生产关系,并且在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尤其是在1957年以后,在指导思想
上受了“左”的影响,犯了“左”的错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放松
了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以致酿成了历经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
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致力于探索跳出历史
周期率的新途径。
四、探索中共执政规律,跳出历史周期率探索中共执政规律,跳出历史周期
率,仍然是今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2004年9月中国共产
党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根据《决定》精神,坚持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总结执政成功经验的必然结论,也是新形
势下中国共产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
核心是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只有
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跳出历史周期率。
(一)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加快民主建设进程,必须要有牢固的经济基础作保障。民主是政治问题,但
不是单纯的政治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只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相适应。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
使自己出丑。”[5](p.103)延安时期毛泽东给马克思的这段名言作了进
一步诠释:“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6
](p.467)这些精彩而朴素的话,道出了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所在。所以
,跳出历史周期率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
毛泽东在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时,不仅注重政治民主化、健全法制和执政
党建设,还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地提出要大
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又提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
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
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7](p.1079)1956年12月8日,
毛泽东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部分代表座谈会上讲,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都
是为建设扫清道路,都是方法问题,要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加以改变。但还
没有解决基本问题,目的不在于建设一个新政府,一个新的生产关系,目的在于
发展生产。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巩固政权,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毛泽东对发展生产力有一种使命感。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表示:“在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
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8]
(p.108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将这一目标具体化,我们经过三年努力,使国
家财政经济状况得到根本好转。之后,迈开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1957年以
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越来越偏离了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邓小平同志在总
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反复强调:“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9](p.28)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党要“始终代
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之后,胡锦涛同志又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为巩
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并最终跳出“历史周期率”,从社会物质基础方面所进
行的更深层次的战略谋划。
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发展生产力的曲折历程说明,只有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
展方向和规律,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就有可能跳出“历史周
期率”。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
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一时也无法摆脱文化落后、公民民主意识
发育不成熟的羁绊,因此,民主建设必须有一个实现过程。中国共产党十八
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
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报
告还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
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因此
,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条件下,如何建立起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健全权
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使管理者更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来行使管理
权,使领导机关的活动更能代表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使庸碌无能
和贪赃枉法的官员能及时受到弹劾、惩处和罢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国际国
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坚定理想
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对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从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进行历史周期率的谈话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如何拒
腐防变、加强自身建设一直进行着不懈地探索,这些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
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王少军,张福兴.反腐风暴——开过肃贪第一战[M].北京:中共党史出
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责任编辑: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