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与超越:实现文言文文学教育功能的两个策略

2013-03-25 06:33李迎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育教学

李迎春

20世纪是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遭遇史无前例尴尬命运的世纪,很多教师不愿教,不少孩子也不愿学,与全民学外语的热潮相比,着实冷清甚至沉寂太多。汤一介先生说:“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而中国文化的根在何处?就在文言文中!因此,学好文言文,发挥文言文的文学教育功能,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汲取外来文化的丰厚营养以求得民族的兴旺发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把文言文教学放在文学教育的神圣位置

尽管近年来不少有识之士把文言文教学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仍然陷入不受欢迎的困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文言文的话语环境离现代生活遥远,人们认为它难教难学。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因素。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文言文被认为是禁锢思想、束缚个性、阻碍历史进步的东西,五四以后,废除读经,国文走进课堂,文言文便直接在教育体制上落于下风。三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淡化甚至忽视了文言文的文学教育功能。尤其是当前的应试教育,几乎使语文课程沦为考试的工具。教师往往采用分解的方法,把名篇的“七宝楼台”肢解成字句解释、段落划分、中心提炼,以迎合考试的需要,而其美感、情韵和神髓几乎消失殆尽,所以教师教起来乏味,学生学起来枯燥。要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吸引学生,需要强化文言文的文学教育功能。

中国历来有重视文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对弟子进行文学教育。古代文学教育的载体就是文言文,文言文是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有文字以来的文明社会一直使用的语言。建国以后,把国语课更名为语文。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名称有过清楚的说明:“‘语文一名,始见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意味语文中的“语”和“文”是两回事,语就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这种说法强调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并重。五四之前,书面语言是文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不一样的,虽然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但书面语言高度凝练,而且话语方式基本上是由上古延续下来,它的生命力十分强盛。为什么中国文化中的书面语言不象世界上一些已经消亡的民族一样,与口语基本保持一致呢?这正是我们古人思虑深远之所在。使用文言,书面语言保持不变,后人就能够读懂前人的思想,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为观念、核心价值体系也就能传承延续,中华民族也才能绵延不绝。文言文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最为丰厚的载体,它的文学教育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今天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

二、回归古代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

笔者说回归,并非说回归于古代的启蒙教育,那是一种倒退,毕竟时代不同了,从教育目的的确定、到内容的选择、再到方法的创新,古代启蒙教育都不能与现代教育同日而语。但是,文言文教学在古代启蒙教育中存在了几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构成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不能抛弃的。继承优秀的传统,一个国家的教育才有自己的风格,才能更好地兼容并蓄发展创新。

古代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早教

文言文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各阶段应占什么比例,历来学界看法不一。有人建议小学就要开始学;有人说“初中学一点,高中重点学”;有人提出初中不要学,高中开始学;还有人建议中学不要学,大学开始学。现行教材主要是从初中开始学习。参照古人学习文言文及现在一些学校的实践经验,再依据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基本可以断定:学习文言文,“宜早不宜迟”。因为学习语言主要靠的是记忆和诵读,15岁以前是人负担较轻、精力很充沛、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期,也是进行文言阅读训练的最佳时期,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争取从小学甚至学前阶段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大师级的人物,往往很早就开始阅读文言文了。胡适4岁开始读古诗,6岁上私塾开始背古文,11岁读完《资治通鉴》,13岁学完《左传》,留学海外凭借一篇《先秦名家研究》拿到了博士学位,他正是文言文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鲁迅、老舍、钱钟书、沈从文、林语堂、梁实秋等也都是在幼年时代就饱读文言成长起来的大家。

2.选文以经典为指归

古代启蒙教育强调精选教育内容,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是真正人文的东西,以经典为选文圭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选文粗烂、污染孩子心灵、浪费宝贵时间、增加不合理负担的可能。选择经典为范文,是文学教育中的经济学,可以以少胜多,让孩子终身受益无穷。经典包括经史子集中即儒家经典、二十五史、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的名篇佳作,现行教材文言文篇目的选择基本上按照这个原则,但是选文数量仍不够。因此,教师还有必要组织学生对更多经典美文进行课外阅读。这种阅读不以应试为目的,而是为了涵咏性情、提升素养。诵读经典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与中国优秀文化结缘,虽然一开始可能不解大意,但是随着理解力的提高,会像一坛美酒经过长期窖藏,一旦开瓶更加香醇。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杨振宁形容古典文化对他人格形成、思维方法及科学研究的作用“如阳光和水”。李政道坦承他是从《太极图》中萌生灵感,他说:“中国传统文化给了我深刻的思想启迪。形象动荡的太极图,深深表达了宇宙星云至电子质子的一切形成。”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的母亲是中国人,从小教他读《老子》、《论语》、《孟子》、《庄子》,他曾说到是《庄子》中的混沌之死启发、奠定了他的介子理论。

3.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古代的启蒙教育,努力创造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首先是开放的物理空间环境。教学的场所绝不仅限于室内,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让学生调动全部感官,自己去观察、倾听、感悟、验证,获得学以致用的喜悦的感觉。如在大自然的“比德”教育中,让学生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形胜,看鸢飞鱼跃,听莺鸣蝉唱,在这样开放的环境里,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人我一体的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怀。而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社会实践的强调,更容易培养出开阔的胸怀。其次是开放的心理空间环境。名师执教,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如《论语》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描写的就是孔门师生谈心言志的画面,非常温馨。老师采取启发式,不定条条框框,不先入为主,循循善诱,如和煦春风,学生则自由表达,思维活跃,个性充分彰显。借鉴古代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4.重直观感悟

历史上的文言文教学特别重视整体上直观把握,属于直观式语文教学,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因为文学教育属于陶冶式的教育,不一定非要等学生完全懂了再去教他,完全可以靠内容本身的音韵、节奏、意象之美吸引学生诵读,储存在大脑中。这样不仅为孩子一生储存了丰厚的资源,而且大大锻炼了他的记忆力。而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是采取分析的方法,这是错把文学教育等同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通过分析的方法实现的,而文学教育的对象是心灵世界。心灵世界用分析的方法,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在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支离破碎的要点分析往往破坏了文言文特有的美韵,不仅很难让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感受人文情怀,而且还有可能把学生训练成工具性的存在,丧失文学的灵性和敏感。因此古人那种直观感悟,咬好音韵诵读、体味的方式,还是值得学习的。

三、引领学生进行形而上的超越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出文学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绝不能止于形而下的听说读写技能的语言训练,一定要引领学生进行形而上的精神超越。超越就是把文言文作品中那些具有永恒智慧美、人性美的东西挖掘出来,把学生由文言文的表层语言带入审美境界。

1.超越古代语境,引领现代生活

文言文教学不能脱离现代生活,古为今用、与时俱进是学习古文的要义所在,切忌食古不化。大理学家张载说:“守旧无功”,戴延年强调:“推陈出新,饶有别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文本与自身、生活、时代的联系,既要让学生认知古代社会生活,古代思想的精华与糟粕,也要帮助学生认知现代社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能力。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要贴近时代生活,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需求、年龄特征。

一是适当运用现代流行语解读文言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刘禹锡的《乌衣巷》时,使用网络流行语“神马都是浮云”,学生心领神会的微笑。介绍张岱其人时,用官二代、富二代加以形容,讲解其作品《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一起诵读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要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工具。”运用现代流行语讲解文言文,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淡化学生因为时代距离产生的隔膜感,更好地传达文言文的思想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当然,这种运用必须适度,不能破坏文言文教学应有的美感和内涵的准确性。

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实际解读文言文。如讲解《出师表》时,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深入人心,可以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民间故事,谈谈影视剧中的诸葛亮形象,谈谈对诸葛亮的认识和看法,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进而引导学生比较生活中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异同,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讲授孟郊的《游子吟》、李密的《陈情表》时,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感恩教育。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而中国古代社会特别讲求孝道,这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思想观念。

三是结合现代观念解读古人思想。如古代的孝道,不仅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一面,也有造成家长专制的消极一面,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不登高,不临渊”,一切冒险行为和远游均被视为不孝。凡此种种,教师要结合现代观念引导学生辨证认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超越物质愉悦,引领精神升华

文言文不仅语句精炼,意境优美,节奏抑扬顿挫,音韵和谐婉转,更包蕴着丰厚的情感品质和精神内涵,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如《离骚》中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论语》中孔子的仁爱观念,《孟子》中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节操,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襟怀,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情操,以及古人的好学善思、勤劳质朴、珍视友情等优良品性……文言文中的美好情愫、优秀思想,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围绕所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理想、品德、文明、学习等归类总结,甚至开展专题讨论。

3.超越文本叙述,引领人生智慧

一位年轻人向一位年长的智者请教智慧的秘诀,智者直言:“向我们的古人学习。”的确,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汇聚了古人宝贵的人生智慧,沉淀在文言文的文本叙述中。其内涵非常丰富,有为人处世之道、治国安邦之策、行军用兵之法、心理调适策略等等。教师应该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感受民族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整合人生智慧的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文言文常常从日常生活事例入手,讲述具有普适意义的人生道理,虽历久而弥新,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如古代寓言故事内容丰富,画蛇添足、揠苗助长、南辕北辙、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等,揭示的都是人类常犯的错误。后人嘲笑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愚蠢,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还在继续着这些愚蠢。催熟剂、甜味剂、飘香剂等食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又何异于古人的揠苗助长?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寻找、感悟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智慧之美,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人生。如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领略世态人情,学习劝谏的方法;从《游褒禅山记》中明白人生成功的道理,即必须要有不避“险远”的顽强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严谨态度;从《石钟山记》中感悟对没有“目见耳闻”的事物不能“臆断其有无”的人生哲理。

文言文中还包蕴着诗意人生的智慧。如陶渊明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还享受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闲适。苏轼的《赤壁赋》描摹澄澈美丽的自然景色构织成的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充盈着诗情画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优秀的文言文中洋溢着的诗意的美丽,能够使人超脱尘世的烦恼与痛苦,获得回归生命本原的平和、安然与愉悦。引导学生涵咏文言文中的诗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张志公.张志公文集(语文教学论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任洪钺)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