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江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知识技术周期逐渐减短,“学会学习”成为人的第一能力,终身学习将成为人自由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学习能力是支持专业技术学习和支持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战略要求。
一、学习能力研究现状综述
学习能力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实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尔本(W.F.Dearborn)和盖茨(A.L.Gates)等认为“学习能力等于智力”;也有学者从认知过程来认识学习能力,认为学习能力由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构成。从心理过程来研究学习能力的学者认为:学习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主要的认知过程,还包括学习计划和控制能力、学习操作能力等因素。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学习能力的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要素和结构层次组合起来的具有一定层次的结构整体,包括组织学习活动、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及技能(包括解决问题、操作、表达和应试能力)三种能力。也有学者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能力的组成,认为学习能力由好奇心、自信心、成绩和功名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李红认为学习能力主要由学习的基能力和学习的元能力构成。学习的基能力类似于智力结构中的认知操作性活动,学习的元能力是对学习的基能力加以监督和控制。张仲明等也认为,“学习能力的成分主要由知识力、解析力、生成力、迁移力、执行力和强化力等六大成分组成”。柯比认为,学习能力或学习力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综合体。
以上研究观点普遍认同:认知技能、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等能力是构成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学生学习能力构成要素构建
1.学习能力的内涵界定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基本要素组成,其实质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的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5]。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是影响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种积极力量,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能力。
2.构建学生学习能力要素的理论依据
教育强调能力开发,其根本是开发学生能力。姜大源教授提出两层次三因素的观点。从个体职业能力内容的角度,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个体职业能力性质,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人事部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2004-2005)提出了职业能力的分类: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创新能力、职业延伸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外语应用”8项。综上,所有职业活动中专业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地表现为“核心能力”的范畴,是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等所有能力之基础。
3.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借鉴后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能力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研究成果,以英语类专业为例,将学生学习能力分为四大类16要素。
(1)认知技能,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操作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重要的认知能力,与语言学习活动过程密切相关。
(2)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技巧、行动和步骤。外语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调节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或称元认知策略,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是计划、监控和评价,是保证学习活动成功的更高级的执行技能。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交际目的时为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为维持交际和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辅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此外,学习者还应熟练应用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通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专业学习能力,指为提升专业或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外语类专业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学习技能(听说读写译),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由于外语类专业大多属复合型专业,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外语学科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五种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贸易、旅游等专业所必须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其主要工作流程,能够用英语熟练处理未来职业、工种和岗位相关的业务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非专业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取新技能、新知识、新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各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乃至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信息处理、质疑创新等要素。
三、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1.目前学习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改革,但整体看来,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现有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不确定,缺乏针对性。二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存在过低评价的倾向性,客观上还没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充分的保障和给予充分的重视。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大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同伴和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四是评价内容“应试”化,现行的学习评价内容,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学习能力等学习综合素质的评价,导致学生可能为“应试”而学,忽视研究性学习。五是评价方法单调。大多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重结果的客观性书面形式的评价,较少考虑学生课外学习或网络自主学习或个体学习的起点与进步等真实表现,较少运用项目评价法、学习档案袋评价法、掌握学习法等形成性评价方法,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忽视学生学习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真正的发展性考核,不能体现“为改善学习而评价”的功能。
2.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构建
(1)制定评价标准的原则
①后现代教育等相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科学理论、多元人才观、现代学习观、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再创造学习理论、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泰勒原理和CIPP评价理论等提示学生学习规律的理论多种多样,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还必须结合相关外语教育学习理论进行。
②学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制定专业发展性教学计划,确定专业培养的总目标和规格,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标准。学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也是制定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③“三化一促进”原则,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能力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习能力发展。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主要通过对教育专家、教师(或师傅)、教学(或实训)管理人员、学生、企业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人员的调查、访谈获取相关经验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听取他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征、表现以及评价模式的看法,综合多方意见,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发挥“主体”作用,实行开放式动态评价。评价内容要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绝不能只重视学科知识的考查,忽视“学习能力”的考查,在完成任务(或项目)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始终是所有课程的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让学生到社会、企业完成任务,由第三方提供“能力证明”,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当前首要的是从改革考试入手,变偏重对知识的考核转向对能力的考核,变终结性测试为过程性与终结性测试并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小论文、课堂表述、辩论、专题演讲、观察记录、学习小结、团队项目和研究课题成果、网络化跟踪学习记录都可以作为学习能力考核和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学习能力成分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和导向功能。
(2)制定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本文上述评价标准原则和学生学习能力成分分析,提出初步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调查统计法、专家论证法、预试修订法等进行指标项目筛选与修订,再采用定量统计法计算权重,最后制定出评定标准。可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表(见下表)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评价项目内容,即认知技能、学习策略、专业学习能力、非专业学习能力等四项;二级指标为项目指标;三级指标为指标内涵描述及观测点并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分值)。对定量调查结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最后确定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评定等级。注意在评价表中增设“定性评价”或概括性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同伴及教师等加以简要描述,作为评价反馈信息为被评价者今后发展性学习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前沿,2008(11).
[2] 李红.论认知结构——系统的分析.心理学探新,1988(4).
[3] 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 [美]柯比.学习力.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5] 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建构.教育研究,2000(7).
(责任编辑 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