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与突

2013-03-25 06:33王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精神探究

王杰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老人生前一次又一次发出的天问,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是指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有过开创性或突破性成就、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人才。众所周知独创精神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的现行教育重视对学生独创精神的培养了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像钱老所说的大批的杰出人才?这决定着我们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命运。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把培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作为处于创新人才培养关键阶段的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重要教育目标,并真正加以践行。因此,思考并研究影响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因素,尤其是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困境及突围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困境

1.教师自身创新素质缺乏导致教学难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决定了教学是否有创造性,并左右着培养的人才是否有创造能力。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重视学生双基的掌握,这本身没有错,但在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形成与创新人格培养错过了最佳时机,加之他们升入更高一级学校接受的依然是给予式教育,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致使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创造力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造性教学的能力。没有创新精神、缺乏创造性教学的教师行为只能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人云亦云,由此导致学生的表现当然是死记硬背、缺乏兴趣、不能质疑。在如此困境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显然是句空话。所以,只有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才有可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僵化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加工以极具创新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给学生创造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乐于探索,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2.素质教育的课程被加工成“应试”的课程

在学校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课程内容与课程开设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我国这些年来之所以不能培养出大批的杰出创新人才,与现行的课程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长期被忽视有很大的关系。基础教育的课程是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的课程往往被冷落。课程方案中规定的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家课程,如社会实践、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被学校给消减了或冷落了,甚至被边缘化了。实践类课程本来就少,又不开设,或开设不受重视,学生哪里有机会锻炼动手能力?这些课程的被忽视,等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素质培养的不重视。在当前中小学,学生在学校学的都是与考试相关的课程,与考试无关的课程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为了考试,学校、家庭创造的各种条件都是来保障学生的好成绩。学生在这应试的学习空间里,思维越来越狭隘,结果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形成。

3.“应试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急功近利

学生的价值追求不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学生如果有着正确的努力目标,对学习探索有一种渴求,也就为创新精神的产生提供了前提。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应试”一直在影响着学校教育。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很多还是在应付各种升学考试,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其他知识暂时用不上就不去学。有的学校和家长根本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考虑学生的个人志趣,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只关心孩子能否考上大学和是否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学生只能整天埋头苦读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和正确学习目标的确立,也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4.学生的自主时空不能弹性

多年来,教师们一直努力探寻着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好方法,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他们所奉行的依然是和盘托出、全部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是教师通过精彩的表演所呈现的需要识记的结论性知识,不用也不必思考所要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也很少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得出结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注入,懒于动脑独立思考,学会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对行为的循规蹈矩,也就彻底没有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首先,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被剥夺。实际上,我国许多中小学在“应试”的指挥棒下,剥夺了学生大部分的自由时间,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一定要减负,然而在现实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没有减下来,反而加重了许多,学生在学校要加班加点,回到家还要去上各种补习班。为了能考取高分,进名校,进实验班,高考能上一个好大学,家长与学校都在给学生加码,逼迫学生拼命地识记大量的与考试有关的知识。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也许成绩上来了,可能力必然低下了。其次,学生质疑挑战的机会被减少。敢于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敢于向一切权威挑战,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去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讲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尝试别人没有尝试的事情,在尝试与探索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现行教育中,往往把教材上的知识看作权威,不鼓励学生对权威的知识加以质疑,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害怕学生提问题、质疑和标新立异,因为他们怕自己不能应对而陷入尴尬。在不鼓励标新立异的学校课堂中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造性是必然的。

二、走出困境,实现突围

1.强化教师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本身要具备创造性教学的素质。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要再认为把学生仅培养成博学多才的人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部,而要把学生培养成见多识广、会学习且能终身学习,富有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的现代化人才。其次,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做教学活动的创新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知识内容,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及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社会新问题和学科前沿新理论,将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在这个基础上学会创造性地教学。教师在平时应不断地加强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广泛涉猎各种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在学习与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会在继承他人的成果时,善于发现、欣赏、理解他人的成就,然后在他人的基础上把理论研究或社会实践推向新的阶段。

2.落实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

创新离不开实践,而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缺乏实践机会,动手能力不强,学生就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多参加实践,积极开设并认真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课程。另外,对于理、化、生等课程本应加强实验教学,但实际上,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如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或实验设备少,或实验药品不足,或怕出现危险情况等,几乎是纸上谈兵,黑板或课件上实验。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实验步骤与结果。这种做法不仅完全剥夺了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机会,更丧失了这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有创新精神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就必须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落到实处,让学生从小在科学实践与实验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成为创新人才。

3.改革目前的考试制度与方法

现实的评价机制导致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提高应试成绩,这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导向有很大关系。家长发现学生只有考出好成绩并读上名牌大学,将来才有机会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制度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就为了考试,整个学习阶段学生都在应对考试。家长、学校齐努力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得高分、进名校,其他影响学生成绩的活动都被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无法受到重视。所以,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应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进行考试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如在试题设计上增加开放性问题,在考试内容上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考核,从而引导一线教学由注重对现成知识的识记转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一纸文凭就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制度,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使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逐步认识到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拥有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从志趣出发,充分调动其学习与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开发其创造性学习的潜能。

4.还给学生自由探究的世界

现行的中高考评价机制的弊端,决定了从家长到学校教师都在为了学生的分数而奔波,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业余时间都是在繁重的课业任务中度过,较少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课外时间,当然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现状,就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学中还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探究的世界,营造一个开放、自主、宽松的创新环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创新。

首先,给学生自由思考问题的时间。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或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往往通过补课或多留作业等形式,占用了学生除吃饭睡觉之外几乎所有时间,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也就这样被无情地剥夺了。不独立思考何谈创新?所以,呼吁相关学校和教师,为了孩子创造性的培养,请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课堂上,少讲精讲,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自习和课后时间也不要再成为灌输的课堂。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自己的探索领域,在自由探索中增长智慧,培养能力。其次,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学习与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实践与理论结合中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些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的方法教给学生,如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但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摸索来掌握,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目光由课本引向探究的世界,让学生知道,知识是需要经过努力探索才能获得的,生活就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如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习中,不能只让学生进行抽象的理论学习,应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去探索,去进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也不要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和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如数学教学中,应改变学生只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定理、公式来解决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的现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与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方法,在解决创新性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江明.创新就是早走一步,快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国教育报,2011-09-26.

[2] 张旺.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五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11(1).

[3] 陈雨亭.创造型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11(1).

[4] 上官子木.创造力缺失在基础教育中.教育科学研究,2004(8).

[5] 傅维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6] 张华.课堂教学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学.基础教育课程,2005(1)

[7]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05(l).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精神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