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阻滞治疗慢性肛门直肠痛临床观察

2013-03-24 06:57崔孝生
当代医学 2013年7期

崔孝生

慢性盆底-肛直肠系统疼痛综合症是肛肠科疑难病症之一,是多个系统疾病引起的一个症状。患者常感觉肛门疼痛、坠胀难忍,有时放射到腰骶、臀部及大腿,可伴有里急后重、便意频繁。常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认为发病主要与盆底神经、肌肉的活动异常有关。我科于 2008年6月~2010年6月采用骶管阻滞治疗慢性肛门直肠痛患者 24 例,疗效明显,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肛门直肠痛患者 46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24 例,对照组 22 例,其中女性 32 例,男性 14 例,年龄 27~65 岁,病程 3 个月~5年。排除泌尿、妇科、腰椎部疾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病程长短上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具有肛门直肠疼痛、坠胀不适等症状,持续 3月以上,肛门指检、肛镜等检查排除肛裂、痔、肛周感染、肿瘤等疾病,必要时B超、CT等检查排除骨科、泌尿系统等疾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取左侧卧为,暴露骶管裂孔,在两骶骨角之间局麻醉后以 7 号针头穿过皮肤、骶尾韧带,待有落空感后注入空气,无阻力时即为进入骶管。成功后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注入地塞米松 5 mg、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0.5 mg、2%利多卡因 5 mL加生理盐水至 20 mL。患者骶部觉发热,有胀感,少数下肢也有热感等反应,此为阻滞成功之标志,注射完毕后嘱患者卧床休息 30 min,观察有无异常反应,治疗每周 1 次,4 次 1 疗程。

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片稀释稀释坐浴、肛泰栓肛塞,解热镇痛类药物等药物口服综合治疗。

1.4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肛门直肠疼痛、坠胀等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肛门直肠疼痛、坠胀等症状较前减轻;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 8 例,有效 11 例,无效 5 例,治愈率 33.33%,总有效率 79.2%。对照组治愈 1 例,有效 9 例,无效 12 例,治愈率 4.55%,总有效率 45.5%。两组对比治疗组在治愈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 2 例次经骶管阻滞治疗后出现头晕、下肢无力,经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后症状消失,无其它不良反应。

3 讨论

肛门直肠疼痛是许多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症状。慢性肛门直肠痛综合征亦称“特发性肛门直肠痛”。这是一组包括慢性肛门痛、肛门直肠疼痛综合征、肛提肌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一过性肛直肠疼痛、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所致的,以慢性肛门直肠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精神因素、盆底缺血缺氧、盆底肌肉神经活动异常等因素有关。长期以来,此类综合征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特异性诊断措施。其治疗方法有:温水坐浴、局部按摩、扩肛等,结果不尽人意。近来,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给慢性肛门直肠疼痛的治疗带来了一线曙光,但由于其操作复杂,患者缺乏耐受,无法长期坚持,未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2]。

骶管阻滞治疗在慢性前列腺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等治疗方面已见诸报道[3]。查阅文献资料,鲜有骶管阻滞治疗慢性肛门直肠痛的报道。本研究 24 例患者中,治愈 8 例占 33.33%,有效 11 例占 45.83%,疗效明显。我们认为骶管阻滞治疗慢性肛门直肠痛,其可能的机制为:多种药物作用调整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稳定细胞膜、修整细胞、阻断恶性循环、净化传导;恢复生理功能,调整血液循环,改善供氧状态;消除酸性产物致病因子、缓解水肿、解除神经压迫、营养神经。其中局麻药利多卡因能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地塞米松、VitB族合用,对神经阻滞后的神经干、神经支、韧带、肌肉有抗炎止痛抗过敏作用,还可以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的通透性,减少痛性物质的积聚,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无菌性炎症的消退,解除肌肉痉挛,可使疼痛缓解或消失。

骶管阻滞治疗慢性肛门直肠痛,操作简单、安全、效果明显,易掌握,不失为一种治疗慢性肛门直肠疼痛综合征的好方法。由于我们治疗病例数不多、观察时间不长,有待今后继续观察。

[1]丁康,丁曙晴,张苏闽.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诊治[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14(3):147-150.

[2]陈波平,吴达军,罗超.生物反馈联合黛立新治疗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疗效的观察[J].临床消化杂志,2009,21(6):365-366.

[3]梁建艳.骶管阻滞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J].右江医学,2006,34(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