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秀勤
(大连商业学校 116033)
在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项社会问题。据称,目前中国网络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其一、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互联网上刊载大量反动性、煽动性、黄色、暴力和低级庸俗的内容,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二,很多犯罪分子利用网站、网吧提供的平台,针对未成年人自控力较弱的特点,利用上网聊天的机会寻找目标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给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其三,沉迷网络甚至网络游戏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心理健康,还可能会让未成年人走进一个歧途:模仿游戏中的语言或动作,造成惨剧。 对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网络成瘾越来越显现出危机,造成道德缺失,导致犯罪行为。
网络成瘾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很深,其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表现,影响智力的发展,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前段时间盛行开心农场,有人“偷菜”都偷出了精神病。长时间上网沉迷于虚拟世界中易产生幻觉,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一旦停止网络游戏活动,便难以从事其它有意义的事情,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减退、食欲不振、出现难以摆脱渴望玩游戏机的冲动,形成网络精神依赖心里疾病,自己的身心受到一定的影响。
长期泡在网上,家长给的学费钱、饭钱偷偷花掉,吃饭就用一个烧饼解决。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的时间减少,逐步出现人际关系障碍,不敢与人交往,网络占用大量的时间,成瘾学生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尤其是网络游戏,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荒费了学习的大好时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甚至逃课、辍学。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
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中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造成犯罪情况有以下几种
2.3.1 为支付网费而诱发犯罪
中职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支付上网的费用,却又无法抵制上网的诱惑,为解决上网费用问题确有出现实施犯罪行为现象。
2.3.2 因人际关系障碍而诱发犯罪
中职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剧烈变化和发展的时期,存在着主体意识的增长与社会化不足的矛盾,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与心理不成熟、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差的矛盾。网络游戏加剧这些矛盾,使未成年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与现实生活中的个性特征无法完全对应和重合,使他们产生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诸如攻击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抑郁症和多重人格等,部分未成年人基于人格障碍而产生行为偏差,导致行为失范。
2.3.3 网游暴力而诱发犯罪
一是中职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暴力游戏,妨碍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在现实社会中遵循游戏法则,使用暴力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二是未成年人长期接触暴力游戏,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容易变得情感冷酷、心灵麻木,蔑视人的生命价值。
2.3.4 因交友不良而诱发团伙犯罪
中职学生由于沉迷网上聊天、网络游戏、在网吧上网等原因,容易结交有不良行为的网友,在网友的唆使、引诱下,结成犯罪团伙,实施共同犯罪。
2.3.5 因网络色情信息而诱发犯罪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对性特别好奇,且性道德观念的形成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再加上自制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这时长期浏览色情网站和性暴力信息,就容易性犯罪侵害行为发生。
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而且是一个社会平台,是一个思想阵地。
网络条件下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和网络德育工作的若干途径、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局势。
1.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规范教师的网络行为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者应当先受教育。教师不但耍主动学习和了解网络知识.同时也必须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上网指导工作。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网风、网德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规范教师的上网行为,学校可制定教师上网的若干规定和监控机制,以保证教师对学生上网的正面导向作用。
2.在普及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同时.加强网络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免疫力及选择能力。
我们要对学生利用网络和课堂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将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将网络道德规范化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使人人都能自觉遵守正确的计算机及网络世界中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具体的上网指导可从如何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怎样安全上网.如何增强网络免疫力三个方面着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发布.传送.获取信息的原理与技术.帮助学生增强安全上网意识提高学生正确分辨、判断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3.加强上网规范、法规的宣传及普及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不少人对网络上的法律规定或规范熟视无睹.甚至公然违背。因此应在学校中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使他们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要给学生印发一些网络法规和规定,供大家学习、遵循。
4.加强网络管理职能
我们在建立教师网络管理队伍的同时,在学生中选拔出多名网络管理员.规范学生上网行为。
利用现有市场中的互联网管理设备通过行政手段和利用产品技术优势,提高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管理的能力。实行身份证实名上网,对中职学生及未成年人上网进行限制。通过部署专业的上网行为管理产品,可以主动的将网上的不良信息和影响学生学习的聊天工具、网络游戏等都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目前,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主要有网康科技、深信服、Bluecoat等产品。通过硬件与软件充分结合屏蔽掉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网页,才能净化青少年上网环境,发挥互联网的利用率,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提高中职学生网络素养,学会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对网络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网络陷阱,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构建自身心里的“防火墙”。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力,共同把学生上网行为向良性发展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