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恭鹏 周芳英 张建宁
分泌性中耳炎是指由于咽鼓管阻塞引起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常可造成患者听力损失,诊断及治疗不及时易造成耳聋[1]。目前临床以积极治疗原发病及邻近病灶,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为主要原则,多采用药物治疗。本研究对我院 2007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 6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与曲安奈德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 60 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男 32 例,女 2 8 例;年龄 1 8 ~4 8 岁,平均年龄(3 0.5±4.2)岁;病程 4~33 d,平均病程(10.5±2.6)d。所有患者既往均无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噪声性听力损伤史及耳毒性药物使用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鼓室穿刺抽液。取患者坐位,常规消毒外耳道后用 1%的利多卡因行鼓膜表面麻醉。然后用 2 mL注射器及 6 号针头于鼓膜前下方穿刺抽取鼓室内积液。对照组待穿刺抽液结束后于注射部位注入地塞米松 5 mg(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第六制药厂,国药准字H32021400)+盐酸氨溴索 15 mg(天津药物研究院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473)。观察组待穿刺抽液结束后于注射部位注入盐酸氨溴索 15 mg+曲安奈德 40 mg(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3021604)。对照组与观察组每周均治疗 1 次,连续治疗 4 次。
1.3 疗效标准 参考的相关标准进行[2],即:中耳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鼓膜形状及色泽正常,言语频率听阈<25 dB,骨气导差小于 10 dB HL,鼓室导抗图由B型转为C型,或由B或C型转为A型,或 0.5 kHz、1 kHz、2 kHz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水平或达健耳水平,或听力提高 20 dB以上为显效;中耳炎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减轻,鼓膜形状及色泽未完全恢复正常,骨气导差减少≥10 dB HL,言语频率听阈较治疗前下降大于 15 dB,鼓室导抗图由B型转为C型,各频率听力提高 15 dB~20 dB为有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未见减轻,鼓膜形状及色泽未见好转,甚至有穿孔出现,鼓室导抗图未见明显变化,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小于 15 dB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显效 8 例(26.7%),有效 12 例(40%),无效 10 例(33.3%),总有效率 66.7%。观察组显效 16 例(53.3%),有效 10 例(33.3%),无效 4 例(13.4%),总有效率 8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平均鼓室压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平均鼓室压(-142±30)daPa,治疗后平均鼓室压(-108±19)daPa。观察组治疗前平均鼓室压(-146±24)daPa,治疗后平均鼓室压(-85±11)daPa。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平均鼓室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鼓室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比较 对照组 0.5 kHz气导听力提高(8.3±3.1)dB,1 kHz气导听力提高(6.4±2.6)dB,2 KHz气导听力提高(4.6±1.7)dB。观察组 0.5 kHz气导听力提高(22.5±8.4)dB,1 kHz气导听力提高(15.5±5.4)dB,2 kHz气导听力提高(12.7±4.5)dB。观察组各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泌性中耳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及免疫反应等有关。咽鼓管及中耳腔的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力增加,顺应性降低,引起中耳腔积液,从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因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关键在于恢复咽鼓管黏膜上皮的功能,促进积液的排出。
盐酸氨溴索为新一代黏液溶解剂,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可促进中耳黏膜及咽鼓管类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有效改善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的通气,加速黏液纤毛的运输,促进中耳分泌物的排出,从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
地塞米松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具有抑制炎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抑制鼓室黏膜细胞反应,抗风湿、抗过敏及免疫抑制作用,但存在药物注射后吸收较快,药效持续时间短等弊端,常常需反复用药治疗,易引起患者鼓室粘连纤维化。
曲安奈德为人工合成长效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抑制巨噬细胞、粒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补体参与炎症反应,抑制组胺及激肽类炎症介质的释放等作用,局部注射后吸收速度慢,作用持续时间长,可显著抑制结缔组织增生[4]。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曲安奈德疗效优于对照组注射盐酸氨溴索+地塞米松,不同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平均鼓室压显著改善。考虑可能与:观察组两药合用更好地刺激咽鼓管及中耳腔粘膜的表明活性物质的合成及分泌,更有效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显著增强粘膜纤毛传输系统功能,作用持续时间长等有关。
综上所述,采用鼓室内注射盐酸氨溴索+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佳,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俞飒.不同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3):153-154.
[2]梁健刚,陈靖,黄郁林,等.耳内镜下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及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7(2):30-32.
[3]王殿杰.盐酸氨溴索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46 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73-174.
[4]刘葛音,刘艳芳.曲安奈德联用糜蛋白酶等中耳灌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