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凯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水利局,辽宁阜新123100)
阜蒙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是一个旱灾多发地区。全县总人口74万人,总土地面积6 246 km2,耕地总面积23.73万hm2,是全国产粮基地县。全区年平均气温在7.1~7.6℃之间,多年平均蒸发量1 700 mm,干旱指数在3.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480 mm,多年平均径流深51.3 mm。全县水资源总量3.26亿m3,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县总量的24.4%,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河床、一级阶地和构造盆地,境内河流平原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0.1%,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县总量的75.6%;低山丘陵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9.9%。
全县有各类抗旱水源工程23 525处,其中: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4座,塘坝65座,方塘269座,灌溉泵站6座,截潜流10处,各类机电井8 278眼,小井14 880眼。这些水利工程设施多年平均供水能力达16 496.14万m3。控制有效灌溉面积3.67万hm2。共建成小城镇供水工程15处,供水人口达到2.2万人;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98处,供水人口30.14万人、大牲畜12.17万头。其中:农村自来水473处,普及率达到39.3%。应急抗旱水源水箱17 555个,灌溉设备16 745台套,机动运水车辆18 776辆,应急抗旱面积达到5.33万hm2,应急送水解决19.977万人因旱缺水困难问题。
阜蒙县属于半干旱地区,旱灾的主要特点是以春旱为主,夏季阶段性干旱及秋吊时有发生。阜蒙县地形受努鲁儿虎山余脉控制,西部、南部属于石质低山丘陵区,坡面侵蚀沟发育,坡陡沟深,降雨入渗率低,极易发生干旱;北部为丘陵漫岗区,土质大多为沙土,土壤保水性差,干旱时常发生。东部和中部地区地势平缓,为全市的主要产粮区,耐受干旱能力比西北部相对略强。
形成干旱主要原因:1)降雨量少。阜蒙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仅为480 mm,且年际间降雨量变化较大,最丰年的降水量一般为最枯年的2.3~3.9倍。分析1980—2000年间降水,75%频率年降水量为395.4 mm,95%频率年降水量仅为304.9 mm。2)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阜蒙县降水量大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8.1%。阜新地区春季降雨量少,并持续大风、高温,使土壤失墒快,加之秋冬季降水少,土壤底墒差,使春旱几乎年年发生;夏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长时间无有效降雨,加之持续高温,易发生阶段性、局部伏旱;秋季正值作物灌浆期,需水量相对较多,而秋季少雨,易发生秋吊。3)植被条件差。草场及森林等植被覆盖率仅占全县总面积的28.7%,水土流失严重,不能形成地区小气候,使土壤保水、蓄水能力降低。
近年来,阜蒙县多次发生干旱,特别是2006年、2007年及2009年发生的特大干旱,对该县的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人畜因旱缺水而买水吃的现象,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反思阜新县抗旱中存在的问题,制约该县防旱、抗旱成效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亟待转变。抗旱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仅要通过修建抗旱工程,还要建立起科学的抗旱机制,目前阜新县在抗旱监测预警、物资储备、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缺乏统筹考虑,与建设适应新形式下的系统、全面的抗旱减灾软硬件体系存在很大差距。2)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旱减灾能力低。区域内蓄水工程少且年久失修,部分水利工程没有电力配套,节水灌溉工程比重小,造成水利工程拦蓄、调节水量能力差,灌溉水利用率低,没有形成有效的防旱、抗旱工程体系。3)抗旱服务组织不健全,抗旱设备不足。在大旱来临之际,缺乏有效的抗旱手段。4)非集约化种植经营模式,制约着工程抗旱效益的发挥。在灌溉工程控制区域内,各种作物对灌溉时间、方式的不同要求,与灌溉工程统一、有序进行灌溉形成矛盾,制约工程效益的发挥。
要树立“主动抗旱、长期抗旱、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调配水资源,统筹考虑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要求,保障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实施应急供水工程,在大旱之年保证城乡生活用水。“十二五”期间,全县计划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18处,解决19.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同时加快各类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工程及应急储备水源建设,包括山丘区饮用水工程133处,应急供水工程75处,抗旱保命井1 170眼,日供水能力达到2万t,以应对特大干旱和各类影响居民生活供水安全的突发事件。
2)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该县建国以来修建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农田基本建设和灌溉工程,工程效益低,有很大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发挥这些工程防旱抗旱效益的主要途径是:首先是配套加固、更新改造、加强经营管理,使实际效益面积尽快达到工程有效控制的效益面积;其次是在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的前提下,应积极开发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旱涝保收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水资源。初步分析计算,在推广节水灌溉的基础上,可增加灌溉面积2.33万hm2;自2011年开始,大力开展膜下滴灌工程建设,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县共发展节水灌7万hm2。
1)成立县级抗旱指挥机构,负责县区抗旱管理工作,制定抗旱预案、执行抗旱水量调度决定、进行干旱监测等,发动和组织乡(镇)、村自主实施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面的抗旱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抗旱社会化服务机构。2)成立抗旱专业服务队伍,结合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建设和村级管理员,完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县级水利部门要加大对各类抗旱服务组织人员的培训,提高抗旱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各种形式的抗旱服务组织,不断扩大其覆盖范围。
2006年阜蒙县建立了辽西第一个能实施自动监测的旱情监测站,目前全县已将固定旱情监测站扩展到9个,并与辽宁省厅形成了联网体系。但对于全县36个乡镇来讲,现有的监测站远远不能满足抗旱信息的需要,为此,要进一步加大旱情监测站的建设,力争对全县实行全覆盖。通过中心软件、手机或串口可实现对遥测站进行时实观测、巡测、雨量清零、设备状态监测、远程设置和远程数据输入等功能;系统采用定时自报与在线召测结合的混合运行方式,实现无人职守有人看管的运行模式;系统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传输、接收、解析、校验、处理和入库等于一体;能够实现墒情、雨情报表的查询、统计及打印;接收移动墒情监测数据、人工置数,根据实际情况可远程调整的土壤率定公式、灾害判别等级功能,为全县旱情发展作好预测,为抗旱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旱情数据。
1)调整作物布局,选育适宜当地的抗旱作物,减少高秆高耗水作物,适当发展经济作物和产值高的作物,把灌溉水调整到灌溉产值高的作物上来,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2)大力增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广积秸秆肥和压缘肥。农家肥具有提高地温、保水通气、疏松土壤的作用,尽可能提高利用有效降水量;3)通过选育推广耐旱作物、耐旱品种,采用地膜覆盖、深翻耙压保墒等技术,以达防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