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话语·公民社会·国际关系
——中国话语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五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2013-03-23 03:18李曙光
当代修辞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话语教授研究

李曙光 周 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7/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2)

中国话语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五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协办,并得到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天津商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研究》的共同赞助。

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其中包括: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光磊教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当代修辞学》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当代修辞学》副主编、复旦大学祝克懿教授,Lancaster大学Ruth Wodak教授,Durham大学Qing Cao先生,Lancaster大学Christopher Hart先生,《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赵永青教授、《语言教育》主编隋荣谊教授、天津商业大学田海龙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浙江大学施旭教授、吴宗杰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窦卫霖教授、浙江传媒学院钱毓芳教授等。陈光磊会长代表中国修辞学会祝贺中国话语研究会的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教授、著名话语分析学家Ruth Wodak教授和中国话语研究会首任会长辛斌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持续不断的快速变革之中,无论是公众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令人目不暇接的变迁,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对应的话语秩序也随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变化,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从词汇到语篇,许多话语淡出历史,各种新话语应运而生并不断翻新。而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代话语研究者最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社会变化导致话语变化,话语的变化对社会也产生反作用,帮助维持或者推动社会变化。本届研讨会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旨在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中话语与社会变化之间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主要议题有:公共话语与公民意识建构、中国话语与国际关系、话语与危机管理、社会用语的批评语用分析、话语的互文性分析、当代西方话语中的中国、当代中国的网络话语、社会认知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

Ruth Wodak教授在所作大会报告《政治话语分析:政治的“新面孔”?》(Analyzing political discourse:A‘new face’of politics?)中指出,在传统和新式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政治活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反映在政治活动的媒介化、个性化和市场化等方面,如与政治家有关的Rap歌曲、政治家在facebook上展现私人生活等。对学者来说重要的是运用语用学、话语分析和修辞学等方法来对这些政治领域的发展做出理论性的分析。报告总结了政治话语分析的重要方法,举例分析了欧洲右翼以往常用的修辞策略(如把“人民”二元分割,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站在人民的角度说话,“我们是你们中的一份子,为你们做事”等),并着重分析了右翼政党政治家的例子。最后总结了现今政治活动新面貌的主要特点:著名政治家的政治活动由视频、图片、故事、漫画等方式展现;给人以分享与民主的印象;明里暗里地说明政治家角色与功能的多元化;所有的信息呈现多样化风格;政治活动小说化;政治活动通俗化与商业化;政治活动对大众传播媒介持续依赖,可以说是媒介化。通过图文并茂的报告,Wodak教授有效说明政治话语分析是个多方法、多模态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胡范铸教授在题为《从当代汉语若干新表达式看当代中国的发展——基于“新言语行为分析”方法的考察》的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语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表征。从若干当代汉语流行的新表达式入手,可以有效地揭示这一变化的复杂内蕴: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结构,“序列”是结构的一种重要表征,由新的指称序列的变化可以看到中国高层政治现代化的艰难而具体的进程。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主体,而行为主体又可以分别为“动作主体”和“动机主体”,由新被动构式的流行可以看到中国普通公众作为动作发出者,对动机提供者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对现代性困境的认知。言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人际框架”中实现的,由新应答语的语用变化可以看到网络世界“对话性”社会的发育过程。言语行为都有一个对行为主体“身份”的确认过程,而由新称谓类“词语模”的兴起可以看到现实社会中国公众的身份意识的紧张,对于“我是谁”的困惑。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原述”和“转述”,由“我姓曾”可以看到中国权威新闻机构现代性道路上的突破性变化。胡教授的报告既是对其“新言语行为分析”思想的一次生动展示,也是对当代汉语一系列新表达式内蕴的独到发现,获得了与会者强烈的回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窦卫霖教授作了报告《官方话语与对外传播研究》。她指出,近年来对外传播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加强塑造国家形象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然而,中国的官方话语的对外传播面临着西强我弱的格局,又由于对对外传播规律研究不够、异国文化研究不深、传播手段生硬、异国受众需求不明、对外包装缺乏整体策略等原因,不能有力地将我国的实情传播到位,效果亟待提高。报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根据传播主体的身份把话语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国家领导人话语,分析了习近平主席国际演讲的话语策略,认为习主席演讲的特色有“讲故事”、“不含糊”、“亲民化”和“巧用典”,其中用典如果是当地的典故,那么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肯定与好评,而中国本土的引语由于文化差异较少引起共鸣;第二类是发言人的话语,对比分析了中美国防发言人语用策略;第三类是机构话语,通过话语特征、词频等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2008年和2012年政府报告中“大政府”与“小政府”,发现我国政府的角色慢慢从综合型向服务型转变,并研究了北京精神口号与对外传播等;第四类是媒体话语,分析了《今日中国》的词汇翻译以及中国梦的对外传播研究等。报告基于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融合语言学和传播学的有关理论,通过话语分析研究官方话语对外传播的效果,试图从中探索我国如何更有效地对外传播的策略和方法。

浙江大学施旭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话语研究的哲学基础》的报告。他认为中西对话语的看法是有文化差异的,想研究中国的话语首先要明确中国与西方哲学基础的不同,进一步可以说是中西的思维方式不同。西方的思维是二元对立的,如real/ideal、material/form等,所以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一个事物可以不断分析至最小的单位,如篇章-段落-句子-词语。西方人的研究结论往往是非常明确肯定的,他们追求纯理性客观知识与标准分析;而中国人的思维注重整体观,讲究“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天人合一”,所以中国的研究注重事物内部复杂的关系。除了客观分析,中国人还习惯在分析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经验与道德文化评价,所以中国学者做话语分析要关心中国社会的问题,立足于自己的本土话语分析。

大会主题发言还有:Lancaster大学Christopher Hart博士的《语法、心智和意识形态:批评性话语研究的认知语言工具》(Grammar,Mind and Ideology:Cognitive Linguistic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Research),Durham大学Qing Cao博士的《变动的“市场”话语:基于语料库的〈人民日报〉纵向研究》(Changing Discourses of the‘Market’:A Corpus-based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1946-2012,天津商业大学田海龙教授的《中国的新媒体话语与公共领域》(New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Sphere in China),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的《边缘话语分析: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浙江传媒学院钱毓芳教授的《西方媒体中的中国梦话语建构》(Discursive Constructions of Chinese Dream in the Western Media),浙江大学吴宗杰教授(因故未能与会,委托上海外国语大学余华博士代作发言)的《“代圣贤立言”:中国本土话语中的意义来源与意指模式》(‘Speak in the place of the sages’:Sources of meanings and mode of signification in Chinese indigenous discourse),香港中国力研究中心主任寒竹研究员的《民族复兴和话语重建》,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的《让情报更透明:美国中美关系战略情报报告的批评认知分析》(Making Intelligence More Transparent:A Critical Cognitive Analysis of US Strategic Intelligence Reports on Sino-US Relations)。

除大会发言外,与会代表围绕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在分组讨论中分享了在话语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心得,共同探讨当代中国新话语的发展。会议现场学术气氛浓厚,各位代表畅所欲言。

19日的开幕式和20日的闭幕式分别由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中山大学丁建新教授主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话语研究会的成立及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召开,为学者们进一步深入开展话语研究、探索话语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和正确而有效的导向。在20日的闭幕式上,下届会议(2015年)承办方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文系,中国批评语言学高层论坛(2014年)承办方浙江传媒学院话语研究中心分别做了申办陈述。丁建新副会长对下届会议提出四点期望:提升国际化程度,提升跨学科程度,提升会议品质和学术品质,提高服务水平,他同时呼吁更多热爱话语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研讨会中来。

正如陈光磊教授在大会发言上指出的,话语实际上就是修辞的过程和产物,话语就是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映射和镜像,而中国新话语研究实际上是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话语,又要从世界看中国话语;既要向世界说明中国,又要向中国说明世界;既要运用话语分析促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又要运用话语研究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这将成为中国当代话语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话语教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刘排教授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