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钧,王 青
(1.中国社科院 文学所,北京100732;2.鲁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烟台264025;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732)
一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随着脑体分工,文化教育和知识传承长期为精英阶层所垄断,文艺创作也主要局限于知识阶层。而社会底层的芸芸大众则被迫从事着与文学艺术无关的毫无诗意的繁重劳作,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这导致了生产劳作、日常人生与文化教育、知识创造、文艺审美的严重断裂。
但是实际上,古往今来,在底层社会不仅一直充斥着打把式卖艺的贫寒艺人,而且在农民、工人、市井商贩等各色人等中也不乏酷爱文艺、有着超群的艺术天赋或一技之长的人才。只不过这种与高雅艺术、庙堂文艺大为不同的草根文艺长期以来备受贬抑、打压,被严重边缘化,难登大雅之堂。
近年来,“草根”文艺越来越火,大有登堂入室,入主要津之势。赵本山、阿宝、旭日阳刚、凤凰传奇、“俏夕阳”老年皮影舞蹈队、深圳民工街舞团纷纷得到“春晚”的认可,杨光、朱之文、王二妮等借助星光大道等平民舞台一夜成名。民权农民画、巨野农民画、日照农民画次第走进人们的视野,热销于市,名利双收。农民作家李汉玉200万字的电视剧本《仲子》引起学术界重视,五旬乳山农妇“书屋老妖”徐爱真在耕作之余创作了5部网络连载小说,日点击率超万次①。农民作家李冉的《命根》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农民作家刘海江的长篇小说《正道沧桑》荣获山东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草根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DV等一起葳蕤,共同缔造着草根文艺的传奇。它显示出了自己独有的泥土馨香、民间特质和奇瑰魅力,不由人不刮目相看。
“草根文艺”之所以能够长期存活,并在当代异军突起,显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传统、农业人口所占据的绝对比重必然使乡土人生和乡土意识持续绵延,这为草根文艺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势必使草根文艺长期存活。新时期以来,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大众传媒勃发、数字媒介转型更为草根文艺的崛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方面,由于文艺的商品化促进了各种类型文艺的商业开发,市场细分满足了文艺消费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草根文艺有了更多被发现、传播、流传与接受的可能。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艺接受心态也更趋开放、多元,这都为草根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温床。草根创作以其“下里巴人”的特点、有别于传统精英艺术的野性、对社会百态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展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目光,拓宽了文艺消费的范围,由此也刺激了市场和大众对草根文艺的需求。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的勃兴和数字媒介的出现,为草根文艺的大展身手和广为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草根创作是新媒介冲击下催生出的当代最新潮、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介出现之前,草根阶层即使进行了文艺创作,也难以被主流文化界认可接纳。由于缺乏发表传播的途径和平台,其作品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而随着网络传播的蛛网蔓延,BBS论坛、文学网站、个人博客微博、视频播客等面向大众全面开放,不复有传统的严格的编辑出版审查和信息发布限制,这为更多的平民艺术爱好者进行文艺创作、发布、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使更多的老百姓可以在网络这一无限延展的开放平台上点击、浏览、接受与自己生活零距离的草根文艺。像漫画发烧友喜欢的“有妖气”网站,就为网络界的漫画草根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漫画创作、发展与交流切磋的平台。旭日阳刚组合最初也是因为两个大学生将为其拍摄的一段DV上传网络而迅速风行起来的。而网下越来越多的像《超级女声》、《星光大道》、《非常6+1》、《向幸福出发》、《我是大明星》、《让梦想飞》、《中国达人秀》、《我要上春晚》等面向大众的电视选秀、海选类节目,也给草根阶层提供了展示个人艺术才华的新的空前开放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平民歌手、草根艺人脱颖而出,备受瞩目。足见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对于激活草根文艺的创作、表演、传播、接受、反馈整个流程,促进草根创作繁荣发展是何等重要。
二
如前所述,草根文艺的繁荣与文化中心、艺术中心的下移息息相关,没有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化世俗化的潮流,就不可能有草根文艺的独领风骚。和精英艺术、专业创作相比,草根文艺反映生活的题材、角度大为不同,往往别出心裁。它既是精英艺术、庙堂文艺的一种积极补充,使当代文艺的题材更为繁复,表现更加自由,形式套路更加灵活多变,昭示了从本土民族民间文化出发繁荣发展当代文艺的新的可能和新的向度,也显示了有别于精英文艺、商业文艺的草根性、民族民间性、世俗化、生活化的文化趣尚和非实利性、非超越性、非唯美性的百姓文艺品格。如阿宝、王二妮、旭日阳刚、李玉刚、彝族姐弟李怀秀李怀福、羌族“毕曼兄弟”等草根歌手,为当代音乐界带来了一股新奇的民族民间音乐风。内蒙古草根雕塑家郑中国则以废品为原料创作雕塑作品,其《锐不可挡》、《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三只火烈鸟》、《我们这个时代的图腾》、《天骏》等作品均是废品再生雕塑,令人耳目一新。所谓的“草根文艺”显然并非仅仅是由于出自草根阶层而得名,相反它更多地显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旨趣、精神趣尚、艺术理念、艺术套路。
与职业文艺相比,草根文艺的创作目的更加单纯。如果说职业创作者的创作或为其谋生的手段,或为其求取声名的凭借,创作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因而其创作更注重票房效益、大众认可、文坛褒奖,积极追随艺术时尚,他们的写作是一种生活之外的写作。那么,草根写手则是为生活而创作,创作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不在生活之外,也并不高于日常生活。草根创作的目的非常单纯,多数草根写手之所以积极创作,并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而是出于自身情感和生命的自发需要。草根阶层是最接近原生态生活的社会群体,与职业文艺创作者相比,草根阶层有着身在原生态生活中的天然优势,他们不是以置身事外、事不关己的姿态俯瞰市井红尘、芸芸众生,而是出于对文艺最由衷的挚爱,用满腔的生命激情演绎自己日常人生的甘苦体味。终日浸染着人间烟火的草根阶层更容易做到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和生活自身的逻辑,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能够更轻松自如地借助朴实的艺术符号传达出潜在的情绪。草根文艺是一种原生态的文艺,表现的也是原生态的生活。草根文艺创作者们自内而外、身土不二的创作使文艺与生活长期以来的分离、割裂得以克服,使文艺重归日常生活,氤氲着真醇浓厚的市井里巷烟火气。
和商业创作相比,草根创作更多积极气象,更乐观,更入世,更自然,更淳朴,更有生机活力,更多健康的追求,更蓬勃向上,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传统息息相通,而少有商业文艺的急功近利和矫揉造作。它以其返璞归真色质给当代文坛带来了缕缕新鲜气息,能够有效防止商业文艺高度模式化、标准化带来的审美疲劳②。毫无疑问,草根文艺属于“下里巴人”,与职业文艺、精英文艺的“阳春白雪”相比,“俗”成为其最主要的品性。“阳春白雪”的确是一直以来文人墨客、庙堂文艺所追求推崇的艺术境界,然而其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和与日常生活间的断裂难免会造成它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寥落处境。而“俗”则是草根生活的内质,草根文艺俗中取乐,俗中带美,正是以其“俗”贴近生活,使大众倍感自然、平易、亲和、熨帖,它在以“俗”的方式表现“俗”的生活中完就了自身的世俗化心性,使自己与草根大众的生存状态浑然一体,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的创作不是生活之外的附庸风雅,远离生活的无病呻吟,而是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无法分隔。和精英艺术相比,草根创作的受众面更广,更贴近大众与市井人生,更具亲和力,更与大众声息相通,更容易与大众产生心灵共振。因此旭日阳刚的一曲《春天里》曾经为万民传唱,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创作的曲目因多表现打工者的悲欢离合和生活愿望,切近打工者的生活状况,用音乐表达了打工者的孤独和彷徨,传达了打工阶层的心声,因此使歌声生长在了工地上。队员平均年龄62岁的“俏夕阳”老年舞蹈队以其惟妙惟肖的皮影舞征服了大江南北的观众,也以其热爱生活、老有所为的积极人生态度感染着五湖四海的百姓。草根创作是高度生活化、世俗化的,它发自生命深处的内在需要,因此草根艺术更多地表现的是发生在身边,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随处可见的现实生活和自己的身历心感。如农民工王子群创作的21万字长篇小说《临时夫妻》,表现的就是农民工真实的情感体验与原生态的生活状况。网络小说《暖被窝》抓取的是中国任何地区任何村庄都存在的极为普通的光棍汉形象。网络小说《落红》从旁观的视角,以平静的描述呈现了农村女孩丽禾进城之后的生活。安徽农村卖菜为生的草根歌手“菜花甜妈”不仅照猫画虎式地学唱意大利歌剧,还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按照意大利歌曲的乐曲谱写了歌曲《送你葱》。年届八旬的草根雕塑家刘士铭从艺六十年来创作了几百件精品力作,他的作品塑造的多是“盖楼民工”、“女架线工”等劳动者形象④。这些作品表征的是原生态的社会生活,人生百态是自然而然的通过事件本身呈现出来的。和职业创作的功利化、专业化,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不同,草根创作没有多少功利性的奢求,靠自己的那点才艺出人头地对于多数草根艺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草根艺术也并不远离日常人生,它们乃是生命激情的自然迸发,源于日常生活的切身体验和深切感悟,源于大众的精神需要和文化追求。正因此,80后费县农民小伙王涛白天打工夜晚创作,孜孜追寻自己心爱的音乐。迷恋古史轶闻的鱼台60岁农民李汉玉五年如一日创作200万字长篇历史电视剧本《仲子》,年届六旬的胶南农民刘法磊30年如一日一边耕作一边创作,累计创作了五万六千多首诗歌。生长在运河边的聊城农民赵中田三十年如一日收集运河两岸祖辈口耳相传的民谣⑤。
与职业创作相比,草根文艺的技巧比情感略逊一筹,但它建基于日常生活的深切体验,更能契合大众的生存状态,移情效应更加明显,创作者与接受者本身无距离的生存状态使两者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思想情感上都更能激发出深度共鸣。这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其表现技巧与语符驾驭能力的不足。草根创作洋溢着“自在蓬蒿”的真性情,将对生存热土的深沉热爱表现得一览无余,更加真实、完整、贴近的凸显了草根阶层的精神家园,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群体性诉求,体现了草根阶层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及对生存意义的探索。与都市文艺、精英文艺相比,草根文艺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诉求、本土文化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技艺和审美心理更为血脉相连,它显示了不同于“学院派”、“现代派”的独特艺术维度,激活了民族民间艺术传统,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灵感源泉。
三
草根文艺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一种新的艺术潮流,既有其生机和活力,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草根创作者大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艺术培养,缺乏文化底子,艺术素养明显不足,艺术表现技巧有着明显欠缺。即使是长势看好的北京打工艺术团也没有专职人员,其骨干多为痴迷音乐的农民工。草根文学作者也不像职业创作者那样更倾向于将生活艺术化,生活的百般滋味都经过手法技巧层面的精雕细刻,呈现出艺术的纯美特质,更强调对作品的精工打造,更长于炼字炼句、谋篇布局。和精英艺术、职业创作、文化产业相比,草根文艺在获得政府扶持、社会认可、商业投资方面也明显缺乏社会资源和人脉网络,草根文艺作品的传播过程与传播途径往往异常曲折艰难。草根创作者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他们没有职业作家那样优越的生活环境和时间、精力、物质的充沛保障。他们需要在勉强维持温饱的前提下殚精竭虑惨淡经营自己痴迷的文艺事业。8小时工作和8小时“造梦”几乎是他们人生的一种常见模式,这使他们的人生有着强烈的割裂感、冲突感。草根创作者往往需要在写作理想与物质生活之间做出抉择,在更多的情况下,坚持创作不但不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相反会使他们更持久地陷入生存的困境。聊城农民赵中田用将近三十年时间收集运河两岸的民间歌谣,他花在摩托车上的油钱就达3000多元,相比于整个家庭不过4000元的年收入,这笔开销已很沉重。为了实现自己的歌谣抱负,他每天的伙食只是一大可乐瓶水和几个蒸好的馒头。这几乎是所有草根创作者共同的遭遇,他们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的缝隙间生存,他们的创作更多依赖的是精神层面的理想的支撑。
对于草根创作,政府应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社会各界特别是文化管理机构、研究院所、艺术展馆、媒体、报刊、节目制作组应该多提供一些比赛、选拔、展览之类的平民文艺展示机会,社会各界特别是基金会、文化产业公司应该多一些资助,多给予经济上、产销上积极的扶持,民众应该多给一些喝彩,为草根文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较好的文化空间,使草根创作能够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相信只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为草根文艺的发展营造出阳光健康的生存环境,草根文艺就一定能更加蓬勃地发展。
草根阶层作为一个覆盖面极广的社会阶层类别,成分极其复杂,涵盖了各行各业、各种地域的百姓,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因此草根文化对道德、经济、民俗、新闻、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种种领域都有所涉及。众多的草根文艺形式共同遵循着“草根艺术”的精神旨趣,在类似的文化心理土壤中伸展滋长,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发展处境,忧虑着相似的何去何从。然而,由于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不同,各种类型的草根文艺的发展状况、艺术效果和前景命运也有很大不同。在视听文化兴盛的今天,音乐、歌舞、视像集合的多媒体艺术比单一的纸媒文学更占优势,提起草根文艺,大众马上想到的可能是草根音乐、草根舞蹈,相比之下,草根文学、草根雕塑的处境则不容乐观。如何使各种草根文艺形式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是一个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此外,草根文艺还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草根文艺在蓬勃发展中究竟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之中惨淡经营,维系自身的平民传统,凸显自身的草根品格,隐忍自重?还是逐渐实现从草根文艺到职业文艺的“晋级”和完全蜕变,在飞黄腾达的蝶变中发生变异,终结自身?草根文艺形式由于更贴近大众,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而也就更容易导致“明星效应”。一夜成名的草根“明星”们在成名后无论是生活境遇还是艺术处境都往往会发生悬若天壤的巨大改变。山西青年歌手高保利、“大衣哥”朱之文、李玉刚成名后有了条件接受专业化的训练,甚至一些专业的作曲家和经纪人还会积极主动地为这些崭露头角的草根歌手量身设计。深圳民工街舞团的团长郑健峰也表示,以后也有做成职业街舞团的打算。由此,这些草根艺人可以以草根文艺为敲门砖走进“艺术人生”,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人生梦想。当然,草根明星及其作品也不可避免的会面临质疑——当草根明星的双重身份消失后,草根文艺还是否能保持本来面目。这又回到了我们上文中涉及到的问题,“草根文艺”在根本上是一种审美趣尚、艺术模式而非仅仅是身份定位,即使草根文艺的作者在以后的生涯中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草根”平民,也并不意味着草根文艺的韵味就此失落。但是在草根艺人向职业艺术家转变的过程中,草根文艺应该怎样葆有其独特的艺术品味和“平常心”却确实是草根文艺实践中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注释]
①彭辉,任现辉,李广峰:《徐爱真:网上写手原是五旬农妇》,《大众日报》2012年3月9日。
②何志钧,王青:《审视当代“草根”创作》,《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8日。
③丛晓波:《七旬农民创作“80后题材”电视剧 长达39集》,http://www.shm.com.cn/newscenter/2011-12/19/content_3660775.htm.
④中国文化传媒网:《八旬刘士铭“草根”雕塑感动观众》,http://www.ccdy.cn/meishu/zixun/201109/t20110927_93635.htm.
⑤王佳:《山东一农民用近30年时间收集300多万字运河民谣》,http://www.huaxia.com/zhwh/whxx/2011/05/239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