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明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2013-03-23 03:03胡新生
东岳论丛 2013年6期
关键词:礼仪中华文明

胡新生

[胡新生,1961年生,男,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认知与教育对策研究”(项目号:06&ZD033)子课题“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传统伦理范畴的价值与民族精神的认知”之阶段性成果]

礼仪的本质属性是尊重、谦逊、温和、庄严、含蓄,它否定野蛮、傲慢、放纵、轻浮、直露,否定一切恶性的竞争。随着中华礼仪文明的长期延续,礼仪的这些属性不断渗入人们精神意识的深处,自然会造就一种偏重内敛、强调节制、强调自我约束的民族性格。如果说礼仪除了局限之外另有其永恒、普遍的价值,那么中华礼仪文明同样也是如此,它不仅曾经有益于中华民族,而且可以视为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

礼仪文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影响,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仪文明倾向于塑造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品格,它为人类自我完善提供了与西方文化有别的另一种思路和标准。中华礼仪崇尚温和、儒雅和文明,反对粗野、尚力与好勇斗狠。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在商周之际经历过一个重大的转变。商朝的礼仪还带有很多“萨满”气息,巫术的意味相当浓重因而更多地表现出狂躁不安的特点。西周王朝建立后,礼仪逐渐脱去原始巫术的影响,不断朝着人性化、温情化、道德化的方向发展。儒家学派形成后,孔子及其后学有意识地排斥“怪力乱神”,从此,礼仪中狂躁、粗鄙、野蛮的成分就更少了。礼仪生活意味着安静、温和、雅驯和文明(尽管其中的一些场面仍不失热烈)。行礼者平时可能各具个性,但他们在行礼时会排除冲动、暴躁、狂放、粗蛮等不良习性,成为一个温雅、平和、彬彬有礼的人。

中华礼仪崇尚谦逊之德,反对傲慢、强梁与恶性竞争。自我谦让和尊敬他人是礼节仪式发生的原动力,是礼仪的精髓。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观点,但就是很少见到为骄狂张目的言论,充斥文献的大都是《易经》“谦”卦所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一类的思想。提倡谦虚,反对骄傲,可以说是三千年来中国人一贯不变的人生信条。这种价值观的建立与礼仪文明的高度发达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西方民族更习惯于自我肯定自我表扬,那么中华礼仪文明所造就的心态就是永远崇尚谦虚与谦和。中华民族认可的完人形象永远是“谦谦君子”的形象。谦逊的另一面是“不争”。中国人特别尊崇互谅互让的君子风范,从心灵深处厌恶追名逐利的竞争。从世界各民族需要和平相处、各群体内部需要团结互助的角度看,这种文化品格非但不是缺点而且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美德。

中华礼仪崇尚庄重、谨饬和含蓄,反对放纵和轻浮。庄重、严肃、蕴藉是礼仪的性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随便的、率性而为的、新巧的、轻佻流滑的、一览无余的东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能处在二三等的地位。文学上“扬李抑杜”者不乏其人,但更多的人对李白只是喜爱,对杜甫则于喜爱之外多了一份尊敬。这种取向,与礼仪文化的性格,与中国人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是完全一致的。

(二)高度发达的礼仪文明不但塑造了温和、从容、优雅的君子风范,也培育出一种舒缓、安详、闲适、恬淡、悠然自得和追求诗意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人生观,反对以生活本身为代价作过度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强调在勤俭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乐天知命的达观态度。就提高效率、提高技艺、增加物质财富和追求国家强盛而言,缓慢的生活节奏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缺点。但是当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精神被紧张的生活节奏拖累得疲惫不堪时,悠闲从容的生活态度又不失为一剂良药。与中华礼仪文明相连的舒缓松弛的生活节奏,无紧张、焦虑、过劳、早衰之弊,它的价值不能只凭近代以来三四个世纪的历史经验就下结论。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代社会,慢节奏的价值不但没有被遮掩,反而与紧张的生活如影随形,水涨船高,价值日益凸显。

(三)中华礼仪在替代宗教功能、强化文化认同和保障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等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发达的宗教意识,中国人对超越世俗的宗教理论往往不感兴趣,他们不习惯把世界分为世俗与超越两极对立的二元世界,而更习惯于将庄严、肃穆、神圣的情感灌注到人文性的礼仪生活之中。这种礼仪生活是世俗的,同时具有神圣性;它不是宗教,却包含着很多宗教式的情感因素。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有些外国学者把中国传统礼仪称为“神圣礼仪”。礼仪本身就有精神抚慰、精神净化的功能,它使人置身于一个庄严神圣的环境,使所有参与礼仪的人感受到群体和自我的神圣与尊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以宗教而是以人文性的礼仪作为净化精神的主要手段,而礼仪在给人以精神满足、维系固有道德、凝聚族群等方面,确实也起到了和宗教相同的作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礼仪制度的高度发达是否也对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起到某种积极的作用?回答是肯定的。世界各民族的礼仪都有强化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的功能。反复进行的礼仪对于参与者和旁观者来说无异于反复进行的精神刺激和文化灌输,它的教育意义特别是促进文化认同的意义不可小视。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活动最为频繁,尤其是国家确定的礼制和官府主持的各种典礼活动更为繁杂隆重,这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传输到每个人身上,其中礼仪生活是一条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礼仪把道德意识外化为具体可见的行为,外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规范,使空泛的道德说教落实为真实的行动。礼仪越多越频繁,它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也越大。即使在国家残破、社会动荡的时期,颠沛流离的幸存者依然保留着对礼仪生活的深刻记忆。他们可能迁徙到极其遥远陌生的地域,面临艰苦的环境,但只要没有其他外力的压迫,他们仍会执著地沿用世代相传的祭祖方式、婚丧方式以及其他种种仪式,并通过恢复礼仪生活顽强地传承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与儒家倡导的“重礼仪”的思想以及随之而来的现实礼仪生活的持续不断,无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猜你喜欢
礼仪中华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对不文明说“不”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