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兴丽,许 松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首先,作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因为变文在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影响,敦煌变文往往相同内容的变文会出现多份抄本,并且每个抄本的残阙情况以及对同一内容变文的命名也是不一样的。《伍子胥变文》一共有四个抄卷,S.328、P.2794V、P.3213、S.6331(注:P代表被伯希和(Pelliot)劫去,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敦煌文献;S代表被斯坦因(Stein)劫去藏于英国伦敦图书馆的敦煌文献;V表示该卷文献的背面)。其中,S.328是最完整的,共三百七十四行,保存了故事的主要部分,但是仍然首尾俱残。P.2794V内容包涵在S.328之内,分为三段抄写,其中第二段仅仅只有三行,一二段、二三段之间均留有较大的空白之处。P.3213仅存故事开端处,共二十八行文字,S.6331残缺更甚,存十三行,并且首四行末三行皆于中间横折断去,于是这七行文字只余下了上半截。在所有变文及俗文学中,抄本最多、流传最广的当数《孔子项讬相问书》了。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统计出《孔子项讬相问书》有十个藏卷,分别是:P.3883,开端文字稍有残损;P.3833,小册子,题作《孔子项讬相诗一首》;P.3255,残;P.3754,残;P.3882,残;S.5529,残,前题《孔子项讬相问书一卷》;S.5674,残,前题《孔子项讬相问书一卷》;S.5530,残;S.1392,全,差别字很多;S.395,卷端残缺;S.2941,仅存开端十九行〔2〕。《敦煌变文校注》在此基础上,还补充了《孔子项讬相问书》几个藏卷,包括P.3826、李木斋藏卷、俄罗斯的三份藏卷,并且还有三卷藏文译本,分别是:S.724,P.992,P.1284。《孔子项讬相问书》的抄本呈现出很典型的敦煌写卷特征。它的抄本数量很多,共达十八个抄本,这大概是因为项讬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儿童自信心,可以用作教育儿童的教材,所以传抄播于远近〔3〕475;不仅有汉文抄本,而且有属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藏文抄本;有的写卷保存了变文较为完整的内容,有的写卷则残损严重;同样的内容,有的命名为《孔子项讬相问书》,有的则命名为《孔子项讬相诗》,命名因为抄写者的不同而有差异。敦煌变文的抄本也有极少的,例如《李陵变文》仅存一本于北京图书馆,编号为新0866,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昭君变文》亦仅存P.2553,这些孤本及其他连只字片纸也未能留存下来的变文,不能不说是敦煌文学文献乃至敦煌学研究的巨大遗憾。
其次,写卷中存在大量的俗字、讹字、假借字、避讳字。敦煌写本主要用毛笔抄写,字体主要是楷书或行书,由于抄手文化水平各异,以及用字的随意性和历史语境的规定,俗字、讹字、假借字、避讳字充盈着写卷。因变文写卷篇章太繁夥,今只以P.2653《燕子赋》(乙)作为典型分析之。
俗字即俗体字,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汉字,有别于正体字而言。敦煌变文写卷中的俗字触目皆是,多如恒河白沙。P.2653《燕子赋》(乙)中“语里事,“”意为争吵,而“”乃俗字,它的正字是“诤”字。“一虽然猛”,“”乃“虎”的俗字。同卷“王今不知”“,”即“乍”的俗字“,岂、宁”之义“,王今不知”即是“王今岂不知”。
假借字,指古书中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来代替本字的字。P.2653《燕子赋》(乙)“问君向者语”中“问”借为“闻”,听闻的意思。该卷“逡护得劳藏”,“劳”借为“牢”,“牢藏”即完好无损。
避讳字。P.2653《燕子赋》(乙)“其王见怜慜”,“慜”当是避唐太宗李世民“民”字的讳,故改“愍”为“慜”。
第三,同一个变文故事,有时候会出现两套写作模式,最有代表性的是燕子赋(甲)和《燕子赋》(乙)。燕子赋(甲)一共有八个抄本,包括P.2653、P.2491、P.3666、P.3757、S.6267、S.214、S.5540、P.4019,这个版本的《燕子赋》以四字句为主,间杂以六字句,多用当时当地口语撰写,叙述非常生动详细,栩栩如生地描写了燕子雀儿争吵、打斗、燕子告状、凤凰派官吏捉拿雀儿、雀儿被杖、狱中受典吏责问、释放出狱、燕雀和好的细腻过程。《燕子赋》(乙)只有P.2653一个抄本,乃接抄于燕子赋(甲)的后面,所以同属于P.2653写卷。这个版本的《燕子赋》基本全是无言句子,偶尔杂以六言句子,如“计你合惭愧,却攥我见王身”便是五言六言结合。通篇韵语、口语较少,遣词较《燕子赋》(甲)更文雅,情节较为简单粗疏,基本可以概括为:燕子雀儿争吵、凤凰判决、燕雀和好。两个版本的保存流传,正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有全为散文的《刘家太子变》和《叶净能诗》,有通篇韵语的《捉季布传文》和《燕子赋》(乙),最普遍的当然是韵散结合、说唱相间的形式。说白用散文或浅显易懂的骈体文,而唱词则多为七言押韵的韵文,通常是用散文讲说一段,再用韵文渲染当时场景或将其内容重复咏唱一遍,如《伍子胥变文》:
整群抽取我校同一大班上课的2个四年制大学三年级护理本科生班10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别将2小班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人,其中女生45人,男生5人;年龄(19.64±0.91)岁;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283.84±24.07)分。对照组51人,其中女生42人,男生9人;年龄(19.75±1.04)岁,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282.41±25.16)分。两组护生性别、年龄、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遂别渔人南行,眷恋之情,悲伤不已。回头遥望,忽见渔人覆船而死。子胥愧荷渔人,哽咽悲啼不已,遂作悲歌而叹曰:
大江水兮淼无边,云与水兮相接连。
痛兮痛兮难可忍,苦兮苦兮冤复冤。
自古人情有离别,生死富贵总关天。
先生恨胥何物事,遂向江中而覆船。
这是渲染当时场景,重复咏唱的例子如《汉江王陵变》:
(钟离末)便到随州茶城村,围绕陵庄,百匝千遭。新妇检校田苗,见其兵马,敛袂堂前,说其本情处,若为陈说:
陵妻一见非常怪,敛袂堂前说本情。
陵母称言道不畏,应是我儿斫他营。
这种韵散结合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变文的文学趣味与水平,而且有助于加深变文内容在听众脑海中的印象〔4〕。
S.6836《叶净能诗》有“臣与陛下邀得一个饮流”,“饮流”乃善饮者的意思。同篇“帝又问‘尊师饮户大小?’”,此处之“饮户”应当作“酒量”理解。P.2653《燕子赋》(乙)中有大量方言俚语的例子:“不分黄头雀”之“不分”即“可恨”之意;“法令不阿磨”,“阿磨”乃“马虎随便”之义;“荒语说官司”,“荒语”即胡乱之语;“有理当头宣”,“当头”即“当面”之义;“薄媚黄头雀”中“薄媚”是“捣乱、放肆”之义;“理列合如此”,“理列”即“办理诉状”的意义;“百桃忆朝廷”中“朝廷”其实是“朋友”的含义。再如《董永变文》“便有牙人来勾引”中“勾引”即“牵线搭桥”之义;“都来只要两间房”中“都来”是“总共”之义。翻开一部《敦煌变文集校注》,几乎每一篇变文都有许多当时的方言俚语,这对于时隔千年的我们来说当然有理解的障碍,但是对于当时的敦煌听众,方言俚语的使用,无疑使他们鉴赏起来倍感亲切,从而使变文深入人心。
敦煌变文中还有层出不穷的俗语,所谓俗语就是通俗流行并已定型的语句。P.2653《燕子赋》(甲)的“人急烧香,狗急蓦墙”,P.2653《燕子赋》(乙)的“三斗始成亲”,S.328《伍子胥变文》的“得他一食,惭人一色;得他两食,谢他不足”,“麒麟得食,日行千里;凤凰得食,沸腾四海”,“养子备老,积行拟衰”,这不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狗急跳墙”“不打不相识”“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养儿防老”吗?这些俗语形象生动又蕴含哲理,使人们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之余,通过这些俗语来体悟世理、认识人生。
《论语·子张》里面,子贡说过一句颇有意思的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在敦煌变文《叶净能诗》中却是:“叶净能之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乐居上流,天下之嘉皆归焉。”在这篇变文里叶净能其实是集合众人物的典故于一身。在《叶净能诗》中,叶净能与唐玄宗过从甚密,游蜀都,升月宫,不一而足〔5〕。然而,历史上的叶净能卒于玄宗登基之前,真正与唐玄宗来往密切的乃是叶净能孙子辈的叶法善。这从《全唐文》中保存的唐玄宗《封叶法善越国公制》《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叶法善像赞》《叶尊师碑铭并序》等都可以证实。而《叶净能诗》中叶净能从华岳神手里救回张令妻子的故事,本来属于唐代的仇嘉福,见唐戴孚《广异记》。而变文中叶净能与玄宗月宫游玩之事,本出自于罗公远的故事,原载于《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逸史》等古籍,北宋编纂的《太平广记》卷二十二详细收录了罗公远的这个故事。正因如此,项楚先生才在《敦煌变文校注》中说:“本篇虽题为《叶净能诗》,实则汇萃了当时民间流传的许多著名道士的故事,如叶法善、罗公远、张果、明崇俨、仇嘉福等,而集中于叶净能一身,可谓‘怪异传记’之集大成者”〔3〕431。变文编纂者如此海纳百川地容纳众人之故事于一体,达到了扩大故事内涵、丰富故事情节、美化人物形象的目的。
在敦煌变文里,善人自有神的保护,如P.2721V《舜子变》舜上仓修葺,遭继母等放火焚烧,遂“腾空飞下仓舍,舜子是有道君王,感得地神拥起,遂烧毫发不损”,而谋害他的父亲、继母、小弟等多行不义,结果是“从此后阿耶两目不见,母即顽愚,负薪诣市。更一小弟,亦复痴颠,极受贫乏,乞食无门。”而S.2204《董永变文》里董永卖身葬父母,孝心感动得天女下嫁为他织锦偿债,并为其生得一儿子。与此相反,恶人自有恶报来惩罚。S.328里昏庸狠戾的楚平王生前杀害伍子胥父兄,死后遭伍子胥掘墓斩骨,“其骨随剑血流,状似屠羊。取火烧之,当风飏作微尘”,P.2653《韩朋赋》里夺韩朋之妻,折磨二人自杀的宋王最终被一片羽毛割落头颅。变文里宣扬因果报应有代表性的当是S.2073《庐山远公话》了,远公前世为一个保人,因所担保之人欠人五百贯文,于是今世只能自卖为奴来偿还前世的五百贯文。此变文还通过远公之口明言善恶因果循环之事:“贫道作为保人,尚自六载为奴不了,凡夫浅识,不惧罪愆,广造众罪,如何忏悔!”再如《丑女缘起》写金刚丑女因前世轻慢贤圣,于是今世得到恶报,长成为极其丑陋的女人:“女缘丑陋世间稀,浑身一似黑皮。双脚跟头皴又躃,发如驴尾一枝枝。看人左右和身转,举步何曾会礼仪。十指纤纤如露柱,一双眼子木槌梨”〔6〕1102,但是她忏悔前罪,归心我佛,顿时东施嫫母之丑态全然改变:“容貌顿改旧时仪,百丑变作千般媚”〔6〕1107。好的文学作品能澡雪精神,净化污浊,导人向善,变文中善恶相报的大量存在彰显着变文编纂者的良苦用心。
变文是“转变”这种娱乐仪式的产物,在表演过程中往往配合图画来进行。S.26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虽然图已经不见存,但从题目可以看出变文原来是有图画配合的。P.2553《王昭君变文》有“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的提示,铺是画卷单位,此处亦说明变文有图画相配合。P.5019正面为《孟姜女变文》,背面则有图一幅,黄征先生说:“此图共画两人,实为孟姜女一人的两个动作,身负竹筐,脚著长靴,顶盘云髻,往返于断壁残垣之间,正与伯五〇三九‘更有数个髑髅,无人搬运’及‘角束夫骨,自相背负’之语相合”〔6〕62。著名的P.4524《降魔变文》正面图画为舍利弗与六师斗法的“金刚力士击山”“狮子降水牛”“六牙象破七宝池”“金翅鸟破毒龙”“毗沙门天王降伏黄头鬼”五个画面,背面则是五段韵文,韵文与图画一一对应,惟妙惟肖的图画能引导观众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讲唱的内容。
在今天的观点看来,敦煌变文的编纂确有一些思想的糟粕与不足〔7〕,但考虑到当时变文在整个中原地区以及敦煌的盛行不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它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180-181.
〔2〕王重民,向达,周一良,等.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236.
〔3〕项楚.敦煌变文选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许松.《伍子胥变文》校读记五则〔J〕.郭煌学辑刊,2012(3):87-91.
〔5〕樊莹莹.敦煌道教话本《叶净能诗》词源流考〔J〕.求索,2012(10):136-138.
〔6〕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贾娟.敦煌变文论著目录整理与问题〔J〕.求索,2010(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