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龙
(楚雄师范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
民族区分是人们研究民族认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民族区分与民族认同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自我分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和文化适应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的线性模型均认为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偏好(民族认同)会带来对“外群体”的排斥,甚至诋毁(民族区分)〔1-3〕。
另外,研究者认为民族区分的态度和行为也是民族认同的功能表现,民族认同负功能的结果之一就是唯本民族至尊,鄙视、瞧不起其他民族。个体对群体成员身份的意识、自我分类与对外群体成员的意识、分类是联系在一起的。个体对“我、我们”的认同是以对“他、他们”的区分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对“我、我们”的认同,对“他、他们”的区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民族认同与民族区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实证研究的结果并未证实二者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民族认同往往与高民族区分同时出现的观点缺乏足够的研究证据。相反,秦向荣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仅存在较低程度的显著负相关,即青少年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并不会带来对其他民族的排斥,同样,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不会对国外民族有排斥〔4〕。
本文在二者关系不明确的理论背景下,继续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的关系,并拟提出如下假设:首先,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次,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对本民族(或中华民族)的认同不会导致对其他民族(或外国民族)的排斥,相反,个体对本民族的高度认同往往和外民族群体的低区分联系在一起。
被试为265名大学生,分别来自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和楚雄师范学院,其中男生106人,女生159人;汉族159人,少数民族106人,包括彝族、白族和纳西族;专业包括文科和理科。
本研究采用秦向荣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民族认同问卷,问卷包含两个部分: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本民族认同问卷包含29个项目,其中23个项目与自身民族身份认同有关,另外的6个题目是对其他民族的区分;中华民族认同问卷包含了27个项目,其中有21个项目与中华民族认同有关,也有6个题目是对国外民族的区分〔4〕。
调查结果显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各维度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详情见表1。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华民族认同中区分维度与其他四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明显偏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同样显现出了这一特点,详情见表2。可见,民族认同的区分维度与认知等四个维度很难划分为同一个“特质”。
表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表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本民族认同各维度间的相关关系
与已有研究结果〔3〕一致,无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区分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民族对本民族认同的民族区分态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统计结果显示,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程度没有差异,但二者对本民族区分态度存在差异,具体来说,汉族学生对其他55个民族的排斥和区分远远高于少数民族学生对其他民族的区分程度,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一致。
表3 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区分态度的差异比较
图1显示,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系数其值达显著性水平(P<0.001),即本民族认同对中华民族认同直接影响的回归加权值为1.05,标准化回归系数β为0.78。说明,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水平对其中华民族认同水平有显著而直接的影响作用,调查对象的中华民族认同变量中有78%是由其本民族认同这一因素引起的。
图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关系模型
对理论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建构模型的适配度进行检验,卡方值(Chi-Square)=30.433,自由度(Df)=22,显著性概率P=0.108,>0.05,接受虚无假设,拒绝备择假设,即理论假设模型与数据样本之间适配度良好。此外,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CMIN/Df)为1.383,介于1~2之间,说明适配度良好。最后,表4可知,绝对和增值模型适配度指标均达到良好或尚可等级。
表4 绝对和增值模型适配度指标统计
个体的民族认同有两种基本模式: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积极的民族认同是指个体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坚决维护本民族的的利益,以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和习俗,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有很强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排除性和抗拒性。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个体会以一种悲观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充满自卑感,有时会以自己身为该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耻辱,产生污名感〔5〕。民族认同在功能上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从正性功能方面看,民族认同能够增强民族成员内部的凝聚力,保持民族成员团结协作,弘扬民族文化,使民族成员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负性功能方面看,民族认同既有对内群体自识和对外群体排斥的双重性质,这种自识和排他的性质既含有客观公正的因素,也有可能含有非理性和盲目的因素。因此,如果民族认同把握不当,要么唯本民族独尊,贬低、看不起其他民族;要么自怨自艾,盲目羡慕跟从其他民族〔6〕。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对其他民族的区分呈显著正相关(P<0.001),即个体对本民族(或中华民族)的认同程度越高,其对其他民族(国外民族)区分的意识和态度也越低,换句话说,个体对外群体的排他和抗拒并没有随着个体对内群体的认同而提升。可见“对外的排斥”和“对内的认同”这一民族认同的双重属性并非简单的相关关系,它们还受到个体所处的情境以及群体间竞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关于民族认同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Phinney认为,民族认同不但包括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感,而且还包括个体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评价,以及个体对群体活动的行为参予情况等〔7〕。Carla等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8〕。王希恩认为“民族认同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9〕。目前关于民族认同的定义大多关注狭义民族认同,即个体对自己所隶属少数民族的认同。但是,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还包括更广泛的含义,即个体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同,也称为广义的民族认同。因此,本文所指的民族认同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广义的民族认同,也叫高层次的认同,即个体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二是狭义的民族认同,也称为低层次的认同,即个体对自己本身民族身份的认同〔4〕。无论是广义的民族认同还是狭义的民族认同,都包含四个维度: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承诺。
虽然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01),中华民族认同对国外民族区分维度影响的加权回归值为0.25,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7(P<0.05),本民族认同对其他民族区分维度影响的加权回归值是0.85,其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43(P<0.001),但不可回避的是,民族认同对民族区分子维度的影响和预测作用是最低的,在构成民族认同的五个维度中排名最低。另外,相关分析发现,民族区分子维度与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承诺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最低,甚至相关没有统计学的意义。因此,统计结果表明,民族区分是相对独立于民族认同的“概念”,它也包含民族区分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承诺四个维度。
总之,本研究认为,民族认同的排他性(民族区分)受情境性、竞争性等因素影响;另外,个体对本民族(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往往会带来对外民族(国外民族)的低区分,至于民族区分是否和民族认同一样,包含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承诺四个维度,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1〕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3):475-480.
〔2〕李春,宫秀丽.自我分类理论概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57-160.
〔3〕赵云龙,赵建新.大学生自我认同、组织认同和自尊的关系〔J〕.大理学院学报,2012,11(11):93-96.
〔4〕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5〕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102-108.
〔6〕王沛,赵国军,喇维新.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2006,43(5):38-42.
〔7〕Phinney,J.S.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y Bulletin,1990,108(3):499-514.
〔8〕Carla J,Reginald J.Racialidentity, 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an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women〔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26(1):8-36.
〔9〕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