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家 刘洪钟
内容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美元危机以及新兴国家货币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再次激发了国内外经济学界对国际货币竞争问题的研究热情。为了将国际货币竞争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本文对国际货币竞争模型进行理论探讨,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货币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国际货币竞争 货币竞争力 媒介货币
货币竞争在货币领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竞争就已经存在,但初时其主要表现为国内市场不同币材的货币或不同私人发行者发行的各种货币之间的竞争。后来各国政府接管并垄断了本国的货币发行权,货币竞争的问题也陷入了沉寂。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浮动汇率制度的实施以及资本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日益便利,使得不同主权货币间的国际货币竞争日益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陈雨露(2003)就认为国际货币竞争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主权货币的竞争。而Hartmann(1998)则从货币替代角度,将国际货币竞争界定为决定不同国家的货币在何种程度上被非居民所使用的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美元危机以及新兴国家货币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得针对国际货币竞争问题的研究被再次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国际货币竞争模型分析
货币竞争存在境内市场货币竞争和跨境货币竞争两种形式。境内市场货币竞争遵循“格雷欣法则”,即劣币充斥市场,良币退出流通,劣币驱逐良币。但跨境货币竞争的实践却是反“格雷欣法则”的,即良币跨境流通(李义奇,2009)。货币替代的本质更为普遍地反映了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蒙代尔(2003)论述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强势货币总是在国际竞争中替代弱势货币,夺得支配地位。内在一致、高度稳定、质量优越是伟大货币的共同品质,它们将在竞争中胜出而成为国际性货币。国际货币的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一)单极货币模型
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可以被兑换,其他国家的居民对该货币就存在着需求,那么其他国家的本币与该货币之间就存在竞争关系。本币与国际货币的区别就在于本币是由货币供给支配,而国际货币则是受各国居民对该货币的需求支配的(Krugman,1984;Alogoskoufis and Portes,1992)。理论上讲,单一货币似乎很难被全球大部分国家或地区所使用,从而在货币竞争中成长为一种垄断性的国际货币。然而纵观国际货币史,由一种货币充当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的这种单一性或者纯粹性似乎是自然而然存在的(Hartmann,1998)。
回顾国际货币竞争的历史不难发现,一战前的英国先令和二战后的美元都充当过这种极端货币。图1揭示了美元在二战后被选中在世界贸易中充当媒介货币角色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若日本是进口方,而英国是出口方,那么在日、英两国间的国际贸易中,日元和英镑都必须首先与美元进行兑换才能完成交易。之所以首先需要与美元完成兑换的重要原因在于,美元的使用在当时已经具有了规模经济效益。由于美元在国际贸易与投资市场中更具活跃性,因此与美元的交易更容易,交易成本与风险也更低(Kubarych,1978)。
Krugman(1984)结合另外一个例子对于美元通过货币竞争成为媒介货币也给出了一个模型(见图2)。在荷兰与厄瓜多尔的国际贸易中存在三个国家:A(美国)、B(荷兰)和C(厄瓜多尔),以及三种货币a(美元)、β(荷兰盾)以及γ(厄瓜多尔苏克雷)。在图2a中,首先假设交易双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以下三种支付方式:PAB、PBC和PCA。这些支付方式在真实世界中是如何完成的?一种可能性是这三种货币直接进行兑换,并完成支付(见图2b)。如果是这样的话,货币兑换量与实际支付货币量是相等的。但若假设相对于B 和C 之间的贸易来说,A对于B和C都是更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事实也正是如此),那么在此次贸易中,β或γ与a首先进行间接兑换显然比β与γ之间直接进行交易的成本更低(见图2c),并且实际上也并不存在一个活跃的βγ外汇市场。此时,a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更加巩固,其竞争优势不断显现。
(二)双极货币模型
尽管存在类似先令或美元垄断媒介货币的情况,但随着日元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欧盟货币统一后欧元的日益强大,国际货币竞争中出现了两极或多极媒介货币共存的情况(Alogoskoufis and Portes,1992)。
首先,仍仔细考察Krugman(1984)的研究。他假设存在一个五国(A,B,C,D,E)、五货币(a,β,λ,δ,ε)及双极媒介货币(a,β)模型。国家间的支付和交易分别为PAB、PBC和Taβ、Tβλ,以此类推。图3显示存在两个货币区:a区域(包括A和C)以及β区域(包括B和E),其中a区域的一切支付都通过与a兑换才能完成,而在β区域则需要首先同β进行兑换。此时,若在模型中加进国家D(并不属于任何一个货币区),那么将存在aδ与βδ两个活跃的货币市场,此时双媒介货币模型构建完成。Krugman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元与先令是上述模型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Hartmann(1998)则将Krugman的模型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条件约束。他认为,如果上述两种货币的网络外部效应非常强大,则会出现图4中所示的情况。即其他任何货币都与其中一种媒介货币进行兑换,而两个货币区内国家间的货币兑换则完全通过两种媒介之间的兑换才能完成。
(三)三极以及多极货币模型
经济学家对于上述单极与双极货币模型都给出了真实世界中的实例。那么三极货币模型是否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Hartmann(1998)认为,三极货币模型的存在至少在理论上是可能的(见图5)。在这种模型中,每一种货币仍然都存在一种对应的货币区,而三个货币区与外界的唯一联系纽带即为这三种货币之间的兑换关系。有趣的是,这三种货币所支配的货币区规模的不均等性正是三极货币模型可持续存在的重要条件。因为一种规模较小的媒介货币可以通过降低其汇率波动性来弥补其规模的缺陷。
Hartmann(1998)认为,讨论四种、五种甚至更多极的货币模型在当前并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原因如下:首先,即使在全球化趋势日益蔓延的国际经济局势下,在全球外汇市场中也只能存在几种少数的货币能够具备充当媒介货币的能力或者潜力。其次,经济学理论已经证实限制媒介货币数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第一,将货币的价值标准功能与交易媒介功能区分开来会产生一定的成本。换句话说,若只使用单一货币作为衡量其他货币价值的标准,将减少套利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套利成本(Suvanto,1993)。第二,规模经济效益和使用的惯性也将阻碍其他货币成为媒介货币。最后,多种媒介货币并存是否有利于经济运行的稳定仍然值得商榷。多种媒介货币共存,在过去常常被看作是扰乱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一个可能性因素(Eichengreen,1987)。上述所提及的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先令与美元同时作为媒介货币共存的时期,也经常被认为是国际货币体系失序和不稳定的一段时期(Kindleberger,1973)。但Hartmann(1998)始终认为,多种媒介货币共存与国际货币体系失序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联系仍然值得进一步分析。
货币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从上述单极到多极货币模型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只有当某种货币具备足够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促使其在国际货币竞争中胜出,并最终成长为国际媒介货币。影响货币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与政府的国际政治影响力以及货币本身的特性和货币交易成本与收益的权衡等。
(一)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与政府的国际政治影响力
刘锡良和王丽娅(2008)以及严佳佳和梁俊(2012)用国际货币度来刻画货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公式为:I=λ1I1+λ2I2+λ3I3。其中I表示货币国际度;λ1、λ2、λ3分别为各指数权重;l1、l2、l3分别为本币境外流通范围指数、本币境外流量指数和本币储备占比指数。其中范围指数等于使用该货币的国数除以与该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数的比值,表示该国货币被接受的范围。流通指数等于该国货币的境外流通量与该国货币发行量的比值,表示该国货币被接受的程度。储备指数等于该国货币被作为官方储备的量与该国货币发行量的比值,表示该国货币被接受的程度。上述各个变量的最终决定因素无疑是国家的经济实力。
可见,一国货币能否在国际货币竞争中胜出并最终替代他国货币而成长为国际货币,首先取决于该国经济与金融的综合实力。例如,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确立,主要是归因于美国强大的经济规模与实力以及发达的金融市场。正是因为美元所具备的自然吸引力,众多国家在过去相当长甚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才自主选择了本国货币汇率与美元挂钩并自愿地选择了美元资产作为其最重要的官方外汇储备。
此外,虽然货币竞争的胜负并不能完全由货币发行国政府的主权意志所任意决定,但政府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却不能被忽视。因为,每一个参与竞争的经济体同样都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所以无论是主权国家还是超国家行为体,其国际政治影响力都至关重要。发行国的政治稳定至少在货币跨境使用的起始阶段支撑了对该货币未来价值的信心。2007年3月,美国克利夫兰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桑德拉·皮亚那托(Sandra Pianalto)在题为“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National Currencies”的讲话中对货币竞争进行了精辟分析,认为国际货币竞争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就是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以及政府间的实力竞争。
(二)货币特性
从货币特性角度分析,货币的标价与结算、货币交易便利性、货币价值稳定性均会对货币的竞争力产生实质影响。
1.货币的标价与结算。长期以来,针对国际贸易中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学者们展开了丰富的研究。西方经济学家Grassman(1973)通过长期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中,一般采用前者的货币计价结算;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中,贸易品种决定着标价货币的选择。一般来说,石油和农产品等同质性强的产品往往选择以美元结算;而制造业等差异性强的产品则以出口商所在国的货币结算(刘锡良、王丽娅,2008)。Baeehett和Wincoop(2002)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当出口国出口的产品差异度大并且占该国总出口产品的份额较高时,出口商更倾向于用本国货币定价;反之,出口商会以竞争者所在国的货币定价。Friberg(1998)则考虑了选择贸易第三方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能性。他证明了当利润函数是汇率的凹函数时,如果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大于第三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汇率波动时,第三国货币将被选择为计价货币(姜波克、张青龙,2008)。
2.货币交易的便利性。交易的便利性首先体现为一国货币交易规模形成的网络外部性。克鲁格曼(1980)指出一种货币交易网络的建立存在着固定成本,交易规模越大,该货币的单位交易成本就越低。另一方面,交易的便利性也体现在一国在对本国资本管制放松的前提下所产生的资金流动的便利性。只有在充分开放的金融市场下,流动性强的货币才能成为对非居民颇具吸引力的储备资产以及便利的价值储藏工具。
3.货币币值稳定性。与其他计量尺度不同,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本身的价值是变动的。具体表现为货币的购买力是经常波动的,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货币的购买力上升。但在货币的购买力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合理假定所采用的记账本位币是一种稳定的计量单位,而不致对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造成大的影响。货币币值的稳定包括国内市场价值的稳定,即较低的国内通胀率和国际市场价值的稳定,即货币汇率的稳定。在信用本位制下,由于纸币自身缺乏价值,因此货币的竞争不在于其自身价值的竞争,而在于其币值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只有币值稳定的货币才可能成为强势货币,才更具有竞争力,并据此在货币竞争中占据支配地位。
(三)货币交易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上述对货币竞争模型的分析已经表明,选择媒介货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于交易双方对交易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在双边贸易协议中,媒介货币的选择必须要能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结算风险,并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开展。人们使用国际货币和使用语言类似,存在相互模仿行为(Dowd 和Greenaway,1993)。货币现行使用范围越广、越频繁、交易成本越低,就越具有竞争力。如果贸易双方认为将本国货币与第三方货币(媒介货币)首先进行兑换,然后再进行支付,比直接在双方货币之间进行交易更能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那么,相对于两国货币来讲,这种媒介货币就更具有竞争优势。
结论
在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主权货币若要成长为国际货币并在国际范围内充当计价货币、媒介货币甚至是储藏货币,都不可避免地会与他国货币产生竞争。可以说,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国际货币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会长期存在。
货币竞争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词汇,更不是一个前人未能触及的研究。但真正探讨货币竞争如何展开的经典文献却并不太多。这其中以Hartmann以及Krugman二人的研究成果最为著名。
对国际货币竞争理论进行研究的任何模型与检验都可能变成一场“赛马”,在其中也许会看到哪个学者的哪个理论是最好的。但是,我们所强调是当面对现实问题时该如何选择能够完成眼前任务的最合适的模型工具,而并非是对所有相关理论进行简单堆积。此外,主权货币若想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取胜,必须提高本国经济实力与政府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同时当主权货币已经满足国际货币的诸多特性时,必须辅之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收益的政策,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必须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可信度,如此才能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Hartmann P. Currency Competition and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The Dollar,the Yen and the Eur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陈雨露.东亚货币合作中的货币竞争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3(11)
3.Krugman,P. Vehiele Currenc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12,No.3,1980
4.Krugman,P. The international role of the dollar:theory and prospect,in Bilson,J.and Marston,R.(eds),Exchange Rate Theory and Practic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5.Akigisjiyfusm G,and Oirtesm R.European monetary union and international currencies in a tripolar world.in Canzoneri,M.,Grilli,V. and Masson,P.(eds.),Establishing a central Bank-Issues in Europe and Lessons from the U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6.Kubarych,R.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in the United States.NewYork:Federal Reserve Bank,1978
7.Suvanto,A. Foreign Exchange dealing-essays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The Reaserch Institue of the Finnish Economy(ETLA),Helsinki,1993
8.Eichengreen,B.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Brookings Discussion Paper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4,Washington,DC,1987
9.Kindleberger,C. 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M].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10.Grassman,S. A Fundamental Symmetry in International Payment Patter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3
11.Baeehett P,Wincoop E.V. A theory of the currency denomination of intemational trade,Working PaperSeries177,European Central Bank,2002
12.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8)
13.Dowd,K,Greenaway,D.Currency competition,network externalities and switching costs:towards an alternative view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3,10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