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宁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路径探析
杨晓宁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十八大报告”第一次用24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责无旁贷。但要切实推进核心价值观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二是在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内涵的基础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基础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是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鲜明地展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全面把握,是对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的全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宣传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途径,因而切实推动十八大精神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是当前高校思政教师的主要任务。如何做到“备透内容、备懂学生、备活方法”,推十八大精神进课堂,就成了思政课教师不能回避的课题。在此仅就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谈谈自己的浅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包括3大方面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3大方面的内容虽然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同时又是相互区别各有侧重的。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世界是什么?世界怎样存在?人们对世界及其存在的认识怎么形成的?人有能力认识这个世界吗?人们已经取得的认识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吗?人是单个的存在物吗?人类社会怎么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它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吗?是什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是什么?等问题,并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唯物史观3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主要解决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从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在其生产发展过程中有哪些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这个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问题,并由此产生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在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践行社会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3个组成部分所侧重解决问题之不同,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本质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社会理想问题。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作用更为根本。因为,它从认识世界的本质到认识世界的方法、从认识活动的本质到认识活动的方法、从认识社会的本质到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认识人的本质到人生的价值,为学生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因此,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凸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直接关系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中,主要有两个部分侧重价值观的论述,一是在认识论部分的真理与价值;二是在唯物史观部分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因此,为了凸显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这两个部分整合成一个专题,放在真理与价值部分重点讲解。具体从6个方面对价值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①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真理与价值。主要从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关系,讲清价值尺度在实践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②价值的涵义与特点。主要是挖掘价值的内涵,讲明价值的特性,让学生切实地从理论层面对价值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③价值评价的特性与功能。主要是从实践层面阐明价值评价的内涵、特性和功能,使学生摆脱价值评价的本能性和单纯的心理性,进而上升到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升到更为全面的理性层面,实现价值评价水平的提高。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主要是向学生阐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正向意义。爱因斯坦曾经强调:“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2]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功能。主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各层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领会和把握。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的价值观,是深刻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汇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观,是积极地倡导社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⑥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3]个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离不开社会,所以他的个人价值就是“自我”与社会统一的价值。“自我”与社会统一的程度越高,其个人价值也就越大。
通过上述专题式讲解,可使学生对价值问题有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把握,这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正确地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以及客观地评价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或实践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即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
灌输性教育主要是指运用课堂教学的形式,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宣讲一定社会所倡导价值体系的教育方法。灌输性教育是价值观的正面宣传,其特征是比较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认知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采取灌输方法的是必要的。因为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自发地养成,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学习才能正确把握。为此,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4]。然而,灌输绝不意味着简单的说教,它要求教师必须备课备人,既要有对教材的深刻把握,又要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又要有开放的眼界和视野;既要有科学的理性思考,又要有生动的艺术感染力。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必须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有更深刻的领悟,才能在讲台上展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3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应该深化教材内容,而且应该深刻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内涵。
首先从内涵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层面分别指明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宿求。从国家层面看,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旗帜鲜明地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就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从社会层面看,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旗帜鲜明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从对这些社会公共美德的倡导中,展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以及党对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决心。从公民层面看,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简洁明了地对全体公民的行为规范提出了基本要求。它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良好社会风尚。然而必须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尽管包含了普遍的社会公共美德,但它所阐释的公共美德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大前提下的公共美德,这种价值观与西方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是有严格区别的。西方也讲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但其理论基础是以个人为本位、以个人自由为出发点的。而我们所讲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则是以社会为本位,以集体利益、大众利益为先的。以“和谐”为例,西方讲的和谐是无差别的爱,强调人与人之间不要对抗与斗争;而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是和而不同,包括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解决,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其次从关系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具体注释,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其它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民康民富民乐。在这个意义上讲,个人的价值践行是基础。只要全体社会成员要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个人的价值践行又需要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以及社会层面的风尚制约。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是要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精神,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与国人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处事态度融为一体,正确引导国人认识和评价所生存的社会。而在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可以促进全民族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形成主流价值体系,改变人们观察世界的观念、思路、方法和视角,改变人们评价事物的基本标准,这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制和法律体系,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从作用上看,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是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行动遵循的准则。其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让社会公众找到了核心价值观里的主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其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其三,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加强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有利于营造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而且,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个字,为我们确定了社会生活中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的基本准则。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认为,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义以及3个层面的辩证关系理解透彻,才能更好地把它的精神实质有机地融汇到教材中,也才能将相关专题的教学讲的精彩、透彻,让学生感觉入情入理,以达到真正入脑、入心。
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社会成员所接受,是受内外两方面因素影响的。一是理论传播程度或曰“灌输”程度,一是社会成员对这种教育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灌输”的课堂教学外,还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弥补灌输式教育的不足,曾强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同度。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借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座谈会——利于课余时间组织“师生座谈会”,探讨人生价值、社会理想、青春的责任等问题;纪念活动——利用“国庆”、“改革开放”纪念日,举办全校性的演讲比赛、红歌演唱会等,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营造一种良好的价值观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产生综合影响;主题班会——利用学生的班会的活动,组织学生针对“世界是我们的”、“我的理想社会”、“国家兴亡我的责任”等价值观方面问题的主题班会;经典导读——结合省高校工委组织的经典文章推荐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然后由教师进行导读。通过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对经典作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进而感受伟人们高尚的价值追求、崇高的社会理想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等等,引发他们的心灵触动,引导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
其次,开展多样化的价值体验教育。即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从亲身体验中明晰价值取向。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当成被动的接受者,教育过程成了“聆听说教”的过程,所以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其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技术、知识层面的教育和学习,它在转化为个人行为和修养时必须有情感的参与、认同和接纳,正所谓行道而得之于心。从本质上说,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具体生活取向,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只有当一个人参加到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才能对价值观所包含的源于生活的意蕴有更切身的体验,并进一步加深社会主义核心及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形成自己的正确价值取向。正像马克思所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产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5]。”为此,我们确定了三条体验途径:一是到工厂、农村参观体验,感受劳动与奉献的关系;二是结合参观活动,聘请成功人士讲述创业经历,感受自主创业与贡献社会的关系;三是开展“今天我奉献”的活动,亲身感受为别人做点奉献后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说学生们受到了震撼和教育,更深地感受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更坚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再次,营造良好的价值观教育环境系统,强化渗透性教育。渗透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潜在的实践性教育方法,其特征是比较强调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育方式的体验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有意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容,渗透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活动当中。我们与学生部门联合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引导活动,如结合升国旗活动,组织全校性的国旗知识竞赛活动;我看入党誓词谈心会;教师节的感恩活动;社区义诊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活动;社区义务补课活动;等等。此外,还组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会,开展多形式的价值观研究和实践活动,如针对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恋爱观、学习观的状况开展的“学术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认同感。
青年学生是中国的未来,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因此,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十分重要,来不得半点儿的敷衍。作为高校思政课老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一句话:任重道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爱因斯坦谈人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6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秦红岭.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北京教育,2010(1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Research on Methods of Integr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YANG Xiao-n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The Report of Hu Jintao to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for the frst time,uses only 24 words to highly generalize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e Progr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t universities,a main channel and a main posi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must shoulder chief responsibility in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Three aspects have to be highlighted in integrating core values into classes vividly and pragmatically:Firstly,highlight the education of values on the basis of making clear teaching objectives;Secondly,highlight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Thirdly,highlight the education of identity to socialist core values on the basis of conducting diverse teaching practices.
Socialist core values;University students;Education of values
G412
:A
:1008-2395(2013)04-0093-04
2013-02-22
杨晓宁(1963-),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