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昕炜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解析常建《送楚十少府》
陈昕炜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常建《送楚十少府》中“赠之双鲤鱼”、“鲤鱼在金盘”二句众家解读不一。结合古代考据学和现代语言学考察,二句的“鲤鱼”并非同样的意义所指。前者“双鲤鱼”指的是鲤鱼造型的信封,代指书信。后者“鲤鱼”指的是可食用的鲤鱼,借菜肴之贵重代指宴席之郑重。“鲤鱼在金盘”不是实景描绘,而是离别意象的塑造。
双鲤鱼;鲤鱼;书信;衔接
一
唐代诗人常建的五言诗《送楚十少府》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是其中的某些诗句因众家解读不一而造成其意义大相径庭。在解析此诗前,先将此诗原文摘录如下:
微风吹霜气,寒影流前除。
落日未能别,萧萧林木虚。
愁烟闭千里,仙尉其何如?
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
鲤鱼在金盘,别鹤哀有余。
心事则如此,请君开素书。
这首诗争议较大的诗句是“因送别鹤操”至“请君开素书”一段,而争议的关键点就在于对“双鲤鱼”及“鲤鱼”的解读。萧枫在《唐诗宋词全卷(第四卷)》中认为“双鲤鱼”指的是“乐府曲调名”[1];钱文辉在《中国历代名家流传诗派·唐代山水田园诗传》中认为“双鲤鱼”是朋友临行赠送之礼品,祝贺高升之意[2];王赛时在《唐代饮食》中将此首诗作为“唐人访客送行赠送鲜鱼”的佐证[3];张明非在《唐贤三昧集译注》中认为“双鲤鱼”代指“书信”[4]。
在同一首诗文中,“鲤鱼”及“双鲤鱼”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几种解读意义呢?
一、萧枫认为“双鲤鱼”是乐府曲调名,也许是受诗句中“别鹤操”意义的影响。《别鹤操》是乐府曲调名,这点早有定论。崔豹在《古今注》中曾对《别鹤操》的来源有详细说明:“《别鹤操》,商陵牧子所作也。娶妻五年而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牧子闻之,怆然而悲,乃援琴而歌:‘将乖比翼兮隔天端,山川悠远兮路漫漫,揽衣不寐兮食忘餐。'”后人为之谱曲,名曰《别鹤操》,比喻夫妻别离,后常用来指朋友离别。萧枫或是根据《别鹤操》的意象来类推双鲤鱼,认为双鲤鱼和《别鹤操》同属于乐府曲调名,为朋友离别吟唱之曲调。但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尚未能证实双鲤鱼为乐府曲调名。
二、钱文辉认为“双鲤鱼”是朋友临行赠送之礼品,为祝贺朋友高升之意。这种解释是根据中国自古已有的“鲤鱼跳龙门”之说。《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代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南京歌谣·姐可愿做织女仙》:“三绣麒麟来送子,四绣鲤鱼跳龙门。”传说黄河的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本诗中出现的楚十根据“少府”、“仙尉”①《汉书·梅福传》:“为郡文学,补南昌尉。……至元始中,王莽专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后因以“仙尉”为县尉之美称(《诗词典故词典》彭庆生、曲令启编894页)。等称呼可以判定其官职是县尉,但是其具体生平不明。就诗中的意境而言,基调浸染着哀伤,未有欣喜之意。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楚十的离别是源于官职的升迁,因此双鲤鱼被认为是庆贺之礼的说法值得商榷。
三、王赛时认为诗文中的“双鲤鱼”指的是新鲜的活鱼,为唐人访客送行之必备。刘照渊在《河南水利大事记(公元前21世纪至1949年)》中也引用此诗,认为唐代士大夫之间别离时,常有烹鲤饯行的习惯,迎送客人必是“鲤鱼在金盘”[5]。但是唐朝并不提倡捕食鲤鱼,相反朝廷还三令五申禁止这种捕食行为。《酉阳杂俎》卷一七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且放,仍不得吃,号赤餫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记载开元三年“禁断天下采捕鲤鱼”。开元十九年,又“禁采捕鲤鱼”。因此这种饯行必烹鲤的说法也似乎不太合理。
四、张明非认为“双鲤鱼”代指书信。本文较为赞同此种说法,但是认为释义还不够精确。诗中的“双鲤鱼”与“鲤鱼”如果简单地等同释义为书信,那么“鲤鱼在金盘”一句就难以理解,上下文的衔接就会显得突兀。因此这首诗中“双鲤鱼”和“鲤鱼”的意义既要考虑其中的关联,也要细分其中的区别。
二
“鲤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常以“书信”的释义出现,那么为何“鲤鱼”可以指代书信呢?这应该溯源最早使用“鲤鱼”作为“书信”意象的文学作品。
根据《全唐诗典故辞典》[6],“双鲤”最早的出典是《文选》卷二十七《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关于这首古乐府中的“鲤鱼”一词,也是意见纷纭。既有学者赞同“藏书之函”代指“书信”的释义,也有学者②杨皑《〈饮马长城窟行〉中“双鲤鱼”与“烹鲤鱼”的指意管见》,《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认为此处就是指能食用的鱼。
闻一多先生曾对这段乐府词有很精辟的见解,他在《乐府诗笺》中分析道:“双鲤鱼,藏书之函也。其物以两木板为之,一底一盖,刻线三道,凿方孔一,线所以通绳,孔所以受封泥……或刻为鱼形,一孔以当鱼目,一底一盖,分之则为二鱼,故曰双鲤鱼也。”而闻一多先生的说法,是以近人傅振伦的《简策说》(载《考古》杂志第六期)为理据。傅振伦在《简策说》中说:“函者,咸也。咸者,缄也。凡封缄者,始谓之函。盖凡封藏物者曰椷、曰椟、曰函。其物为木板,上刻线三道,凿方孔一,线所以通绳,孔所以封泥。《新唐序·礼乐志》所云:‘印齿',即此物也。就实物考之,函有书牍之函,物品之函两类。”[7]从这些考证可以知道,在这里,“双鲤鱼”是古代的一种信封,用两块木板制成,一块为底,一块为盖,底盖分别雕刻有鲤鱼形状图案,取出书信分开排列,就像两条鲤鱼。这种木函便于长途传递,内装尺牍不容易受损。鲤鱼函出现于秦汉,应该是我国最早的木质信封。乐府曲中“呼儿烹鲤鱼”,即解绳开函,“中有尺素书”,即开函看到用素帛写的书信。
杨皑则认为应该理解为可食用的鱼[8],因为如果理解为是藏书之函,轻细可折叠的丝布质信函,外添生硬大笨的鱼型木匣,则会增加行旅者的麻烦,不符合携物远行的情况。本文不太认同此观点,一是找人长途捎信,为保私密性和完整性,信件外必有封套;二是即使是封套,也未必就是粗笨的鱼型木匣,也可能是其他材质制成的鲤鱼式样的封套。
根据《华夏风物探源》的记载[9],鲤鱼形的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唐代自贞观年间开始,就用厚茧纸制信函,形若鲤鱼,两面俱画鳞甲,腹中可以藏书,名曰“鲤鱼函”。《琅嬛记》也有记载:贞观年间有人“以朝鲜厚茧纸作鲤鱼函,两面俱画鳞甲,腹下令可藏书”。而且有诗云:“花笺制叶寄郎边,江上寻鱼为妾传。郎处斜阳三五树,路中莫近钓翁船。”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用绢帛制成双鲤鱼式的信函封套,称为双鲤结,以示吉祥,在纸张出现后又为纸制封套所替代。根据《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记述,明人杨慎认为“‘双鲤鱼'为尺素结为鲤鱼形”。[10]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做了如下考证:“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唐李季兰《结素鱼贻人》)据此诗,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即缄也,非如今人用蜡。下云烹鱼得书,亦譬况之言耳,非真烹也。”清人吴景旭《历代诗话》亦载:“《夷白斋诗话》解道‘鱼腹中安得有书?古人以喻隐密也。鱼,沉潜之物,故云。'”[10]60可见,因书信的封套形似鲤鱼,鲤鱼一词就代指书信。虽然后来信封的形式变化丰富,但是最初木函的底盖两板形似两条鲤鱼的意象被保留了下来,“双鲤鱼”也就代指书信。[11]当然,书信的封套形似鲤鱼,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或许与当时书信传递不便,人们寄情于能远距离自由活动的鱼的联想心理有关。
这也是为何唐代诗文中能常见以鱼代书信的用例。如卢象《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咫尺传双鲤,吹嘘借一毛”,指就近致书;如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家怜双鲤断,才愧小鳞烹”,这里指与家中书信未通;如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这里指自述致书信给友人;如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水底鲤鱼幸无数,愿君别后垂尺素”,指诗人盼望窦渐来信;如张九龄《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赠鲤情无间,求莺思有余”,这里以“赠鲤”比喻武司功以诗文相赠;如岑参《送王录事却归华阴》“双鱼莫不寄,县外是黄河”,这里表示希望王录事来信;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这里指诗人自己接到了令狐绹的远方来信;如白居易《岁暮枉衢州张使君书并以长句报之》“浮石潭边停五马,望涛楼上得双鱼”,这里用双鱼代指张使君的来信;如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其二)“曾城自有三青鸟,不要莲东双鲤鱼”,这里用“双鲤鱼”代指朋友的书信;如方干《寄江陵王少府》“波涛一阻两乡梦,岁月无过双鲤鱼”,这里指朋友别后没有书信往来;如罗隐《秋日有寄姑苏曹使君》“水寒不见双鱼信,风便唯闻五袴讴”,这里指没有接到曹使君的书信;如罗隐《寄杨秘书》“湖水平来见鲤鱼,偶因烹处得琼琚”,这里借以表示收到杨秘书的书信;如唐彦谦《寄台省知己》“久怀声籍甚,千里致双鱼”,这里用“双鱼”代指信函。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唐人诗作,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诗作的主题都是朋友临别或寄书友人,里面的“双鲤”、“鲤鱼”或“双鱼”等都是代指来往的书信。
正是“鱼”常与“书信”义相联系,因此在成语或词语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意象用法。成语如“鱼沉雁杳”,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唐代诗人戴叔伦在《相思曲》中写道“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宋代诗人朱淑真的《寄情》中“欲寄相思满纸愁,鱼沉雁杳又还休”。成语如“鱼封雁帖”,也是指书信。《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燕山截,断鱼封雁帖。”《南宫词纪·绛都春·四时怨别》:“伤秋宋玉悲何切,盼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封雁帖。”《雍熙乐府·斗鹌鹑·离恨》:“难凭信鹊验龟灵,无定准鱼封鴈帖。”词语有如“鱼函”、“鱼信”、“鱼书”和“鱼雁”等。“鱼函”一是指古时所用的鱼形信函、信封。《新唐书·车服志》:“有传符、铜鱼符者,给封符印,发驿、封符及封鱼函用之。”;一是代称书信。“鱼信”是指书信。唐代胡曾《车遥遥》诗:“玉枕夜残鱼信絶,金钿秋尽雁书遥。”“鱼书”也是书信的别称,唐代韦皋《忆玉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明代无名氏《鸣凤记·秋夜女工》:“心似剖,为陇外鱼书无有。”“鱼雁”一是代称书信,一是代称传递书信的人。清代孙枝蔚《怀杨吉公司理》诗:“频年鱼雁絶,使我泪长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几曾见寄书的颠倒瞒着鱼雁,小则小心肠儿转关。”
上文从“鲤鱼”一词用作书信义的溯源、信函的演变、诗文成语的用例等角度考察得出,“双鲤鱼”本指鲤鱼样式的信封,后代指书信。
三
这种释义可以使“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心事则如此,请君开素书”两句顺利连接,但是又该如何理解“鲤鱼在金盘”这句诗呢?查看历代古诗文,“鲤鱼”一词与“金盘”或“盘”搭配使用的语例如下:东汉辛延年《羽林郎》是描绘西汉大将军霍光的家奴调戏在酒店里干活的胡女,而受到胡女拒绝的故事。其中胡女有段说词是“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鲙鲤鱼。”此处“鲙鱼”指把鱼肉切成细丝薄片。古人食鲙讲究刀工,以精细为尚。孔子云“食不厌精,鲙不厌细”,杜甫的《观打渔歌》就有描绘鲙鱼的精细“饔子左右挥霜刀,鲙飞金盘白雪高”。鲙鱼从西周历春秋、战国,以及秦汉的上千年,都是以鲤鱼为时尚的,汉魏间以鲻鱼、刀鱼为鲙,西晋则以鲈鲙为所重,唐人著《膳夫经》“鲙莫先于鲫,鳊、鲂、鲷、鲈次之”。唐代鲙鱼以鲫鱼为尚。其实黄河金鲤乃鱼中之冠,唐人之所以鲙鱼重鲫而非鲤是由于“鲤”与王朝姓氏“李”谐音,唐朝曾有法律条文严禁捕捞鲤鱼。白居易《松江亭挟乐观渔宴宿》“朝盘鲙红鲤,夜烛舞青娥”,贺朝《赠酒店胡姬》“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聪马,侍女金盘鲙鲤鱼,”唐诗中出现的这些用例,都是用来描绘盛宴或者场合的隆重。杨皑曾提出“食鱼为贵”的观点,本文赞同此观点,但是认为描绘鲙鱼并非实景叙述,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形容盛宴的象征手法,以菜肴的等级来映衬象征宴会的档次。
同理,《送楚十少府》这首五言诗中,“鲤鱼在金盘”也不应该看作盛宴实景的描绘,而是应该理解为友人离别意象的传递,表达诗人对朋友之情的珍重。自古离别,多设宴相送,以表郑重。而此处明显不是离别宴会实景的实时描绘,因为前六句的意境已暗指诗人与友人身处户外,正处于别离之际。因此,“鲤鱼在金盘”应该与“别鹤哀有余”合句释义,无论是别离宴会的置办,还是离别曲调的弹奏,共同传递了诗人为友人送别的珍重情愫。
因此,“鲤鱼在金盘”与“赠之双鲤鱼”中的“鲤鱼”并非同样的所指。前者“鲤鱼”指的是可食用的鲤鱼,虽然字面义描绘的是一种菜肴,但传递的是盛宴的离别意象;后者“双鲤鱼”指的是鲤鱼造型的书函,代指书信。
虽然二者音形相同,共用“鲤鱼”一词,但是所指不一致。为了使上下句的意境融洽和谐,诗人常建调整了诗句描写的先后顺序,正好借“鲤鱼”音形相同这一特点顺利实现了上下文的衔接。钱钟书先生也发现了此诗篇章布置的特殊性[12],称之为“丫叉”③钱钟书《管锥篇》114至115页,1382至1385页都有涉及丫叉法,指的是先呼后应、有起必承,而应承之次序与起呼之次序相反,错综以成对照,有意矫避平板。法。“因送别鹤操,赠之双鲤鱼”一句,先言《别鹤操》,后言双鲤鱼,而接下来的诗句本该对应,但是下句“鲤鱼在金盘,别鹤哀有余”则调整了顺序,先言鲤鱼,后言《别鹤操》。以符号表示,即由ABAB式调整为ABBA式。
诗中最后一句“心事则如此,请君开素书”,“如此”指称的是上句传递的情感,既指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重,也包含诗人对友人离别的哀伤。“请君开素书”中的“素书”回指“双鲤鱼”,二者互为映照。唐代李季兰《结素鱼贻人》中的诗句“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与《送楚十少府》中的“心事则如此,请君开素书”颇为相似,也可以作为“鲤鱼”是代指书信的一个佐证。
四
此前,众学者在理解此诗中的“鲤鱼”一词时,大多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双鲤鱼”与“鲤鱼”的意义指向相同。正是基于这点,学者总是在寻找一个能够保持上通下顺的平衡释义,这也就造成了诗文解读的困难。
事实上,中国诗歌向来讲究的是整体的意境,很多时候句义拆开解读并不能落在实处,只有配合上下文的语境去理解篇章的结构设置,才容易把握意象的实质。
若从现代的篇章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诗中的“双鲤鱼”——“鲤鱼”属于因形同重复而结合的词汇衔接手段,“素书”——“双鲤鱼”属于暗含搭配关系的词汇衔接手段,而“如此”与上句“鲤鱼在金盘,别鹤哀有余”属于照应关系的语法衔接手段。衔接是构建和解读语篇的重要手段,运用现代语言学手段来分析古代诗文,可以为难以释义的诗文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当然,在研究中国古代诗文的过程中,现代语言学方法的引入只有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框架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切合实际、发挥功效。
综合以上分析,常建《送楚十少府》的译文如下:微风轻轻吹来秋霜的寒气,寒冷的光影在台阶上流动。日落时分我们仍未忍分别,林木萧萧,一片空旷。浓密愁惨的烟云弥漫千里,不知您此时的心情如何?为您送上一曲《别鹤操》,再赠与您一封书信。离别在即,盛宴也难以表达我对彼此友谊的珍重;古曲也都难以传递这别离时分深深的哀愁。我的心情正如这般,您只要打开我的书信阅读,就能明白这份情愫的端详。
[1]萧枫.唐诗宋词全集(第四卷)[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417.
[2]钱文辉.中国历代名家流传诗派·唐代山水田园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43.
[3]王赛时.唐代饮食[M].济南:齐鲁书社,2003:80.
[4]张明非.唐贤三昧集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87.
[5]刘照渊.河南水利大事记(公元前21世纪至1949年)[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44.
[6]范之麟,吴庚舜.全唐诗典故辞典(上)[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443.
[7]文史知识编辑部.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二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288.
[8]杨皑.《饮马长城窟行》中“双鲤鱼”与“烹鲤鱼”的指意管见[J].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学报,2001(6).
[9]郭伯南.华夏风物探源[M].上海:三联书店,1991:51.
[10]张葆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Z].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1]郭以格,刘先华,卢运逸.古典诗辞中的特殊的形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46.
[12]钱钟书.钱钟书集·管锥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7:1385.
[][]
A Study of Chang Jian's Poem A Farewell to Shao-fu Chu Shi
CHEN Xin-we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There is a controversy in interpreting two verses:Send Them Double-carps and Carp in Gold Plate, which are from Chang Jian's poem A Farewell to Shao-fu Chu Sh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cient textology and modern linguistics,the word Carp in two verses doesn't have the same signifed meaning.The former refers to a carp-shape envelope,referring to the letter,and,the latter refers to the edible fsh,expressing a feeling of putting a high value on friendship with the precious dish.The verse of Carps in Gold Plate isn't a realistic description,but a shape of a farewell image.
Double-carps;Carp;Letter;Cohesion
I206.2
:A
:1008-2395(2013)04-0029-04
2013-04-09
陈昕炜(1988-),女,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汉语修辞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