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鹏,董 青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道鹏,董 青
2013年6月22日—26日,“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本次会议由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2篇。
会议的主要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生活及其他等3个方面。会议共分4场,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现将会议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相关问题”。肖建新分析阐述包拯的民族观,指出:“他的民族观实质上是一种传统的民主观,既有夏夷之辨的色彩,又有夏尊夷卑、尊夏攘夷的内涵,还是具有一定的体系和特点的。其体系是指包拯民族观的内容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从某种角度看,包拯初步建构了一个‘夷性—相处—防备—和好’的民族观体系。包拯民族观的特点和特性,主要包括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虞云国探讨了古代中国人的周边国族观,他指出:“所谓‘华夷之别’、‘夷夏大防’,主要不是族群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差异。中国中心论主要通过朝贡册封等政治形式加以体现,而秦汉以后逐渐自觉的华夏文化优越感则是其核心意识。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以周边国族乃至整个世界为外围的同心圆式的世界观,又进一步为这种自大心理圈定了闭关锁国的路向。”都兴智结合史料和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细致地梳理了关于辽代定安国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定安国王及国民的族属,定安国建立的时间问题,关于定安国的国王,定安国的地望问题等。李扬以《成府村志》作核心史料,并以社会生活为视角来探讨清代的北京旗人。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李华瑞在报告中着重以北宋的角度来探讨龟兹以及北宋与龟兹之间的互动关系。他提出:“龟兹与宋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使臣、僧人传递政治信息,交换经贸利益、交流文化,增进友好关系。北宋与龟兹的关系还表现在北宋继承隋唐以来的音乐舞蹈文化上。”王善军以日常生活方式的共同性为切入点来揭示辽代民族的高层次认同问题,指出:“辽代族际日常生活的广泛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了各民族成员间的相互联系,产生了‘华夷同风’、‘契、汉一家’等认同意识。这对该时期中华一体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李玉君在报告中提出了“文化的影响才是长远的和深层的,决定着民族融合的趋势和走向”这一重要观点。符海朝分析了五代宋辽时期异质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误解,提出:“误解逐渐减少乃至消融的过程,也就是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误解所产生的影响,从宏观上而言,主要是延缓民族融合的过程。从微观上而言直接导致一些重要政治人物命运的改观。”王慧杰、田欣以宋朝遣使臣出使辽朝这一特殊视角来分析宋辽关系。从出使的时间分布分析,探析其原因为:“五代时期契丹与中原交往外交经验;后周世宗的统一战略影响;宋朝君臣对辽态度。这都影响了宋辽关系的发展。”王善军、王道鹏分类系统地梳理了20世纪以来关于宋代民族融合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生活及其他方面”。人物方面,何忠礼揭示了宋朝种放作为假隐士的真面目。王茂华考察了在蒙元战争特殊背景下的吕文德及吕家军与当时社会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揭露出“吕家军凭借宋蒙战乱,形成庞大的利益集团,影响着整个晚宋政治格局,也影响着宋蒙(元)战争的进程与南宋灭亡的形势。”社会政治方面,陈锋着重探讨其长期关注的宋朝军政与国家问题,详尽地分析了宋朝的“崇文抑武”治国观念,提出:“单纯就宋朝而言,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以及重内轻外的发展路线,保障了内部长期的稳定发展,却牺牲了外部环境,并最终因此亡国,无疑是惨痛的教训。”王军营具体深入探讨了北宋中期文人谈兵这一社会风尚,指出:“这种风尚一定程度上对北宋中期文臣统军政治起到了推动作用,文人谈兵的风尚也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军事学术领域,促进了北宋中后期军事学术的兴盛繁荣。”魏刚、于春燕论述了乾隆年间奉天地区的救灾与备灾措施。社会生活方面,杜建录、邓文韬对黑水城出土的合同婚书进行了整理与研究。邹重华探讨了宋代四川士人的婚姻与学术之间的隐微关系,显示出:“士族间的联姻,促进了家族间的学术交流及学术发展。”丁建军、贾亚方考察了宋代丁忧制度对官员仕途的影响,提出:“丁忧制度对宋朝官员仕途的影响之巨。官员因‘匿丧’等不孝行为败露而受到处罚,另外因‘孝感于天’的行为受到褒奖。”吴留戈、赵杨关注到了与中国古代的家族血统一脉相承的韩国吴氏家族,并对族谱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段文艳论述了民国时期知识女性群体的特殊社会性别与民族身份,指出:“在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下,女性社团具有独特的群体性别意识,但始终是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群体。”宗教方面,范立舟通过宗教文化的融汇揭示了白莲教在元代的变异,“原本是一种平和的世俗化佛教,但在元代却演变为仇视现实,盲目膜拜教主,通过各种强制性的精神手段和暴力行为来控制教徒,制造政治与法律事件的异端宗教实体。”王小健系统地考述了周代的种种巫术现象。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众多,社会复杂,民族与社会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同时,两者也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对现实的民族与社会有着反思和借鉴的价值。本次研讨会使与会的各位专家和学者聚集在一起,就此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求同存异,促进民族与社会问题的研究,推动了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
作者系: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