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配置与文化传承创新

2013-03-22 06:37
东岳论丛 2013年12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人文资源

蔡 瑛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山东济南250002)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凸显,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整合和开发利用,并且同国家文化创新和软实力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当代中国也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开发利用已进入国家创新战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目标的不可忽缺的因素。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主体工程,文化的传承创新尤其离不开信息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开发利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构建先进的信息资源整合机制,通过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释放信息资源社会影响力,是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性工程。

一、信息资源对文化传承创新的促进

“信息资源”一词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创始人约翰·迭波特提出:“信息(或者说信息资源)实质上是数据分析与综合的产物”①孟广均,霍国庆,罗曼,谢阳群:《从科学管理到信息资源管理——管理思想演变再认识》,《图书情报知识》,1997年第2期。。1984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人员里克斯在《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与信息的创造、采集、存储、检索、分配、利用、维护和控制有关的系统、程序、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设备、用品和设置。”②孟广均,徐引篪主编:《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进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199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孟广均教授在我国首次明确提出“信息资源”的概念,他认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系统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国家信息中心乌家培教授则在《信息资源与信息经济学》一文中对“信息资源”提出了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仅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除信息内容之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③转引自段明莲,沈正华:《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信息化速度的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与拓展,与此同时,信息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愈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信息资源研究工作得到空前重视,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信息资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逐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如何从文化的层面界定信息资源,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角度深入揭示信息资源的文化传承作用和文化推进功能,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而这又正是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从文化演变与发展的视角研究与认识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给现代信息资源这样一个定义:所谓信息资源,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载体,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各类信息元素。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传播,对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社会文化变革和文化发展过程,也就是收集、借鉴、传播信息资源的过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先进文化的生长与建构,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人们通过对历史上长期积淀的优秀信息资源进行梳理与吸收,通过对现代社会不断生成的科学信息资源进行吸纳与利用,从而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形成有利于人的素质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理念。

正是从文化这个层面来认识与界定信息资源,我们可以揭示信息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战略导向性。对包括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至人们政治活动方式在内的整个社会发展与变革产生战略性影响乃至导向作用;二是广泛传播性。信息资源借助于各类媒介,比如网络、电视、电话、印刷品、声像、电子信息、数据库以及各类会议、论坛等,可以广泛地向社会传播,从而深入地影响社会,对社会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持续增长性。信息资源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丰富增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持续的文化资源;四是综合发展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信息资源不仅是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的反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产关系以及政治、文化等社会关系的变革,因而具有很强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综合性特点。

信息资源尤其是文化与社会科学类信息资源的特有内涵与功能,在文化流变与演进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对先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促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样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基础性促进作用。尤其在我国现阶段,文化的变革与文化的发展,既内涵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又面临着文化创新的课题,不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文化的创新,都需要充分借助于信息资源的基础性促进作用。首先,信息资源的积淀、传播,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条件下推进当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与文化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离不开积极吸收与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更离不开对历史悠久、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吸收与继承。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梳理与传承的过程,就是一种对几千年来浩如烟海、融汇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智慧与文明的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传承、弘扬的过程。其次,信息资源的提炼、加工,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动力。源源流长的文化进化过程,是一个各类文化信息在不断地比较鉴别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创新都离不开对相关文化的传承。正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信息资源的筛选、整理、提炼、加工,为我们今天进行先进文化建设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也才使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可能。第三,信息资源的交流、碰撞,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条件。文化的发展历来是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融会贯通的过程。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文化的创新,都离不开文化的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尤其鲜明地遵循着这样的基本规律,体现着这样的发展趋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信息资源的交流与碰撞。

二、文化传承创新对信息资源的依赖

文化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长期深层积淀的结晶。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精神性文化。所谓狭义文化,则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文明成果。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知识体系以及风俗习惯等等。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毛泽东则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这样一种文化形态,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认同和价值归宿。今天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指这样一种文化形态,它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变革与发展中承负着不可忽缺的指引方向、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就文化发展类型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先进文化,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在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指引方向、引领潮流的重要作用。第二类是中华文化,即是以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在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强基固体、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第三类是和谐文化,即是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反映广大社会成员和谐价值追求、能够给广大社会成员带来和谐社会氛围的精神文化形态;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体”,在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精神家园、文化归属的重要作用。上述三种文化类型——文化之“魂”、文化之“根”、文化之“体”,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不可缺少的文化形态,共同谱写当代中国文化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而要促进这三类文化相辅相成、共同繁荣,根本路径,一要坚持文化传承,二要推动文化创新,并且在动态过程中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的作用,都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人文社会功能,在深厚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对信息资源的依赖作用显而易见。所谓文化传承,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而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主要就是通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钩沉、梳理,挖掘蕴含其中的中华文化精华,并加以广泛传播,赋予其时代特色,使之在当代社会发扬光大。人类文化精华就是通过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不断传承下来的。在这其中,图书馆、博物馆、信息库以及大众传媒和新闻出版等信息资源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信息作用。试想,没有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的载体,文化传承何以能实现?这就是信息资源工作的强大人文社会功能。

文化传承归根到底是为了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的过程蕴含着文化的创新。推陈出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伟大工程中,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缺一不可,而重中之重是要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通过文化创新真正建构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现代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同样需要增强信息资源工作的人文社会功能。离开这一基础,文化创新也无从谈起。

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性组成部分。我们以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为例,深入说明信息资源在文化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方面,信息资源的内涵、特点及其特殊的人文社会功能,奠定了信息资源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中的基础性地位。首先,信息资源提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必不可少的的原创性资料。任何一项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都不是抽象的概念推演过程,更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凭借既有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结果,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于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性思维,探求创新性成果,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任何人的思维过程,哪怕是智者哲人,在进行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研究过程中,都离不开前人或他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启发作用。其次,信息资源预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发展趋势。任何一项理论创新,都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要使理论创新具有科学的价值目标,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就需要掌握和分析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不了解与一定的理论创新相关的理论研究状况,不了解相关的信息资源,理论创新无从谈起,或者主观上想创新,也只能是闭门造车,所形成的东西要么是重复前人或他人,要么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偏离正确的理论方向与轨道。第三,信息资源提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必不可少的方法论指导。任何一种创新,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尤其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首先是方法论的创新。在各种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相互碰撞、复杂交汇的今天,科学方法论的确立尤其重要。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只有确立正确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才能够对纷纭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作出本质性的透析,从而才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创造出创新性成果。科学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一方面来自于对传统方法的继承,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吸纳现代研究视野和方法。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认真比较鉴别,从中获取有益于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视野和科学方法。综上所述,信息资源既是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基础,又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本质、主题及发展趋势,对信息资源提出了更高的基础性要求。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科学,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探索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作为主攻方向,以推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为历史使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功能,在于通过特有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对社会现象以及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维活动和精神世界进行本质性透析,从而揭示包罗万象的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由此为人们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指南,同时使人自身得到自觉性的改造与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社会科学各门类能否真正成为科学,能否真正发挥探索规律、指导现实、传承文明、思想导向、人文关照的时代功能,关键就在于能否进行理论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紧跟实践,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进行大胆探索,以创造性思维探讨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律,为更高层面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服务。这是时代赋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各个学科、各个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创新,都离不开灵敏反映时代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资源作为其基础的创新原材料。我们要对前人的理论观点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说明,就必须深刻了解这些理论观点在现实的实践中被运用或被修正的情况,系统掌握理论界研究阐发这些理论观点所积累的已有成果,从而才有可能根据这些信息资源对传统理论观点作出符合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要求的创新性发展。否则,无科学根据地修正或发展,则有可能对已有理论观点作出错误的判断,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要探索新的发展规律,创造新的科学理论,更离不开对社会实践经验包括一切对实践经验总结的材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借助于各方面相关信息资源,否则,囿于一孔之见,就有可能陷于片面性和随意性,这样的研究成果当然不可能有效地发挥探索规律、指导实践的功能。我们要提出具有可实践意义和理论超前意义的理论假说,尤其需要借助于大量的信息资源。人类科学发明史表明,任何一项科学发现,任何一项理论发明,都绝不仅仅是靠发现、发明者的个人悟性所能实现的,而是经过广读博览,通过深入观察、通过反复试验、通过深邃思考,才有可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和提炼。这种广读博览、深入观察、反复试验、深邃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收集、消化、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古代的发明是如此,现代的发明更是如此;自然科学发明是如此,社会科学发明更是如此。与自然科学理论假说相比,社会科学理论假说更具有其特殊性和艰巨性。这是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以社会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社会形态的主体是人,社会千变万化,各人千差万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不是靠一次两次的观察或试验就能发现社会变化的规律与真谛的,而必须大量掌握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缜密的思考与研究,方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要有所创新,必须积极吸纳自然科学以及其他一切科学门类的丰富营养,深入借鉴世界各国的社会科学成就,这样一种过程,本身就是充分消化、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则更须以信息资源的大量收集与充分利用为基础和前提。科学方法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而只能是反复学习、反复体悟的结果,其中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对于获得科学研究方法,往往起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总之,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的任何一个层面、任何一个步骤,都离不开信息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许多事实表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利用信息资源的状况,直接决定着研究创新的程度和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适应文化传承创新需要深化信息资源体制改革

无论是文化的传承,还是文化的创新,都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充分挖掘、整合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人文社会功能。而信息资源配置的优化,关键又在于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及工作机制,与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封闭式的管理,各领域、各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基本上处在自我消化状态,有的还仅仅停留在单纯收藏功能上,缺乏高层次的沟通与流转,致使有限的信息资源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低水平的重复,文献信息整理和加工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一般综述多,综合分析少;现状评述多,理论预测少,很难产生密切适应文化传承创新所亟需的预测性信息资源。研究手段陈旧,目前网络媒体虽已普及,信息管理自动化设备也不断改进,但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发挥信息网络化作用,尚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信息工作人员知识陈旧,长期以来,人文社科界有一种偏见:重科研人员,轻信息管理人员,认为信息管理只是一种“科辅”工作,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不需要多少科研水平和专业知识。这种观念和做法,导致信息管理部门人员年龄趋于老化、知识结构趋于陈旧,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迅猛发展的需要。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在信息资源日益密集、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从事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工作,不仅与科研工作同样重要,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具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前沿信息的整理与传播,不可能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当然也就不可能在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没有超前性的研究视野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则很难发挥信息资源在更广阔的文化层面的基础性作用。

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深化信息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根本目标是进一步发挥和整合信息资源的创新效能。首先,要创新与整合信息资源的集纳机制。信息源广泛,“信息库”发达,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特征,甚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众说纷纭,广纳百言,社会才有坚强的承受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思想文化领域也才能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来说,信息资源的集纳,是基础的基础。这种集纳,不是简单的收集和收藏,而应根据文化发展与创新趋势,有目的地集纳那些能够反映文化发展前沿问题,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人员要具有敏锐的学术前沿意识和文化引领意识,要有判别信息资源价值的本领,要有综合评价信息资源转化、运用的能力。其次,要创新与整合信息资源的筛选机制。信息产生过程往往是一种自发性过程,各类信息相互交织,其中既有有价值的、有利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信息,也不乏大量无积极价值的信息,甚至还会有许多“伪信息”掺杂其中。这就需要建立信息资源价值筛选机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整理,使信息资源的内蕴价值得以实现,使那些“伪信息”得到消解与扼制。这样一种筛选整理过程,也就是提升、弘扬信息资源价值含量的过程。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来说,信息筛选机制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对浩如烟海的传统信息资源的整理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只有通过对广阔无垠的现代信息资源的整理筛选,广纳博览、兼收并蓄,整合提升、为我所用,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第三,要创新与整合信息资源的传播机制。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的渠道,主要靠各类媒体的传播。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工具是否发达,成为信息资源价值能否增大的主要标志。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传播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日趋加大,有的已经成为国家支柱产业。近些年来,我国信息传播技术虽然有长足发展,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差距,与文化传承创新要求很不相适应。国家尤其是科研部门应加大对信息传播的投入,拓展传播渠道,增强科技含量,以进一步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发挥信息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第四,要创新与整合信息资源的使用机制。要使信息资源转化成有效益有价值的资源,不能靠信息自发的力量,而需要通过国家的行为,靠一系列机制来促进。作为社会发展先导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尤其需要大量信息资源的使用作为前提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就是一种使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信息资源重在使用。只有有目的、有价值、有效果的使用,信息资源的价值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才能有效实现。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人文资源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人文绍兴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