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世凯
韩民青先生撰写的《文化的历程》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再版印刷,该书共分三卷,100多万字,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划分都提出了崭新的视角。
首先,《文化的历程》一书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提出了独到的认识。
在以往,人们时常犯有一个错误,这就是把文化历程描绘成单性质的不断上升,不能揭示出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转变。按这种方法描绘的文化历程,难免使人形成这样一个错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一开始就是十分明了的,就是可以由人们看清和掌握的。实际上,在文化的漫长演变历史中,道路并非是笔直的,航程远非是一帆风顺的。《文化的历程》一书认为,文化的要素、方向、性质几经转变,不断发生革命性转移。所以,要准确把握文化的演变历程,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或者说关键的环节,在于切实掌握住衡量文化演变的尺度和划分文化历史的方法。人们之所以容易把文化的历程描绘得笔直,究其原因,在于人们运用了一种片面化了的价值尺度,把一切不适合于这种价值尺度的东西统统排斥于文化历程之外,剩下的自然就是较为纯粹的东西了。用这些经过筛选的材料描绘出来的文化历程,必然是方向一目了然、道路平坦笔直的了。
片面性往往与表面化密切相连。把文化的历程想象得简单、笔直,这也是对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缺乏理解的表现。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对此人们很少异议。然而,这种发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便发生了歧义。前述片面性观点,往往认为文化的价值只需从某一种文化形态中就可以确认,因而认定文化的发展就是某一形态的文化的积累。例如,把科学文化视为文化的本质和根本形态的人,认为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科学,没有科学性便不成其为文化。于是,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成了科学的发展史,或者是科学因素不断增加、完善的历史。这样描绘的文化历程必定少有周折,更无方向根本转移之可能和存在。纵观文化的历程,它是由多次转移组成的。当古猿转变为人类时,本能式的生活发生了向文化性生活的转移。没有本能向文化的转移,就不会有文化的发生。不妨设想一下,若古猿一直在森林中凭其本能从事林中觅食,又怎么会转变成人类呢?没有实现这种转移的猿类,至今不是还在森林中过着本能式生活吗?宗教是一种早期文化形态,曾经垄断了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但后来文化方向发生新的转移,由宗教转移到科学上来。假若不发生这种转移,会有人类文化的进步吗?由宗教到科学,不论从文化性质还是从文化功能上讲,都是一种大转移。从宗教的角度向前展望,是根本不会看到科学的,更难理解宗教文化何以为科学文化所取代。文化的转移将不断发生,每一次转移都将实现文化性质、文化结构、文化功能、文化方向的变迁,都会进入一个新的文化境界和天地。
其次,《文化的历程》一书根据人类文化转移的规律对文化的发展历史阶段提出了全新的划分。从文化转移的角度看,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历程将由三个历史阶段组成,即宗教阶段、科学阶段和艺术阶段。这三个不同的文化阶段,也是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即宗教文化、科学文化和艺术文化。
《文化的历程》一书认为,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宗教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在人类历史上占据了漫长的时间。宗教的出现,既有主观上的原因,又有客观上的需要。早期人类为了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需要认识自然和自身,需要相互组织起来以便狩猎和抵御敌害,这就需要形成相应的知识。在这个时期,人类的力量是极其低下的,自然界的力量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人们对环境世界充满了一种惊恐、畏惧的心理。在既需要认识自然而又对自然充满畏惧的条件下,形成的意识成果必然具有认识与情感相混合的特点,必然是以信仰为基本特色的文化形态。
《文化的历程》一书认为,继宗教文化之后的第二个人类文化里程碑,是科学文化和科学文化时代。人类目前还正处于科学文化时代。科学文化的崛起,是人类思维意识发展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宗教是人类意识处于认识与情感尚未分化时期的文化产物,其内部包含着情感与认识两种因素。人类的思维必然要发展,意识诸成分必然要趋于成熟而分化开来。当认识与情感分化开来之后,情感因素未能立即发达起来,而认识因素则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认识高度发达的产物和形态就是科学。所以,科学文化的兴起是必然要发生的事,它是作为取代宗教文化的统治地位而出现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在科学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并非没有其他文化形态,只是它们没有占据支配地位,决定不了这个时代的整个文化形势和文化大潮流。例如,科学文化的兴起并没有完全消灭宗教文化,后者依然在一定规模上存在着、活动着。然而,科学文化时代的宗教文化已不是主流文化,它已进入一个特化时代,即走入演变的死胡同,不会再产生提高人类文化水平的文化产物了,而是朝着一个偏离了文化发展大方向的小方向变化着。所以,自科学文化时代以来,宗教虽然在表层上仍不断发生变化,但在实质上并无提高。另外,在科学文化时代里还有艺术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但它在这时尚未发达到足以与科学文化抗衡的水平,它的历史时代尚未到来,只是作为一种生机勃勃、前途无量的文化形态存在着和发展着。
《文化的历程》一书认为,从科学文化再向前跃进,人类文化将进入一个新时代,这就是艺术文化时代。从人类思维意识史上看,艺术文化乃是人类情感高度发达所造成的文化形态。在宗教时代,人类意识中的情感与认识尚未分化开来,宗教文化正是这种混沌不分的表现。当情感与认识分化开来之后,首先获得长足发展的是认识一方,从而把人类文化从宗教时代带到了科学时代。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里,情感因素也在不断发展,由此造成的是艺术文化的不断进步,但它在科学文化时代里一直未有真正发达起来。当科学文化发达到足以使人类离开了直接的物质生产之后,人类便把文化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艺术文化上来了。所以,科学文化的最大成果将是把人类从物质财富的生产中解放出来,以便从事更高级的文化创造。艺术文化是在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发达起来的。科学文化把人类的认识性文化推向了顶端,但认识性文化归根到底是描述客体的,它给予人们的是构成一个无比复杂的客观世界。情感性文化是人的主体文化,情感文化的发展是人作为主体的发展。只有情感文化才是体现人的文化本质的文化,而科学文化解放的主要是人的动物本质。情感文化本质上是审美文化,而审美的对象并非只是作为对象的物质功能,这与科学文化提供的物质财富只是其物质功能形成了严格区别。审美对象的审美文化产品,是意识与物质的真正统一体。在审美对象中,作为其形式的是物质,作为其内容的则是意识。离开物质的形式,美的意境无法存在;丢掉美的意境,物质形式也就只能是自然物质,而不会存在艺术品。所以,艺术是意识与物质相统一的事物。
《文化的转移》一书还认为,文化的这种转移,严格意义上讲还只是表面的,即表现在外部的,究其内部层次,仍有规律可循。在人类文化诞生的初期,文化尚是一种混沌型的东西,主要是一种情感与认识尚不分化的产物。于是形成了情感与认识相混合的文化形态,即宗教文化。文化在分化中进化。情感与认识终于分化开来,于是文化开始发生转移,从宗教文化转移到科学文化上来。科学文化本质上属于认识性文化,它是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相分化之后并首先占据了支配地位的文化形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情感因素由弱到强,并在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达起来,终于形成了独立的文化新形态即艺术文化。于是,人类文化的重点又从科学文化转移到艺术文化上。艺术文化是一种超越了人类动物本能的文化,于是成为一种本体文化。同时它也是一种充分实现了意识与物质合二为一的文化,从而实现了世界由意识阶段向意识与物质相结合阶段的飞跃。于是,艺术文化的高度发达便导致了一个新的世界的诞生。有人会说,如此描绘的文化历程,只是一幅精神文化史。若这样看待上述三个阶段,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因为,主要从精神侧面描绘文化不等于只是看到了精神。文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意识(或曰精神),二是物质。就这两个因素而言,意识的因素要重要一些。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意识的转移是根本的,否则实现不了文化的飞跃。当然,物质因素也要随之变化,否则也难以实现文化转移。但是,物质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是为意识因素服务的。物质因素说到底是个自然因素,它有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缺少它是不成的。但若单从物质因素入手,那只能看到量的变化,而看不到文化的质的提高。由宗教文化到科学文化再到艺术文化的转变,其中包含着物质因素的变化,但最重要的依然是意识因素的变化。
总之,《文化的历程》一书打开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视野,是一部重要的文化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