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内涵

2013-03-22 03:49
东岳论丛 2013年1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建设

张 华

(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与自信,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包括道路、理论和制度在内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概念,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和事业,其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创新成果,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崇高品质。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中国革命的生动实践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结合中国的国情实际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这样的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0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讲话和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关于我国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在《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明确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又相适应又需要不断解决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吸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面临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在全面分析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赋予中国社会主义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苏东局势急剧动荡,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处在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增长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人口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转型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出、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包括道路、理论和制度在内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概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伟大复兴之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是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任务。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多少志士仁人和无数革命先驱参加了救亡图存运动,有的甚至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气节献出宝贵生命,但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到最后都没有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面对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任,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复兴的大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和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深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认真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过程中,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实际,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推进改革开放,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并结合我国社会深刻变化和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制定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一整套方针政策,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实际、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开创的正确道路,是立足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前提和先导,是引领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旗帜和指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新精神的政党,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都把推进理论创新作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前提。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新的伟大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都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推进,必然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为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土壤和更加广阔的空间。可以说,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历史。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创新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先进制度形式。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重大问题,社会制度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性质前途的根本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今时代最先进、最优越、最具活力的一种社会制度形式。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意志和选择,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在改革开放中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我国60多年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特别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伟大制度创新,是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优秀制度成果,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支独秀,更加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和现实意义。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是我国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的法律规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制度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具优越性和吸引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道路、科学的理论、优越的制度,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适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以高度的自觉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2-13页。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与自信。自觉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成就伟业的先决条件。纵观人类历史,一个民族、国家、政党的兴衰成败,与其是否具有高度的自觉自信密切相关,只有具备高度自觉自信,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自觉自信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意味着我们要建设以比较富裕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意味着我们要建设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意味着我们要建设以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完善为优势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国内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只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依托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经受住各种挑战和考验,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只能立足国情和实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辛探索中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就是要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道路、发展理论、完善制度。30多年的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把社会主义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人民的愿望和幸福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了这样的结合和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加具有了实践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创新,使社会主义摆脱了僵化体制的束缚,获得了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同时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体化的事业,凸显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发展与人民的愿望和幸福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更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体现得更加鲜明和充分。

第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领导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积极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的科学理论概括,大大提升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水平,不仅具有十分强烈的实践特色,也具有极其鲜明的理论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新事业,需要若干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其理论特色,不断总结新经验、探求新规律、作出新概括,努力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才能保证这一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飞跃。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才能提出新的正确政策”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全新的课题和全新的实践,需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

第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深深融入了民族精神,打上了中华文化的烙印。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祖国统一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资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思想底蕴。具有独立自主优良传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从最彻底、最坚定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提出了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小康社会”等这样一些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成为与现代文明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基本理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获取了最丰厚最滋润的民族精神营养,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就是要使我们的实践和理论能够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集中体现在它形成了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民族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同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必须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话语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契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复兴需求,从而形成更能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

第五,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形成的,既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体现着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视野,积极应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走上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应对时代挑战,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当代价值和世界眼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应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着力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和科学引领时代潮流。随着我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相互影响日益增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挑战,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赢得发展的主动和优势,有效化解各种风险,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就要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的发展变化,把我国的发展置于世界的发展进步中来认识和思考,充分吸纳借鉴当代人类社会有益文明成果,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以新的理念推动中国发展,进而影响世界,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