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奕淇,张 微,彭 艺,陆柏林,范双南
(1.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412006;2.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物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一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物联网被确认为我国七大新兴国家战略产业之一。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科学发展、建设“四个湖南”,作为湖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2010年8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2011年12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一百项信息技术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并在政务领域、社会领域、数字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有力助推了湖南的物联网产业发展。
湖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对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1.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进的技术优势
湖南在物联网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学研基础。在传感器方面,已有一批有实力的传感器相关产品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科研生产基础。南车时代在智能传感器、点式应答器、电子标签、高速智能列车信息化系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发;湖南电信在Ipv6商用网络建设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国防科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863传感器网络专项研究课题,对传感网技术进行了实验性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并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湖南伊爱卫星监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和网络运营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1]
2.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发的产业基础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扶持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重点项目。目前,湖南从事物联网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达200多家,涉及传感器、芯片设计、电子标签与读写器具、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物联网产业链的多数环节。在智能高速列车控制、手机移动支付、金融税控设备、中小型水电站远程控制等领域,湖南省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
3.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行的应用示范
湖南省作为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成了中国移动全网手机支付平台,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省群,拥有长株潭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和十一个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建成了湘潭九华物联网示范基地、长沙百果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郴州IPv6物联网示范基地、湘西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并在智能水利、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等多领域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
湖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物联网地址资源匮乏、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不足、物联网产业链构成不完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在关于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讨论与研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永新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的主体在于“人”,如何培养掌握与发展核心技术的“人”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2]
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于2010年7月组织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审批,首批设置了物联网工程专业30所高等学校,湖南大学和中南大学位列其中。同年8月,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指委组织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首批设置物联网专业的高校骨干教师召开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并于2010年11月成立了物联网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开展物联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3]
湖南高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办学规模居全国前列,稳居中部六省第一。在专业设置方面,湖南高职院校专业门类齐全,设点覆盖面相对较广。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531种专业中湖南覆盖全部19个大类,在目录中78个二级类中,湖南覆盖62个,覆盖率为79.5%(公安大类没有统计在内,实际覆盖率应在85%以上)。湖南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对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4]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提速以及产业集群效应的初步显现,湖南高职教育的发展布局不断与产业的集聚相呼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相匹配,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作为直接服务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目前尚未专门设置物联网专业。为了使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也为我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储备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也应积极地开设物联网专业和开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自身发展所形成的需求,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源动力,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目标。[5]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是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建设,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对提高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竞争力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对接物联网产业建设专业,并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平台、校校联动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校地对接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校园融合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形成物联网专业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见图1)
图1 高职物联网专业与产业对接“四平台”示意图
1.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平台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是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要以人才培养为纽带,明确定位,校企双方全面分析产业人才需求规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对接物联网产业的岗位和工作要求,共同开发基于岗位工作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创新,采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共同构建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导向,以职业工作任务及其完成过程为引导,共同建立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化模块课程;开辟途径,探索“以场地引资源”、“前校后厂”等多种模式,共同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途径;专兼结合,打通学院与企业领导、教师和企业骨干双向兼职通道,共同打造互渗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从而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以及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养出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6][7]
2.以校校联动为依托,创建资源共享平台
物联网专业作为新兴专业的代表,同样也是一个新事物,高职院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方面也会因为校情的不同遇到各种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通过建立校校联动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克服区位不利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规避办学风险,提高教育资源效率,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8]要以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纽带,互聘教师,建立职业院校师资流动站和教师提升机制,解决师资队伍匮乏问题;互认学分,建立院校间学分互认课程互选机制,达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和学分转换;互通信息,建立交流联系机制,搭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基本数据服务、师生共享服务和科研合作服务共享;互补优势,建立示范带动机制,遴选出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等有特色的学校,推广成功经验,形成资源共享、经验共用、教学共融职教集群优势。
3.以校地对接为契机,共建技术创新平台
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高职院校以其知识创新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地方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提高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地方以其创新所获得的物质资料和经济资源“反哺”高职院校,推动高职院校知识创新,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发展系统,实现高职院校与地方互动共生与和谐发展。要以物联网技术研究与推广为纽带,着力组成校地合作服务的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实施产业发展工程,主动承担物联网产业的重大项目和课题,根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布局应用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建设与物联网产业的有效对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主动承担起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养和培训各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重任,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不断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开放式教学的互动发展过程中,为地方物联网产业发展培养大量适用人才;实施社会服务工程,积极拓展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动介入物联网技术在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应用领域,提高高职院校对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以贡献求发展,以参与求支持,实现高职院校在地方发展中举足轻重、地方全面支持高职院校办学的合作共建目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合作,把技术与资本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成果与市场更紧密地对接起来,在建设以地方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科研人员走进市场、走进企业创新创业,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转让转移及产业化,使高职院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格局,形成合力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9]
4.以校园融合为载体,搭建创业服务平台
物联网专业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和融合,其发展和应用需要掌握多学科基本知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势和创业教育背景,通过引园入校或校内建园等方式,建立创业服务平台。要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纽带,实施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切身体会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在不断积累和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循环过程;实施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剖析物联网技术成功案例的创意和原理,演示其生产制造或运营管理流程,使专业课程始终紧跟产业、社会的发展前沿,帮助学生实践内化专业知识,提升其理论知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能力;[10]实施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学生进行物联网技术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创业基金支持,为学生配备创业导师,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培训,指导学生正确利用地方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开展跟踪辅导,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11]实施创业孵化能力建设,将创业孵化器与城市发展方向进行对接。帮助园区学生找准“落脚点”,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在“数字湖南”战略背景下,通过高职院校与物联网产业协同与对接,着力开展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创业服务四个平台建设,使高职院校和产业技术相互渗透,为湖南“四化两型”和“数字湖南”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为湖南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为湖南职业教育改革和社会服务提供发展空间,推动湖南高职院校和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禹海慧,许宇飞,易想和.长株潭物联网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4).
[2]余英华.关于高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
[3]张瑞庆.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推动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物联网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0(12).
[4]黄建,张志勇.湖南高职教育与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关系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5]戴勇.校企合作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
[6]郭福春.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银领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7]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8]阳征保,肖淑英.略论区域高职院校间校校合作办学的意义[J].经济师,2006(2).
[9]许霆.“校地互动”战略:背景分析、实施内容与机制保障[J].江苏高教,2011(6).
[10]张昊民,杜蕾,马君.高校创业园区孵化器之创业教育功能的挖掘与整合[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6).
[11]华金科.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实践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