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种场(保护区)经验交流
我国是养猪大国,也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收录在《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的地方猪品种有76个,这些地方猪品种资源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更是我们后辈人身上的责任。在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届年会上,来自莱芜猪、淮猪、金华猪、沙子岭猪、通城猪和二花脸猪的国家级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的代表针对地方猪的保种、开发利用以及场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将地方猪品种的产品打进国内高端猪肉市场,我们也可以在一些餐厅品尝到用地方猪肉作为食材的“毛氏红烧肉”、“小炒肉”等菜品,这表明地方猪(肉)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欢迎。但是,地方猪的开发利用应以保种为基础,如果如果过分强调开发利用,那么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挽回的,产业开发也无从谈起。而谈起保种,在此次会议上,各协作组单位将自己的经验和盘托出,展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本领。
三级体系助通城猪保种显成效
通城县种畜场针对通城猪采取三级保种体系。其核心群的保种选育工作由通城县种畜场负责,至上而下建有三级保种体系,第一级为国家级通城猪保种场(通城县种畜场),第二级为县政府划定的通城猪保护区—五里镇、马港镇、四庄乡、大坪乡共4个山区乡(镇),第三级为保护区内建立的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和五里、马港、四庄、北港、关刀共5个联片乡(镇)生猪人工授精站。在三级保种体系的基础上,保种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全县6个生猪人工授精站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以钱养事专项”,并与工作任务和绩效挂钩。对保种配种、种猪质量实行“三定一补”,即定保种任务、定纯繁窝数、定种猪合格率,完成任务的按每头种公猪2 000元、每头母猪800~1 000元的标准给予饲料补贴。对于选种提纯,通城县种畜场结合实际,采取小群体活畜保种措施(饲养15个血统的公猪,各家系轮回交配,各家系基本等数留种,适当延长世代间隔等)的同时,重视从保护区引入好的种猪更新血缘,保持合理的猪群年更新率和年龄结构;开展保护区内的种猪鉴定、登记和种公猪的评比,每年登记优秀种公、母猪约800~1 000头,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扩大优良个体的比例。目前全县90%以上的母猪饲养户都掌握了输精技术,就近买精自配,大大促进了通城公猪质量的提高和全县通城猪与商品猪的遗传改良。
合作社创地方猪保种新机制
焦溪“二花脸”母猪合作社是我国地方猪保种的一项创新机制,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农业局组织,焦溪镇兽医站牵头成立的。该合作社以饲养二花脸母猪的大户为主体,聘请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的资深教授为技术顾问,以武进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全国发展种源产业。主要做法是“四个坚持”、“五个统一” 。“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用“协议形式”统一管理各基地场(户)运作,实行风险共担;二是坚持猪舍建设由合作社与基地户共同投资,效益分成;三是坚持科学保种,从纯种认证、建立系谱、完善档案,到建立核心群,加强选育,不断提高种质水平;四是坚持保种与利用相结合,增强合作社的造血功能。“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种要求、统一营养标准、统一饲养管理、统一卫生防疫、统一产销信息与产品销售。
如今,合作社已有社员105户,横跨2个镇40个村,已建成既分散又相对集中的二花脸母猪养殖基地7个、公猪养殖基地1个、肉猪养殖基地2个、猪肉加工基地1个、二花脸猪专业市场1个、畜牧科技有限公司1个、二花脸猪研究中心1个,为开展二花脸原种猪的种质特性和提纯复壮等技术研究提供了平台,基本形成了二花脸保种、选育、科研、扩繁与利用的一体化模式。
省级协作组建立区域性联合
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牵头组织,整合了安徽省淮猪的种质资源和市场优势,成立了安徽省淮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建立了淮猪区域性联合保种体制。协作组成立以来,首先是加大科技引领,不定期组织专家深入保种企业,开展科技帮扶,培训保种技术人员,解决选育、饲养、管理等环节的难点,切实提高了保种技术水平。其次是提高市场开发能力,通过宣传、招商、找商等手段,帮助保种企业拓展了市场开发空间,增强了企业经济效益。三是提升资源整合力度,对所有成员单位的遗传资源和市场进行科学合理整合,切实提高了优秀遗传个体利用价值,增强了市场的互补和竞争能力。此外,该协作组对资源所在县区的种公猪饲养、生产和淘汰情况进行了汇总备案、备查,且规定只有已登记的种公猪才可以得到补贴,各保种企业和养殖户也建立了完善的种公猪系谱档案以及配种、产仔、生产性状等原始信息的记录制度。
湖南省湘潭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对沙子岭猪采取了集中(保种场)与分散(保护区)相结合的保种方式,以沙子岭猪保种场为主,同时划定了云湖桥、石鼓、花石共3个保种区。保种核心群采用避开全同胞有限随机交配和各家系等数留种方式,控制近交系数上升。山东莱芜市畜牧兽医局则从开展猪种资源普查入手,制定保种方案,建立资源保种场,主要开展种质特性和杂交选育。从1984年至今,按照1.5~3年为一个世代的选育目标,采用表型选择和家系选择并结合不完全闭锁的世代选育方法,完成了10个世代的品种选育,成功培育出含有莱芜猪75%血缘的合成Ⅰ系和含有莱芜猪50%血缘的合成Ⅱ系,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新品种—鲁莱黑猪。
▲ 淮猪
▲ 莱芜猪
▲ 沙子岭猪
地方猪的产业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对种质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对市场前景有深度的分析,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足够的把握,最重要的是要对产业开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
产业开发讲策略
在地方猪产业开发的道路上,寻找一个好的企业很重要,这是开发地方猪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对于山东莱芜猪的开发,山东莱芜市畜牧兽医局先引进了得利斯集团建设商品基地,成立产业开发中心,后将相关产品、商标使用权以及加工控制权等转让给山东六润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山东莱芜猪的品牌与市场基础已逐步建立起来,2012年共开发特色品牌肉猪2万头。而湖南沙子岭猪的市场化开发则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思路、“沙子岭猪+绿色养殖”的技术路线与“品牌猪肉+连锁专卖+网络销售”的市场营销策略,通过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指定企业负责屠宰加工、开设专卖店和风味餐馆等方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开发链条。
产品开发创特色
地方猪肉的很多种质性能都优于“洋三元”,其肉质也好于“洋三元”。但是怎样将地方猪肉的特性在产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这就要求产品有特色。沙子岭猪肉作为中国第八届美食节中“毛氏红烧肉”的指定用肉,它和“毛氏红烧肉”的结合就相得益彰。另外,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沙子岭猪肉还有三种类型的产品,一是适合儿童的高锌猪肉;二是适合老年人的高γ-亚麻酸猪肉;三是适合中年人的低胆固醇猪肉。值得一提的是,焦溪“二花脸”母猪合作社对于二花脸猪身上的各个部分都进行了开发,在原有“焦溪扣肉”、“舜山牌红烧肉”、“红烧蹄髈”的基础上,开发了真空包装的扣肉、蹄髈、排骨、猪肚、猪尾巴、猪手以及二花脸咸火腿、咸猪头、分割冷鲜肉等系列产品。湖北通城猪则被开发出了“通城火腿”、“三元乳猪”等色、香、味、形俱佳的产品。
地方猪宣传赋内涵
我国地方猪养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很多品种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如莱芜猪发源于五千年以前的鲁中山区、大汶河流域,沙子岭猪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对于地方猪的开发与利用,除了要讲策略,创特色外,也要结合地方猪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山东省莱芜市畜牧兽医局为了深入挖掘莱芜猪的科技文化内涵,借着莱芜猪五千多年的历史沿革,以“莱芜黑猪”地方猪文化为主体,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地方猪科技文化馆—莱芜猪科技文化馆。安徽农业大学的张伟力教授也谈到了安徽淮猪的文化使命,并希望开发者要充分将安徽淮猪与其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养殖模式求突破
由于地方猪养殖一直都以小规模、地方性为主,在对其进行市场化开发后,必定要进行规模上的扩大,这就面临着猪场建设和管理方式变更或转换的问题。金华猪保种场是参照外来品种的生产流水线模式建设的,按照“全进全出”的种猪生产管理理念,建立了一条配种、妊娠、分娩、哺乳、保育、育成直至出售的流水式生产方式。生产执行以周为节律,实行全年均衡生产制度,逐步形成金华猪工厂化式的高效率、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模式。当然,参照现有的模式进行建设与管理是可取的。但是,各保种场或单位还应该开创出一套适应本地方猪品种,符合地方猪开发道路的特有模式。
▲ 金华猪
▲ 通城猪
▲ 二花脸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