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亦登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比较句,就是表示比较关系,且有相关的比较参项(comparative parameter)构成一定格式的句子。[1]当代学者一般都把汉语比较范畴分为平比和差比两个次范畴,传统语法中的“极比”一般被视为差比的下位概念。[2]本文依据这一说法将比较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差比句再分为极比句、递比句和一般差比句。从构成上看,比较句通常包含比较项(比较的对象)、比较值(比较的结论,或称结论项)和比较词。[3]比较项包括求比项(A)和被比项(B);A项和B项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比较值有时只是一种笼统值(或称基本值,W),有时则还带有一种量化值(或称附加值,Z)。比较词在各方言中的形式不一。本文考察江苏高邮方言中的比较句的语义类型和基本格式,语料取自本人母语以及对周围人群的调查。
平比句也叫等比句,用来比较事物的异同,表示相比的事物在某一方面一致。
(一)高邮方言里表示等比的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A+(跟)+B+一梗子/一个样子
格式中“一梗子/一个样子”既是比较词,也可以表明比较的结果,而A、B之间的介词“跟”则经常省略。例如:
(1)小张小王一梗子小张跟小王一样。
(2)张勤赵梦一个样子张勤跟赵梦一个样子。
此格式中的比较点(比较的方面)往往在上下文中出现,比较值会相应省略。当然句中也可以出现表示比较点的词语,例如:
(3)你妹妹成绩跟小明一梗子你妹妹的成绩跟小明一样子好/坏。
例(3)中出现比较点“成绩”,比较词同时兼代比较值,根据上下文,可以将比较值的评价结果“好”或是“坏”添上。
1式中的比较词“一梗子/一个样子”也可以用“差不多”,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例如:
(4)你看上去岁数跟我差不多你看上去年纪跟我差不多。
(5)根年子跟去年子收成差不多今年与去年相比收成差不多。
(6)小三子、小五子差不多小三子跟小五子相比差不多。
例(6)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小三子与小五子两个人在哪方面差不多。
1式的否定式一般是用“A+(跟)+B+不一梗子/不一个样子”(称为前式),有时也用“A+不+跟+B+一梗子/一个样子”(称为后式)。“不”所处位置不一样,否定的方面就不一样:前式否定的是“一梗子/一个样子”,后式否定的是“跟B”。都表示一种差比。需要说明的是,前式不能省略介词“跟”,而后式则以省略为常。例如:
(7)小亮小红不一梗子,小红要诚实些小亮跟小红不一样,小红要更加诚实些。
(8)他家[ka55]电视不跟们家一梗子/一个样子他家的电视跟我们家的不一样。
应该说明的是,高邮方言里,后式如果比较项是人,则常常表示“A不/别像B那样”或“A不/别同B计较”之类的意思,主要用以否定B项,比较的意味显得轻淡。例如:
(9)你不跟他一个样子,他这个人太辣刮你不要跟他一样子,他这个人太厉害。
(10)张胜暴躁脾气,们不跟他一梗子张胜脾气暴躁,我们不/别跟他一样。
正因为后式有歧义,所以实际上用得比较少。人们往往用前式,除非要表达“A不/别同B计较”之类的意思,才会考虑到先用后式。“A+(跟)+B+差不多”没有对应的否定说法。
2.A+(跟)+B+一梗子/一个样子+W
这种格式增加了结论项W。例如:
(11)这么大个人了,还跟小□[ia24]子一梗子讨嫌这么大的人了,还跟小孩子一样讨嫌。
(12)小李小王一梗子高小李跟小王的个子一样高。
比较词“一梗子/一个样子”也可以用“差不多”,有时,“差不多”还和“一梗子/一个样子”连用。如果说,使用“差不多”表明A跟B程度相近,那么,跟“一梗子/一个样子”连用,就表明A跟B程度相当。例如:
(13)老李家孙子跟张敏差不多讨喜老李家孙子跟张敏差不多讨人喜欢。
(14)到北京跟到上海差不多一梗子远到北京跟到上海差不多一样远。
比较词“跟”也可以用“像”,构成“A+像+B+一梗子/一个样子 +W”式。但用“像”不及用“跟”地道,实际上用得比较少,要用也多用于假设,或以否定的形式出现,表示差比。例如:
(15)如果什么事都像你想象的那梗子糟糕,那还有什么希望呢如果什么事都跟你想象的一样糟糕,那还有什么希望呢?
(16)谁也不像他那梗子好吃懒做谁也不像他那样好吃懒做。
高邮方言里还有“A+和+B+一梗子/一个样子+W”的格式,跟2式相关。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和”不是表比较的介词,而是表并列的连词;“一梗子/一个样子”前可以出现表总括的副词“都”。有时,“A+和+B”项表复数。例如:
(17)小王和小李他们都一梗子小气小王和小李他们一样小气。
(18)这边和那边的房子都一梗子亮堂这边和那边的房子都一样亮堂。
3.A+有 +B+W
这种格式是“A+得/不得+B+W”对应的肯定式,表示A达到了B的程度。例如:
(19)毛线衣有开司米暖和呢毛线衣比得上开司米暖和。
(20)南京有武汉热呢南京比得上武汉热。
4.A+比得上+B
这种格式是“A+比不上+B”对应的肯定式。这种格式用得不是太多,多用于反问句或评议句。例如:
(21)不是吹牛的话,我哪样都比得上他不是吹牛的话,我哪一样都比得上他。
(22)他这么聪明,你比得上他□[nia53]他这么聪明,你能比得上他吗?
差比句是用来比较两种不同事物在某一点上(如性质、状态、行为、态度、数量等)的不同程度值,用来比较事物的差异的句式。高邮方言的差比句分为极比句、递比句和一般差比句。
(一)极比句
极比句表示某一事物在某种性状上胜过或不及同类的其他事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差比句。[3]它跟一般差比的不同在于比较的范围:一般差比的求比或被比对象是特指的,而极比的求比或被比对象往往是任指(或遍指的)。高邮话表示极比的句式主要有7种,其中前两种表示“胜过”,后五种表示“不及”。
1.A+比+B(任指)+都+W
其中B项表示任指/遍指。例如:
(23)他家房子比哪家都好他家的房子比哪一家都好。
(24)他比哪家都懒他比任何人都懒。
2.A+最 +W
这种格式依赖于语境,省略(或隐含)了被比对象。例如:
(25)这回小张的考试成绩最好这一次小张的考试成绩最好。
(26)他这个人可是最小气了他这个人可以算得上是最小气的了。
有时,A项的前后出现表示比较范围(被比对象)的词语。例如:
(27)整个庄上就数他家的房子最好看了他家的房子在整个庄子上算得上最漂亮了。
(28)小明在班上成绩最好小明在他的班上成绩算是最好。
“最+W”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构成“A+V+得+最+W”的形式。例如:
(29)团转方圆就你家房子砌得最好看这一带就数你家房子砌得最漂亮了。
(30)班上就数小王考得最好了小王在班上成绩算是考得最好了。
3.A(任指)+都+得/不得+B+W
这种格式中的A项同1式中的B项一样,表示任指/遍指。要说明的是,在这种格式中,高邮话中的“得”与“不得”意思完全一样,而且一般都用“得”(这可能与“得”这个词的“反训”及语用省略用法有关,笔者将另文讨论)。例如:
(31)哪家都得他调皮谁也没有他调皮。
(32)随便哪歪都得这块好随便哪里都没有这个地方好。
(33)什么东西都得这个好吃任何东西都比不上这个好吃。
有时,A项前面的词语限定比较范围,W前则常加“这么/那么”表示程度。例如:
(34)们村上哪家也得他这么坏我们村里没有谁有他这么坏。
(35)家里个个都得你这么脏在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你这么脏。
4.再+得+A(任指)+有+B+W+了
这种格式跟3式的基本结构成分相同,句义也相当,是3式的一种强调。例如:
(36)再得哪家有你好了再没有谁比你还好了。
(37)们家的再得谁有小张能干了我们家里再也没有谁比得上小张能干了。
(38)再得哪家有你做得好了再没有谁比你做得好了。
4式可以不用“再”,有时句末“了”也可以不用,成为“得+A(任指)+有+B+W”式。式中的“有”还可以换成“比”。例如:
(39)得哪家有你有钱没有谁比得上你有钱。
(40)得哪家比/有你做得好了没有谁比你做得好了。
5.A(任指)+都+比不上/赶不上+B
这种格式A前常出现跟“都”呼应的“管/随”,出现了“管/随”,与此呼应的就只能用“都”。例如:
(41)种田管他哪个都赶不上你种田不管是谁都比不上你。
(42)随他哪家都比不过小牛不管是谁都比不过小牛。
(43)随便甚些都赶不上这个好随便什么都没有这个好。
6.A(任指)+都+W+不过+B
这种格式在语法与语义表达上与3式类似,只是语用上有所区别,该句式强调的是A,而3式强调的是B。例如:
(44)随便哪家都坏不过张宁没有人比张宁坏。
(45)管他哪家都好不过小徐谁都没有小徐好。
7.得/不得+A(任指)+赶得上/比得上/比得过/下得过+B
这一格式与4式语法语义上有相似之处,同样在语用上有差异。句首往往可以加表示比较范围的词语。例如:
(46)这块下象棋的得哪家下得过他这地方下象棋的没有谁比得上他。
(47)得什么人比得上他没有或极少有人比得上他。
(48)村上得人学习赶得上他村子里没有人学习比他好。
(二)递比句
递比句是表示程度逐次递加或递减的比较句,也有人称为渐进比较句。递比是一种特殊的差比,表示多个事物的逐次比较,而程度逐次加深或减轻;从形式上看,比较的A项和B项都是“一+量”短语。高邮方言里表示递比的句式主要有4种,前两种1、2式表示“胜过”,后两种 3、4式表示“不及”。
1.一+量+比+一+量+W
这种格式中作为A项和B项的两个“一+量”必须相同,前后呼应,表示一种事物的两个个体。它们形式上虽说一致,所指却不一样。格式的前面往往表示“一+量”所指的事物。例如:
(49)他们可是一个比一个强啊他们可以说是一个比一个强。
(50)他嗲嗲这一段身体不大好,饭量是一顿比一顿少他父亲这一段时间身体不怎么好,饭量一顿比一顿少。
(51)他在外面打工,挣的钱是一年比一年多了他在外面打工,挣的钱一年比一年多。
(52)今天的雨下的是一阵比一阵大今天的雨下得一阵比一阵大。
这些例子都表示逐次递加的,即BW于A,CW于B,在A项“一+量”前往往有一个“是”,表强调。有时1式表达“个个都W”。例如:
(53)他家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忤逆他家的几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不孝顺。
(54)这帮孩子看上去就讨喜,一个比一个乖这帮孩子看上去就讨人喜欢,一个比一个听话。
(55)这关子砌的房子一个比一个好看这一段时间砌的房子一栋比一栋好看。
(56)他家媳妇一个比一个厉害,连公公婆婆都怕她们他家的儿媳妇一个比一个厉害,连公公婆婆都害怕她们。
2.一+量+W+似+一+量
此格式中引进比较对象的“似”的位置在形容词的后面,“似”作介词,与后面的名词、代词或数量词组合成介宾结构做形容词的补语。这种格式常表示随时间的渐变或数量的累进,差别的程度逐渐加深。例如:
(57)我的身体一天好似一天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了。
(58)老王岁数一年大似一年,身体却一年差似一年了老王岁数一年比一年大,身体却一年比一年差了。
(59)他咳嗽一声连一声,一声接一声,一声狠似一声,一声凶似一声他咳嗽一声连着一声,一声接着一声,一声比一声严重,一声比一声厉害。
(60)打过春了,天是一天暖似一天了过了立春了,天是一天比一天暖和了。
这种格式使用时有限制。其一,W必须为单音节,不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其二,即使W是单音节词,也不是都能进入这个格式,但都能进入1式。此中详情有待考察。
3.一+量+不如+一+量+W
这种格式中“不如”也可用“不及”。用“不及”显得更书面语化了。例如:
(61)现在的学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现在的学生是一年比一年差了。
(62)他们的生意是一天不及一天好了他们的生意是一天比一天差了。
4.一 +量+得/不得 +一+量 +W
这种格式表义上与3式一样,但在高邮话中,这种格式更加常用。其中,“得”与“不得”在高邮方言中意思完全一样,而且大部分地方使用“得”而不用“不得”(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例如:
(63)人上岁数了,身体一天得一天好了一个人年龄大了,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了。
(64)这些学生考试成绩一个得一个好这些学生考试成绩一个比一个差。
(三)一般差比句
一般差比句表示事物的高下。高邮方言的差比句主要有以下9种形式,其中前四种(1~4式)表示“胜过”,即A胜过B;后五种(5~8式)表示“不及”,即A不及B。
1.A+比 +B+W
这是高邮方言里常用的一种格式。例如:
(65)秋天比夏天好过秋天比夏天舒服。
(66)小张比小王高,小王个子不什么高小张比小王高,小王个子不怎么高。
(67)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是说自己经验多资格老的意思。
(68)根年子比去年子冷今年比去年冷。
这种比较句中W前面可以出现“还、更”之类的程度副词,“比”前面可以出现“就怕、好像、可能、不一定、不见得、肯定、确实”等表猜测、怀疑、肯定等语气的副词。例如:
(69)他个子比小张还高同普通话。
(70)小王就怕比张平要能干小王恐怕比张平还要能干。
(71)我做的事不见得比你少同普通话。
其否定形式是“A+不+比+B+W”。这是一种歧义格式:A等于B或者BW小于A。例如:
(72)他干的活不比我少同普通话。
(73)看上去小张的年纪不比他大同普通话。
从格式意义上讲,例(72)的意思一是“他干的活跟我一样多”,二是“我干的活比他少”;但从表达的倾向上看,这一格式表达的往往是第二个意思。正因为“A+不+比+B+W”是一种歧义格式,所以实际上用得较少,只是一种委婉的表达。当要表达第一种意思时,人们习惯于采用等比句1式“A+(跟)+B+一梗子/一个样子”的说法。表达第二个意思时,习惯于采用“A+得/不得+B+W”(见后文5式)的说法。
2.A+比+B+W+Z差比句
这种格式常常带上量化值。例如:
(74)小张恐怕要比我高一头同普通话。
(75)根年子的小麦产量要比去年子少二三百斤一亩今年的小麦产量要比去年少二三百斤一亩。
(76)现在小王比以前懂事多了同普通话。
(77)他家新盖的房子比旧房子大不了多少,但结构比以前好多了同普通话。
(78)我是69年出生的,比你要大好多岁呢同普通话。
Z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从量值的性质看,有的是一种确定值,如例(74)(75);有的是一种不定值,如例(77)(78)。从成分的性质看,有的是数量词,如例(74)(75)(78),有的是形容词性成分,如例(76)(77)。另外,“点”可以作为不定量词使用。当“点”作Z成分时,W前面可以出现程度副词“稍微、还”,但不能出现“很”,这可能跟“点”含有表小义有关吧。例如:
(79)他比小张稍微胖点同普通话。
(80)他比小王还(要)高点同普通话。
例(80)用“还”,句子实际上有歧义:一种是“还”轻读,表语气,强调语意,可以去掉;另一种是“还”重读,表程度,构成预设,意为“小王高,他更高”,“还”不能去掉。
这种比较式可以改为“跟B比,A+W+Z”式。例如:“他比他弟弟懂事多了跟他弟弟比,他懂事多了。”稍有不同的是,这种说法限定了比较对象,而2式并没有限定比较对象。
3.A+W+似 +B
这种格式在高邮话中很有特色。此格式中的W要求必须是单音节的形容词。例如:
(81)儿子大似老子儿子比父亲大,是说儿子不孝顺。
(82)儿子狠似老子儿子比父亲厉害,指儿子不孝顺。
(83)儿子胜似老子儿子能力等方面超过父亲。
当句式中A实际不及B,而形容词所说的意思又有悖常理时,句子便有言外之意,往往表达贬义。这里例(81)(82)均为俗语,表面上例(81)说儿子的年龄比父亲的年龄大,例(82)是说儿子比父亲还要凶狠、厉害。实际上这两句的含义均为:责骂儿子对长辈(父亲)忤逆,不孝顺。但如果“似”前的形容词不悖常理时,则意义可褒可贬。如例(83)“儿子胜似老子”则表示一种抽象品质及能力等方面在程度上的比较。
例(84)表示你比他狠,他没办法,就只好不再反抗。这几例都是同类事物之间程度差别的比较。
这类句子表示比较时,往往表示在抽象的事物方面超过对方。例如:小王高似小李。不表示小王的个子比小李高,而是表示小王在技术才能等方面比小李高。
这些句子在高邮方言中也不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即其类推性不强。向熹先生在《简明汉语史》中讲到“差比句的发展”时,谈到了用“形容词+似”表示两者之间的程度差别的比较句式产生于唐宋。[4]353如:岁晚客天涯,短发苍华,今年衰似去年些。(刘克庄《浪淘沙》十五)
太田辰夫(1987:169)认为,“似”“如”在唐代已有比较的用法。可是贝罗贝(1989)考察了杜甫诗歌中的有关用法,除个别例子表义不清外,基本上还是表等同级。准确地说,比较级与等同级的混同始于晚唐,真正的合流是发生在宋代。[5]
可见,今天高邮话中的“A+W+似+B”的比较式至少在中古时期已经存在。这一句式可以看作中古汉语比较句式在现代方言中的一种遗存。
3式一般不用否定式,要用的话,W只限于“少、小、矮”等表示否定方向意义的单音词,且不是所有的都能用。例如:
(85)吵起来我的嗓子不小似你吵起来的话我的嗓音不比你低。
4.A+W+B+Z
这种格式增加了Z项,跟3式比还少了个“似”。跟2式一样,Z可以是数量词或形容词性成分,可以是确定值,也可以是不定值。同样,“点”可以作为不定量词使用。当“点”作Z成分时,W前面可以出现程度副词“稍微、还”,但不能出现“很”。例如:
(86)小张要胖他点子小张要比他胖一点。
(87)她老公大她十岁她老公比她大十岁。
(88)他工资要高我五百块钱一个月他工资要比我多五百块钱一个月。
(89)上师范时我高她两届上师范时我比她高两届。
这种句式均可转化为2式,意思不变。如:例(86)可以说成:小张比他要胖点子。但此种格式更口语化。
5.A+得/不得 +B+W
这种格式是等比句3式“A+有+B+W”的否定式。例如:
(90)他干起活来得你刷括他干起活来没有你利索。
(91)这块吵死了,得那块清静这地方没有那儿清静。
(92)你妈做的菜得你爸的好吃你妈做的菜没有你爸做的好吃。
(93)你得他力气大你没有他的力气大。
这种差比句,一般是比较具有同一性状的A项和B项在程度上的差异,换句话说,比较的A项和B项一般在性状上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即A不如B。有时A项和B项也可以性状不一致,但此时,A、B的性状一定是相反的。如例(91)的“吵死”与“清静”,就是相反的形状。
6.A+不像 +B+W
这种格式实际上用得并不多,通常在W前加上一个“那么”。例如:
(94)小王不像他那么坏小王没有他那么坏。
(95)他不像张林那么小气他没有张林那么小气。
(96)他要钱不像小张那么吼他跟人要钱没有小张那么狠。
6式跟5式是同义格式,在语法及语用上都没有什么区别。例如:
(97)在外头不像在家的方便在外面没有在家里方便→在外头得在家的方便,同上。
(98)张华不像他弟弟那样不讲理张华没有他弟弟那样不讲理。→张华得他弟弟那样不讲理,同上。
7.A+比不上/赶不上+B
这种句式往往在上文或句中出现比较点(即比较的方面)的成分。例如:
(99)读书写字我赶不上她,做起松活来我也赶不上她吗读书写字我比不上她,干起活来我也赶不上她吗?
(100)割麦插秧晓梅赶不上张华割麦插秧晓梅比不上张华。
(101)他的本事比不上人家来下来的一个指头呢他的本事比人家剩下来的一个手指头还不如呢。
7式有时采用一种强调的说法“A连B都赶不上”。例如:他连个三岁的霞子都赶不上他连个三岁的孩子都不如。
这种比较式的肯定式是等比句4式“A+比得上+B”,表示等比。肯定式在使用频率上不及否定式。
8.A+W+不过 +B
这种格式中往往也出现比较点,是5式的同义句式。例如:
(102)他吃饭快不过我他吃饭速度没有我快。→他吃饭得我快,同上。
(103)他饭量大不过我他饭量没有我大。→他得我饭量大,同上。
这种格式中的“不过”可以换成“不如”“不及”,但换成“不如”或“不及”后,W必须去掉或后移至最后,构成又一句式,即下一句式9式。
9.A+不如/不及 +B+(W)
这一格式,与8式句义一样,属于同义句式。例如:
(104)家的老大不如老二家里老大不如老二有能耐、懂事等。
(105)小张不如小王能干小张比不上小王能干。
当句中B后出现W时,该句式不太常用,经常用的是5句式,意义一样。8式及9式也可以采用强调的说法“A连B都不如/不及”。用强调句式时,W必须不出现。例如:小汪连猪狗都不如同普通话。8式与9式的肯定式都是1式“A+比+B+W”。
就高邮方言的比较句来说,像等比句3式、差比句中极比句3式、递比句2式、一般差比句3式这些说法,在江淮官话里是很有代表性的。而且其中有些句式还很好地反映了江淮方言的历史层次问题。因此研究高邮方言的语法现象,搞清江淮官话中的比较句式,并弄清其地域分布,对于研究江淮方言的历史层次与方言的科学分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3):214 -232.
[2]夏群.汉语比较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9,(2):58-64.
[3]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的比较句[J].方言,2000,(3):211-221.
[4]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李讷,石毓智.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1998,(3):1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