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春林,王珍
(1.2.梧州学院数理系,广西梧州543002)
梧州学院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田春林1,王珍2
(1.2.梧州学院数理系,广西梧州543002)
当今社会普遍需要应用型人才,该文通过对地方高等院校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培养的措施与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旨在探索新形势下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破解我国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难题,对普通高校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
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大规模工业化和信息化促使技术更新和需求变化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将更短,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发生了重大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不仅需要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高端研究和开发人才,更需要有技术创新能力、能够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一线应用型人才,这对高校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应用型本科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新的主要类型和培养目标,深化“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突出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创新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地方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谈谈梧州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1.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
据统计资料,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且产业重心正逐渐向我国发生转移,将有望成为全球医药加工生产中心。广西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居全国第二位,为中国四大药材基地之一,特色中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2011年,广西制药工业销售总产值已达到200多亿元,一批新型中医药企业已成长起来。但从市场需求和行业总体发展来看,特别是从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市场角度来看,我区药业发展速度仍较缓慢,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2010年全国医药企业利润总额前100位的企业中,广西上榜的只有2家,以小型制药企业为主体,企业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低,实力有限,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与其自身拥有的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不匹配。根据广西区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的精神,在未来10年的规划中,广西将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制造业、中药材种植业、医药物流业等领域,力争2020年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这无疑是发展新一轮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绝佳机遇。随着梧州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每年在中药材种植培育、中药材加工、中药产业现代化和中医药商贸物流等方面共需医药专业人才80人左右,而每年广西制药工程专业毕业生仅有300人左右,且多数集中在广西中部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梧州及其周边城市医药事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如何把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动我区中药产业快速发展,培养专业性强、创新性好、适应医药市场的发展需求、能突破思维定势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2.制药业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
(1)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医药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目前,由于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我国医药企业面临国际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品质更加重视,对各种设备性能和工艺的不断改进,产业模式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高科技密集型过渡,制药企业将彻底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告别。人才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精通医药理论知识和具有精湛技艺的应用操作型人才。
(2)我国医药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分工和竞争,生产管理与制造技术的现代化是必然趋势。目前,虽然我国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但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多数中医药企业缺乏必需的科技基础支撑,造成药品生产以模仿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缺乏大量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含量高的新标准、新专利、新产品。新产品开发及基础研究滞后,在市场运作、管理模式等方面缺乏经验。在医药市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人才需求与日俱增,需要大批了解药物研究前沿及新药研制技术,具有独立设计改进制药生产工艺,能够管理药物生产车间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受到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培养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医药人才的供给速度远远达不到行业发展的要求,医疗人才缺口巨大。与国际制药大公司相比,我国制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有理论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极为匮乏,人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技术等级结构已经不符合现代发展的需要。前教育体制下的高校毕业生,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其知识结构过于陈旧和单一,难以满足药企的需求,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医药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需要的医药应用型人才成为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梧州学院新设制药工程专业,既符合梧州学院“面向经济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思想,又符合加快高校发展的教育政策,同时,也是学院以特色求发展,以内涵求发展的新举措之一。
明确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与定位。深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创建与培育[1]。
1.培养目标
制药工程专业为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涉及内容包括药物制造、药物制剂、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等。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和制药技术的提高,对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有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应设计和凝炼以“适应型”为目标取向的应用型人才综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要在充分吸收和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体现专业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培养学生成为掌握最新技术和交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制药过程和产品双向定位的知识及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管理应用型人才。要体现既懂制药技术,又懂工程,还具有质量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摆脱传统精英型高等教育思想的束缚,注重学生以一技之长为主,兼顾多种潜能的培养,满足社会、区域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求。
2.培养定位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定位在技术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上,强调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全方位培养人才,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2]。梧州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学院抓住国家实施“两区一带”发展战略以及梧州市政府建设区域性枢纽城市、西江黄金水道中心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机遇,准确把握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并适时地进行调整、改革与创新。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应用型大学生,其知识结构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为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彰显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适用的高质量人才。制药工程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涉及化工、药学与工程设计,作为应用型工科专业,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三者相辅相成,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区域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我院设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坚持立足梧州,把培养定位于依托桂东南地区及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制药工程人才,符合梧州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宗旨,符合梧州学院适度发展的要求,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中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教学模式
传统的、精英式的大学教育坚持单一的学术至上的价值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这一理念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使用价值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实施市场机制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获取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模式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研究引入本科教学,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强调“以用导学”,“以用促学”,遵循“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基础课教学,拓宽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以一定的专业模块课和一些教学环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从单一的精英教育培养模式走向多元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2.加强实践型师资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要有能培养应用能力的师资力量,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就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识,教师要保持自学的良好习惯,与时具进,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制药工程是工科专业,教师最好既具有药学知识,又具有工科背景,对制药工程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工科出身的老师要加强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对于药学相关专业的老师则要加强工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实践。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或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密切与国内制药企业的教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企业和地方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实践经验丰富的药厂专业技术老师长期的传、帮、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重视后期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应用能力。要把培养应用能力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线。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药品生产、研制及管理的才能,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实践过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加强制药工程专业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重视实践这个重要环节[4]。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减少基础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将课外科技活动引入培养方案,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科技术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由单一到综合,应采取多维立体化训练方案,构建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实践体系。我院制药工程为新办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经费)的投入尚不够,为了保证制药工程学生的培养质量,要重视实验室建设,努力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建立和完善校内的实习基地
校内建设较完备的制药工程实验室,建立实验型小工厂,指导学生在校内进行生产操作,控制指标,处理事故,按照GMP要求,模拟厂房、车间的工程设计和管理和运行,开展仿真训练,观看专业教育录像、参观教学制药设备,熟悉部分药品生产的方法和一般工艺过程、基本操作程序以及管理规范,认识和了解一些常用实验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地进入角色、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我院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制药工程基础实验室已经投入使用,并将相继建成微生物、有机合成、仪器分析和药理学等实验室,都将为制药工程专业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基础和科研环境。
5.重视校外专业见习
从大二开始,安排学生参观校外企业,使学生初步了解生产工艺、专业岗位操作、电器仪表、化工生产安全知识等,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带着问题进入GMP生产车间实习,深入各个岗位,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自己找到答案,可增强学习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提前接触制药行业实践知识和企业文化,为后期教学奠定基础。这不仅能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也能潜移默化工程意识,提高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非常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非常具有工程专业的特色。
6.建立合适的教学基地
到工厂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制药工艺、设备、车间设计等专业课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建立长期的合作企业学生实践基地,创造条件优良的校外实习基地群。我院与梧州市中恒制药(集团)公司、奥奇丽集团等中药企业保持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建立了稳定的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实现基地的培训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毕业生不但“能说”而且“会做”。
7.大量开设选修课程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在完成总体教学培养要求前提下,以必修为主体,以技能课为重点,以选修课为补充。选修课是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学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5],结合区域实际、发挥地方特色,如根据梧州中草药种植快速发展,增设《中草药鉴定学》、《药用植物载培学》,选修《基础医学概论》、《药品营销学》、《药事管理学》和《中药保健品研究与开发》等课程,可扩大医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综上所述,制药工程专业是梧州学院新办专业,我们要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将教育的重心从学历教育本位转移到能力教育本位上来,要有人才培养超前意识和引领意识,注意洞悉和把握人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将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有机地嵌入课程内容之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大知识融通能力,努力实现制药专业人才培养“高素质、厚基础、高质量”的战略目标,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1]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56-57.
[2]沈永嘉,桌超.关于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J].化工高等教育,2002(3):37-38.
[3]郑锋.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45.
[4]张洪田.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8):73-76.
[5]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44-48.
G642.4
A
1673-8535(2013)01-0057-05
田春林(1963-),男,广西恭城人,梧州学院数理系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病原生物防治、药理学。
王珍(1966-),女,海南文昌人,梧州学院数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教育。
2012-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