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璨 林 忠
(重庆邮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65)
《牛津时体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下简称《手册》)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全书共有36章,1089页。《手册》主编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退教授,著名的语言学“时体”研究专家罗伯特·宾尼克(R.Binnick)。宾尼克曾出版领域内重要专著《时间与动词:时体导论》(Time and the Verb:A Guide to Tense and Aspect,1991),该书是继柯姆里(Comrie)两本现代时体研究专著《体》(Aspect,1976)和《时态》(Tense,1985)后的承上启下之作——书中分别讨论了时、体语法范畴的内容外,还增加了形式语义学等视角的时体研究内容,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体研究新成果、新动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奠定了宾尼克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手册》囊括了来自语言学内外不同背景的专家对时体问题的真知灼见,保留了其时体研究所体现的既重基础又重跨领域的优点。本书的出版含有三个突破:首先,它是第一本在语言各个相关研究领域中探讨“时体”主题的大型学术工具书;其次,它是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初,对人类有关“时体”所掌握知识的全面反映(Binnick,2012:3),极大加强了我们对“时体”现象与机制的认识;此外,它还是第一本深入反映“时体问题”在多个领域里表现的著作,相当于一本导航地图,体现了编者跨领域的开放性、前瞻性和创造性精神。
本书内容具体而言有以下三大特点:
《手册》结构条理清晰,体系完整;内容视野广阔,新颖前瞻。全书共涵盖六大部分:(1)研究语境;(2)研究视角;(3)时态(tense);(4)体(aspect);(5)体与语态;(6)模态。其中二、三、四部分篇幅相对较大,突出时体研究的基础和本源;同时又不拘泥于此,积极吸取关联领域成果:如第一部分的“研究语境”,第五部分的“体与语态”和第六部分的“模态”。其中第二部分着重“研究视角”,即从语言学内部主干分支学科看时体问题。该部分共13章,涉及“普遍性和类型学”、“形态学”、“句法”、“标记”、“状语”、“语用学”、“话语与文本”、“翻译”、“历时与语法化”、“语言接触”、“克里奥语”、“一语习得”、“二语习得”等,系统性强且层次清晰。第三部分重点讨论时态,共分8章,内容涉及“时态”、“时距差异”、“组合性”、“约束时态”、“嵌套时态”、“非时态性”等方面。第四部分重点讨论“体”,共分8章,涉及“词汇体”、“动词体”、“完结与非完结体”①我们把perfective称作“完结”而不是“完成”以避免与perfect的惯用称谓“完成”混淆。(perfective and imperfective aspect)、“进行与连续体”(progressive and continuous aspect)、“完成式时与体”②我们把perfect称作“完成式”而不是“完成时”或“完成体”以避免在术语用法上预设perfect的性质——目前对perfect的时体性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参见Ritz,2012:885-894)。(perfect tense and aspect)、“结果构式”等。编排也体现了研究的自然顺序——从相关的研究历史来看,人们首先关注到时间,继而关注到时间在语言中的反映,更进一步注意到语言单位和结构对时间表述的影响;第三、四部分正依照这种自然顺序排定时体研究内容,并分别从两者内部萃取出了重要概念加以逐个研究,真正地反映了“时体”问题的基础和本源。
然而,本书也并非保守之作;相反,它充满了开拓性,例如:第一部分“研究语境(context)”共分3章,把时体问题放在学科宏观背景下考察,从多领域角度(本书选取了哲学、文学、计算机科学三大学科)论述时体研究的重要性、发展过程和整体前景,从方法论高度上指出了学科互涉的可能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五部分“体与语态”共2章,涉及体与语态、体与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第六部分“模态”共2章,为“含模态动词句中的时间”和“示证性与示证标记”(evidentiality and mirativity),都涉及了模态(如知识模态)——模态也是最近十多年来时体研究者的重要突破点之一。《手册》较为准确地把握了研究趋势又不失特点,充满创新精神而颇具启发性。
《手册》的六大部分及各章节的安排,都体现了《手册》在时体研究方面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体现了内容广度深度兼备,体现了编排思路“总—分”、“宏观—微观”、“源—流”的平衡与交互。相比起同类话题一些书籍来,内容特色鲜明,编排条理清晰。
跨领域是现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标志。随着科研信息化、数据化和自动化的环境逐渐成熟,人文社科跨领域研究也日趋壮大,语言学呈现了较多的跨领域内容,如:计算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言学,更不用说较成熟的比较语言学、文体学和叙事学等。上面已部分谈到,本书在广度深度上兼收并蓄,重视基础和跨领域相辅创新,不仅充分符合“手册”的功能和目的,同时也为跨领域研究范式作出了表率。“跨领域”总体而言可分为“跨学科”和“跨分支”。在本书中,前者主要为哲学、文学、计算机科学这类外部学科与时体语言学的互涉,后者主要指时体研究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贯穿类型学、形态学、句法学、语用学、语言习得等多个部门学科。本书开篇第一部分名为“研究语境”,即首先指出时体研究的学科互涉宏观背景,为更深刻地理解时体研究的地位、性质和发展途径做了大胆的描绘,促成我们对时体本性的更进一步了解,直接有利于时体研究的创新。
语言学并不是唯一关心语言的学科,不少对于语言学家而言许多耳熟能详的理论,最初由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提出(推动)——如奥斯汀(J.L.Austin)、戴维森(D.Davidson)、弗雷格(G.Frege)、格莱斯(H.P.Grice)、蒙塔古(R.Montague)、帕森(T.Parson)、皮尔斯(C.S.Peirce)、蒯因(W.Quine)、莱辛巴赫(H.Reichenbach)、罗素(B.Russell)、塞尔(J.Searle)、斯特劳森(P.F.Strawson)、温德乐(Z.Vendler)、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Binnick,2012:3)。基于这种“亲密关系”,手册第1章就安排了著名哲学家彼特·陆德兰(Peter Ludlow)撰写的“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陆德兰首先指出了语言哲学中关于时态的难题:时态仅仅是语言特点,还是亦关乎世界上的思想和事实。陆德兰继而引出“时态论者”(tenser)和“非时态论者”(detenser)在此问题上的分歧:前者认为语言学时态(linguistic tense)表述了世界的时态化思想(tensed thoughts)和时态化事实(tensed facts),后者认为语言学时态可以表述时态化思想,但无法表述时态化事实,因为事实的时态化不是世界的客观实在(p.59)。陆德兰随后还介绍和分析了麦克塔格(McTaggart)“时间非实论”(irreality of time)引发的难题(亦可参见Craig,2000a;2000b)。陆德兰在最后指出,时态语义学上小小的选择倾向会导致意味深远的结果,不但对时态理论、哲学理论有影响,也影响着研究方法(组合性、分析性等),还影响嵌套时态和约束回指等非常具体的语言学问题(p.72)。相比起其他作品,虽然一些哲学问题也会关涉语言内容,但它们在理论深入的过程中多会回归各自学科的属性和诉求。陆德兰揭示了哲学和时体语言学之间内在关联,展现了互动研究的重要性,对研究人员设计和建构具体理论都很有指导意义。
第2章的“叙事学与文学语言学”由摩尼卡·弗洛狄尼克(Monika Fludernik)执笔,指出了近来文学研究中,对文学与语篇结构之间关系的关注在升温。语篇结构关系到语言,而语言关系到时间。时间是叙事的组成部分,对连贯、视角、主题、前景/背景等十分重要;时体也在多个语域研究方面有很大作用(Binnick,2012:5),那么叙事学和文体学关注时体就不难理解了。本章尤以“历史一般现在时”、“前景/背景(及其他视点)的时间切换”、“顺时与闪换”①指“Chronology and Shif”t。“Shift”指正常叙事时序中插入过往事件或未来事件的叙事手段;我们将其称为“闪换”以示包含电影中的“闪念”,也包含一般文艺作品中倒叙或回忆性的叙事转换。为例讨论了从时态角度看叙事学的主要学术问题。
第3章的“计算语言学”由马克·司迪曼(Mark Steed-
)执笔,指出时间性(temporality)在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中可有两种看法:基于语言学和哲学的时间理论可促进计算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实践应用;反过来,计算方面的理论从自身诉求出发,发展出涵盖自然语言和时间语义学的动态系统理论,反哺于(时间)时态研究(p.102)。时体语言学对计算语言学的贡献至少有两类:时间本体和时间关系。前者的主要概念有“瞬时”、“时段”、“事件”、“状态”等;后者主要概念有“优先”、“延后”、“因果依存”等。它们影响了信息获取(information retrieval)和问答系统(question-answering)(pp.102-103)。计算方面亦反哺时间语义学,因为其“在人类自然语言层面和程序语言层面上,可视作描述某个模型上的关系的逻辑语言”,司迪曼还在文中例举了克里普克(S4系统)模型(pp.109-110)。饶有趣味的是,司迪曼还在方法论和哲学意味上进行了跨领域,对计算语言学和时体语言学积极的交互作用给予了解释,他认为:“人(包括动物)脑中含有可扩展的有限规则集,用以描述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事件,这些事件在概率上处于我们的思维控制之中。这些规则(与其他计算资源如‘下推自动机’)允许我们看到世界的局部,并从此构建‘计划’和‘行动序列’等以求达到更期望的可能世界。当前的语义学也基本遵照这种方法,着重于各种状态的精确内容,以及状态改变过程中的世界本性。”(pp.110-111)司迪曼还就语言学和哲学理论、人工智能等方面进一步展开本章主题,展示了自然语言时体研究与计算语言学互动创新之路——十年前出版的《牛津计算语言学手册》(Mitkov,2003)中,还尚未专辟章节谈论同类话题。
其他各章也体现了跨分支特点。如时体研究与类型学、语言习得、翻译学的交叉等等。不仅如此,还有方法论上的跨领域内容,如以形式系统的特点为界的组合性② 我们这里认为语言学形式理论系统都遵守“弗雷格原则”或更准确的“组合性原则”。问题;也有上述的近十年渐热的语气、模态(情态)等内容上的交叉③“modal”或“modality”从传统英语语法角度来看,它们常被称作情态,这一解释主要受“情态动词”概念的影响;现当代语言学常把它们放入哲学(如知识论)和逻辑(如非经典逻辑)的方法背景下研究,这时称它们为模态更适合。。《手册》不但融汇了多学科、多分支的养份,又分流出跨领域的创新研究项目,使人类对语言中的时间性质及时间表达系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作为学术著作,需有深入见解;作为手册,需兼顾查询和指南作用。书中的六大部分分门别类,适合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快速定位所关心的内容。如,认知语言学研究者可快速在跨分支部分(第二部分)找到关心的重点内容(第12章);注重时体问题本身的研究者可在第三、四部分重点查看,例如时态到底“存在”与否,时态理论“合适”与否(第1、23章);关心哲学和逻辑学的形式语言学研究者可快速查看第1章、第3章、第19章、第22章、第35章等,了解时体研究的新近情况和形式研究语境下的可能趋势。其他方面,《手册》在正文之前安排了多达17页的“符号和略缩语明细表”、多达九页的“撰文学者背景介绍”;正文每章自成一体,列有尾注和参考文献,跨章节的关联内容文内有参读指示;正文之后安排有43页“关键词检索附录”,十分便于检索查询。比起其他时体研究著作,本书在调研效率、学术性和实用性多方面优点显而易见。
当然,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瑕。首先,本书有一定的阅读门槛。时体研究中最为研究者关心的事件、状态、时间结构、“时—空”关系等基础概念没有再设专门章节,而融入了多个章节的前沿讨论里,如第1章、第3章、第18章、第21章、第30章、第32章等等。初入时体方面的研究者可能还需要转阅其他早期著作以廓清相关概念背景,如莱辛巴赫的《符号逻辑》(1947)和《时空哲学》(1958)、克莱因(W.Klein)的《语言里的时间》(1994)、凯格(Craig)的《“时态”时间理论》(2000a)和《“非时态”时间理论》(2000b)、帕蒂(B.Partee)的《形式语义学中的组合性》(2004)第3、4、7章等。其次,本书亦未设章节探索时体的元认知内容,例如:时态和体在人们的交际中除了指称时间,还关系到什么其他的方面?人们在处理语言时体的时候有什么联动精神行为吗?(如策略、指称、命题态度等)这些方面能促进我们对语言中时体问题的更多认识。立足实际,《手册》从无到有,广深兼备,涵盖了诸多大胆创新,它无疑是当前时体研究人员的首选文献。
[1]Binnick,R.I.Introduction[C]//R.Binnick.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12.(书中所注页码均出自该书)
[2]Comrie,B.Aspec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6.
[3]Comrie,B.Tens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5.
[4]Craig,W.L.The Tensed Theory ofTime[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a.
[5]Craig,W.L.The Tenseless Theory of Time[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b.
[6]Klein,W.Time in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1994.
[7]Ludlow,P.Philosophy of Language[C]//R.Binnick,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12:59 -74.
[8]Mitkov,R.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03.
[9]Partee,B.Compositionality in Formal Semantics[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
[10]Ritz,M-E.Perfect Tense and Aspect[C]//R.Binnick.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12:881 -907.
[11]Reichenbach,H.Elements of Symbolic Logic[M].New York:Macmillan,1947.
[12]Reichenbach,H.The Philosophy of Space and Time[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1958.
[13]Steedman,R.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R.Binnick.The Oxford Handbook of Tense and Aspect.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2012:102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