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涛,郭德厚
(1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2 惠州学院,广东 惠洲 516007)
社会管理创新是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针对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滞后的现状率先提出的战略思想,随后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具体思路,强调在新时期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要通过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管理。雷锋精神虽然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但是,它在新时期特别强调社会和谐的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社会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初步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术界目前对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正在一步步地深入探讨。例如:在社会管理的主体方面,白瑾持“两元素说”即认为政府和公共组织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冯刚则持“三元素说”,认为从事社会管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还包括执政党。在社会管理的内容方面,冯刚认为社会管理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既是各种要素组织、整合的过程,也是有目的的协调性活动[1]。而白瑾则认为社会管理是一种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些事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2]。在社会管理的目的方面,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因此,关于社会管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现在对社会管理内涵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为狭义的社会管理,该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即社会事务管理[3]。另一种为广义的社会管理,该观点认为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4,5]。
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6]。
1.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呼唤社会管理创新
肇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们不但看到了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等等这些正面的成果,而且同时我们也遭遇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政府职能迫切需要转变、贫富差距拉大、失业问题等。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冲击,片面强调外需的经济结构已经不能提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变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经济转型伴随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例如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矛盾容易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过去行政主导的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社会管理创新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2. 弘扬雷锋精神是拓宽社会管理的新途径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改革所培育的各种利益诉求,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政府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创新的要求。总体而言,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创新主要是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的:第一,政府自身的职能转移。由于政府在日益强大的市场面前已经显得力量不足,必须改变原来包办社会事务的体制。政府必须在市场作用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弥补市场自身的不足,通过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体制的投入来促进社会和谐。[7]第二,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政府通过降低准入门槛、删减税费、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倡导由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向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替代政府不能干、干不好的职能,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种类的需求。第三,社会成员的自律。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单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开拓新思路,动员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 社会成员的自律有赖于公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有赖于个体的学习,另一方面更有赖于政府、社会对于个体精神的教育。
1. 精神感召替代强制调动成为社会矛盾化解的途径
社会矛盾不同于个体矛盾,它不是个体矛盾的简单相加,而是作为具有相似或相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地位和诉求的群体与别的群体的对立和冲突。因此,社会矛盾的化解方法、途径并不是运用单一的、简单的、粗暴的方式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关注。社会问题有的是需要政府的政策、资源努力去解决的、有的是需要全社会的物质关注去化解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妥协、忍让和互助等的精神关爱去消融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解决需要社会成员共同的精神关注,呼唤社会共同体为社会矛盾的化解奉献爱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扬无私、无偿的团结友爱精神,将强大的精神力量分解为无数个小的善举和关怀行动。雷锋精神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强大的道德精神力量,可以说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和无私的志愿者精神就是雷锋精神在当下的最好诠释。所以,妥善地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离不开对雷锋精神的弘扬。
2. 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冲破市场经济的冷漠无情
当前,市场经济的不足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拉大,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不断激化社会矛盾,人们在内心深处纷纷呼唤雷锋。可以说,互帮互助的友爱精神是雷锋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志愿者精神更是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具体表达。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曾将志愿者精神概括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而这八个字同时也代表了新时期雷锋精神的内涵。首先,“奉献”意味着不求回报地付出,志愿者要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不要特权的情况下参与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其次,“友爱”意味着与人为善、平等尊重,不以职业、身份、财富、地位、文化、民族等衡量高低贵贱,真心实意地帮助弱者。再次,“互助”意味着“互相帮助、助人自助”,资助者帮助他人走出困境,自强自立,受助者也同样参与到帮助别人的行列中来。最后,“进步”意味着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不但使受助对象得到帮助,更是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促进社会的进步。
1. 弘扬雷锋精神能够树立“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雷锋精神诠释了“我为人人”的社会公德。首先,雷锋是文明礼貌的表率,他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举止文明、以礼相待、杜绝说脏话、与群众和谐相处。其次,雷锋是助人为乐的榜样,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与同事、朋友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再次,雷锋是爱护公物典型,他把对国家和集体的热爱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自觉与损公肥私的行为作斗争。再次,雷锋是保护环境的模范,他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自觉打扫公共卫生,为大家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最后,雷锋是遵纪守法的楷模,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从不要求组织照顾、从不搞特权。 因此弘扬雷锋精神能够树立鲜明的道德标杆。
2. 弘扬雷锋精神能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雷锋同志敬业爱岗,他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首先,雷锋将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听党的话,服从国家的分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次,雷锋热爱自己的职业,发扬钉子精神,挤出时间和精力来从事职业探索工作,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最后,雷锋不怕脏不怕累,始终站在战斗的第一线、厉行勤俭节约的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可以看出,雷锋精神所弘扬的职业道德与新时期我们国家所提倡的敬业、创业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弘扬雷锋精神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3. 弘扬雷锋精神能够标榜树立“弃恶扬善”的个人品德
个人品德是在人之为人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中形成的个人关于善恶、是非、对错的判断准则。雷锋本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诚信、友善。在与人相处中,他讲风格、讲人格、见义舍利。无论对谁都诚恳,不搞两面派,不耍心计、不放暗箭,不背后中伤;在处事方面,他黑白分明、坦诚相待、绝不砌墙。他思想高尚,追求高远,目标明确,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宽容大量,能够接受别人的缺点。因此,弘扬雷锋精神能够将正面的雷锋形象展现出来,对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诚信交易创造财富能够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
1.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树立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雷锋同志一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他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时刻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党员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事件时有发生,他们生活生腐化堕落、脱离群众,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共产党员的形象。长此以往,我们党就会失去民心,失去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直接就会影响到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地位。因此,从根本上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重新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党员的威信显得十分重要。弘扬雷锋精神要要学习雷锋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视群众如亲人的高尚情操;学习雷锋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学习雷锋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上,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立足本职岗位,踏实工作,恪尽职守的优秀品格。
2. 弘扬雷锋精神有助于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雷锋精神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它集中地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雷锋本人就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是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养育了、培养了雷锋,他的人生经历呈现出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和制度优势。其次,雷锋精神展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生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标优势。再次,雷锋精神倡导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和自我的道德提升,体现了集体主义优于个人主义的特点,同时展现了社会主义促进自我道德提升的思想优势。
[1]冯刚.创新社会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0).
[2]白瑾.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科学社会主义, 2011,(4):110-112.
[3]李伟程.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7,(8).
[4]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5.
[5]邓伟志.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M]. 上海: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6.
[6]应松年. 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 法学论坛,2010,(6):5-9.
[7]邓智平. 弘扬雷锋精神与社会管理创新[J]. 重庆社会科学,2012,(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