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刊杂剧三十种》致使义兼语句计量考察

2013-03-19 22:28叶蕾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杂剧人称

叶蕾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元刊杂剧三十种》致使义兼语句计量考察

叶蕾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致使义兼语句是兼语句中的一个重要类别。通过考察《元刊杂剧三十种》发现,致使义兼语动词有15个,并对由这些兼语动词引导的兼语句结构“S+VP1+NP+VP2”进行分析,得出S、NP均可以省略,VP2既是单个动词也是复杂结构。

《元刊杂剧三十种》;古汉语;致使义兼语动词;兼语句

致使义兼语句是由兼语句最早发展而来的一个类别,且使用极其广泛,是兼语句的一个重要类别。致使义又可以称为使令义。何乐士等认为,使令义兼语动词是“含有使令、派遣、致使意义的动词”[1];张玉金的观点与何乐士等人的观点相同,认为使令义兼语句中第一个动词含有“使令、派遣、致使”等意义[2];邹晓丽对使令义兼语动词的定义也相似,使令义兼语动词是兼语后面的动词说明前面动词所表示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因此前一个动词是带有使令意义的动词[3]。可见,前人对致使义兼语动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定义和某部文献资料中致使义(使令义)兼语动词的使用情况。

《元刊杂剧三十种》(以下简称《杂剧》)作为元代唯一保存并没有被后人修改的元杂剧,是研究元代汉语语法及近代汉语不可或缺的材料。通过对《杂剧》致使义兼语动词进行穷尽式考察,并对致使义兼语句结构“S+VP1+NP+VP2”中的句法成分S、VP1、NP、VP2进行分析,得出S、NP均可以省略,VP2既是单个动词也是复杂结构。

一、致使义兼语动词系统

从语义平面看,致使义兼语动词所指示的意义都具有致使义。早在《马氏文通》中,就开始从古汉语使动用法的角度来理解致使义动词的内涵和外延。吕叔湘指出,致使是使所描述的词有所动作或变化[4];范晓认为,致使是主体对客体发生作用或影响[5];郭锐等认为,致使是“事件一导致事件二或事件因事件一而发生”[6]。兼语句是致使义兼语动词出现的典型句法环境。在致使义兼语句中,兼语动词VP1对兼语NP施加抽象致使义,使NP发出或执行兼语后动词VP2所代表的行为动作,VP1自身没有“命令”、“安排”等具体的行为动作命令义。对NP发出动作指令的主语S不仅限于人,还可以是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当主语为人时,主语以一定的方式对S施加影响,与命令派遣义动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当主语为事物时,其意义非常抽象,这与命令派遣义动词则相差甚远。从某种角度看,命令派遣义动词内包含致使义,其通过具体的行为动作将致使义体现出来,这论证了抽象致使义兼语句由命令派遣义兼语句分化形成,但致使义兼语句的形成使得其使用范围扩大,可以表示人、事物、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对《杂剧》致使义兼语动词进行计量统计,得出致使义兼语动词共有使、叫1、教、听、要、许、招、招捉、召募、画、轮到、平分、依、带累、禁15个。

二、致使义兼语动词使用情况

1.使

“使”顾名思义表示致使义,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使”引导的兼语句有8例,另有4例是兼语句的省略形式。致使义兼语句是致使义兼语动词使用的句法环境。通过分析兼语句“S+VP1+NP+VP2”的构成成分,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致使义兼语动词的使用特点。

(1)VP2是单个动词。

[例1]再使人看,同日有甚人尸首在?(《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第二折)

[例2]有谋解使蛮夷退,塞闭奸邪禁卫宁。(《东窗事犯》第二折)

从兼语句完整性角度分析可知,这两例中S均未出现,VP2是单个动词,NP分别由具体人物名词“人”和“蛮夷”充当。

(2)VP2是复杂结构。

[例3]才使人去看,尸首不在,魂灵在。(《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第二折)

[例4]我暗使人唤的个稳婆婆与小梅准脉来。(《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一折)

当VP2是复杂结构成分时,S可以省略,也可以由第一人称代词等充当。[例3]的VP2是连动结构“去看”,[例4]的VP2是述宾主谓混合的复杂结构。且两例中VP1前有副词“才”、“暗”修饰。

(3)NP是省略形式。除兼语句形式外,由“使”引导的兼语句还包括特殊的省略形式,此时V P2均为复杂结构。

[例5]与皇家,出气力,使杀我也死而无怨。(《霍光鬼谏》第二折)

[例6]交军衣袄旋旋关,军粮食日日有,便使杀他也不辞生受,敢舍性命在剑戟戈矛。(《霍光鬼谏》第三折)

这里的NP、S均省略未出现,省略的NP可以从语义上推测得知,由一个表泛指的人称代词充当,即“使+人+VP2+述补结构”,述补结构进一步修饰兼语句。

(4)S完整出现。

[例7]夫人使来问小姐亲事。(《诈妮子调风月》第三折)

此例中S由具体人物名称“夫人”充当,NP则省略,可以推知由泛指成分充当,VP2则由述宾结构“来问小姐亲事”充当。

2.叫1

“叫1”与另一个兼语动词“叫2”字形相同,字义不同,此处用“叫1”和“叫2”加以区别。从语义来源看,“叫1”表示致使义是由具体的“喊叫、呼叫”义发展而来,表示具体动作命令行为;“叫2”表示致使义是由“称呼”义发展而来,表示命名称谓义。从语法关系看,“叫1”类兼语句是由兼语动词“叫1”引导的,S发出动作行为,N P执行,是述宾短语与主谓短语的套叠形式。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叫1”有17例。

(1)VP2是单个动词。

[例8]叫张屠孩儿来,我想一口米汤吃。(《小张屠焚儿救母》楔子)

[例9]你不交书叫他去唦。(《汉高皇濯足气英布》第一折)

[例8]中S省略未出现,该结构在叫1致使义兼语句较常见,[例9]中S由第二人称代词“你”充当。两例中NP分别由具体人物名称“张屠孩儿”和第三人称代词“他”充当;VP2是单个动词“来”、“去”。

(2)VP2是复杂结构。

[例10]我分开这人看他,他叫我做无头鬼!(《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第一折)

[例11]子为人叫任风子今日积功成道。(《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四折)

以上两例符合兼语句的完整表达形式,S、VP1、NP、VP2都完整存在于兼语句中。两例中S为具体人称代词“他”、“子”;NP为第一人称代词“我”和具体人物名称“任风子”;V P2为述宾结构“做无头鬼”和连动结构“积功成道”。

3.教

《说文解字》记载,“教”最初含义为“上所施下所效也”。致使义源于“教育”义,后逐渐发展到纯粹致使义,这是概念抽象化的结果。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教”有16例。

(1)VP2是单个动词。

[例12]我和你单夫只妻,我不接,教谁人接!(《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第二折)

此例中S省略未出现,NP由疑问代词和人称代词构成的偏正短语“谁人”充当,VP2为单个动词“接”。

(2)VP2是复杂结构。

[例13]教俺去住徊徨!(《闺怨佳人拜月亭》第二折)

[例14]你教我怎推详,难决断,不知个详细。(《张鼎智勘魔合罗》第四折)

[例13]中S省略,NP由具体人称代词“俺”充当,VP2为述补结构“去往徊徨”;[例14]中S完整出现,由第二人称代词“你”充当,N P由具体人称代词“我”充当,VP2的成分相对复杂,由疑问结构“怎推详”充当。从语法关系看,“教”义兼语句也是由“教”引导的施事兼语句,S发出动作行为指示,NP2执行动作行为。

4.听

“听”本义为“用耳朵接受声音”,也可以表示“听从、听凭”,“听”的致使义用法即由“听从、听凭”义抽象致使而来。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听”有8例。

(1)VP2均为单个动词。

[例15]非是你贤,你须索听我言。(《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第二折)

[例16]你若是执性迷心不听我教。(《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二折)

从兼语句的完整性角度看,以上两例中的S均完整出现,由第二人称代词“你”充当;NP由第一人称代词“我”充当;V P2由单个动词“言”、“教”充当。此处“听”在兼语句中表示“听从、听凭”。另外,《杂剧》中有“你听我说波”一例,虽然其在形式上符合兼语句表层句法结构,但此处的“听”语义为“用耳朵接受声音”,与致使义兼语动词“听”不一样。此类用例属于连动句,不能划作“听”引导的兼语句。

(2)S可以省略。

[例17]当初则有谗臣反,临危越把忠臣慢,出师不听忠臣谏。(《楚昭王疏者下船》第一折)

[例18]不听我处分,蹅着正房门,我狠剁你娘三行棍。(《散家财天赐老生儿》第四折)

以上两例中S省略未出现,NP由具体人称代词“忠臣”、“我”充当;VP2由单个动词“谏”、“处分”充当。其中[例18]是“听”致使义兼语句的否定形式,即在VP1前加否定副词“不”。

5.要

“要”通常表示“需要、请求”,在兼语句中“要”由此抽象为致使义。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要”有7例。

(1)VP2是单个动词。

[例19]则要旁人羡。(《闺怨佳人拜月亭》第四折)

此例中S省略未出现,NP由人称名词“旁人”充当,VP2为单个动词“羡”。

(2)VP2是复杂结构。

[例20]要他立碑碣乱墓丛中。(《赵氏孤儿》第二折)

[例21]你要我饶你咱,再对星月赌一个誓。(《诈妮子调风月》第三折)

[例20]中S省略未出现,NP由具体人称代词“他”充当,VP2由述宾结构“立碑碣乱墓丛中”充当;[例21]中S、NP、VP1、VP2均完整出现,S由第二人称代词“你”充当,NP为第二人称代词“我”充当,VP2由述宾结构“饶你咱”充当。

兼语句中,除上述S省略与否的两种类型外,还有一个特殊类型,即倒装形式。

[例22]先生咱,子不我要杀你!(《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二折)

此例中正确兼语句形式应为“子不要我杀你”,调整语序后的形式符合“要”引导的兼语句式,且S、NP、VP1、VP2均完整出现。

6.许

《说文解字》记载,“许”原义为“按,听从其言也”。“许”引导兼语句时同样表示“许诺、答应”。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许”有4例。

(1)VP2是单个动词。

[例23]许第二个夫人做。(《诈妮子调风月》第四折)

[例24]师父道神仙子许神仙做。(《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二折)

[例23]中S省略未出现,NP为具体人物名称“第二个夫人”;[例24]中S为人物名称“师父”,NP也是具体人物名称“神仙”,V P2均为单个动词“做”。

(2)VP2是复杂结构。

[例25]往常则许咱遇水叠桥。(《尉迟恭三夺槊》第二折)

此例中S省略未出现;NP由人称代词“咱”充当;VP2为连谓结构“遇水叠桥”。

7.招、招捉、召募

《楚辞·招魂序》记载:“招,招者;召,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招”有多种形式,如“招”表示“招募、招收”,“招捉”偏语义“捉”,“召募”与“招募”同义,“招捉”、“召募”是“招”的双音节动词形式。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招”、“招捉”、“召募”各1例。

[例26]那刘太公菩萨女,却招了壮王二做布袋,交众亲眷插环钗。(《薛仁贵衣锦还乡》第二折)

[例27]把辽兵一阵杀,招捉你为驸马。(《薛仁贵衣锦还乡》第四折)

[例28]召募民义充军。(《薛仁贵衣锦还乡》楔子)

以上三例中S均省略未出现;NP由具体人称代词“壮王二”、“你”和泛指代词“民”充当;V P2均为复杂结构,包括述宾结构“做布袋”、“为驸马”和状中结构“义充军”。

8.画

《说文解字》记载,“画”原义“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画”可以引导兼语句,表示“绘画、界定”。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画”有3例。

[例29]画戟门开见醉仙。(《李太白贬夜郎》第四折)

[例30]百姓每画地为牢。(《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第一折)

[例29]中S省略未出现,[例30]中S由具体名称“百姓”充当;NP分别由具体名称“戟门”、“地”充当;VP2分别为连谓结构“开见醉仙”和述宾结构“为牢”。

9.轮到、平分

“轮到”和“平分”在语义上没有联系,但在《杂剧》中二者用例的句法结构基本相同。近现代汉语中“轮”语义虚化为“依次更替”;“平分”表示“平均分配,对半分”。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轮到”、“平分”有4例。

[例31]轮到我为国于家拔着短筹。(《霍光鬼谏》第三折)

[例32]平分一国作三朝。(《关大王单刀会》第一折)

10.依

《说文解字》记载,“依”本义为“靠着”。后来“依”引导兼语句语义演变成“倚靠、听从”。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依”有4例。

(1)VP2是单个动词。

[例33]则有张飞好嘱付:依我差排,听我言语。(《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二折)

(2)VP2是复杂结构。

[例34]你依着范尧夫肯付舟中麦。(《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

[例35]依着我运计铺谋。(《诸葛亮博望烧屯》第二折)

[例34]中S是第二人称代词“你”,NP由具体人物名称“范尧夫”充当,VP2为述宾结构“肯付舟中麦”;[例35]中S省略未出现,NP由第一人称名词“我”充当,VP2为并列结构“运计铺谋”。

11.带累

“带累”与“连累”义同,义为“自己遭不幸牵连别人,使受损害”。在《杂剧》中致使义兼语动词“带累”有1例。

[例36]不带累你个抱侄携男鲁义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二折)

此例中S省略未出现,NP是第二人称代词“你”,VP2为“你”的同位语,用来对NP“你”进行补充说明。

12.禁

“禁”是禁止义致使动词的典型。在《杂剧》中由“禁”引导表“禁止义”兼语动词有2例。

[例37]怎禁咱徐庶向人前把我强过从。(《诸葛亮博望烧屯》第四折)

[例38]怎禁他礼节相敬。(《严子陵垂钓七里滩》第三折)

此两例中S均省略未出现,NP为具体人物名称“徐庶”、“他”,VP2是状中结构“向人前把我强过从”和“礼节相敬”。

三、致使义兼语动词句法特点

1.主语的选择

主语的选择既包括句子主语S的选择,也包括兼语NP的选择。根据《杂剧》中用例分析可知,S作为兼语句V P1动作发出者,可以是具体人物,也可以省略。兼语NP作为动作VP1的接受者和动作VP2的施事者,在致使义兼语句中不存在省略的情况,既是具体人称代词也是泛指人称代词。

2.VP2的选择

VP2作为NP的动作行为,结构形式较丰富,既可以由单个动词、形容词性谓词,也可以由复杂结构充当,如述宾结构、述补结构、主谓结构、状中结构等。

3.兼语句与其他结构合用

通过用例分析得出,致使义兼语句可以与其他句式合用。

[1]何乐士,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588.

[2]张玉金.论殷墟甲骨文中的兼语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1):51-59.

[3]邹晓丽.论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11-12.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6.

[5]范晓.语法研究和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13.

[6]郭锐,叶向阳.致使表达的类型学和汉语的致使表达[G]//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第一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集,2 0 0 1.

[责任编辑:丁治民]

Statistic Studies on Zhishiyi Jianyuju of Thirty Yuankan Mixed Dramas

YE Lei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Zhishiyi Jianyuj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Jianyuju. After studying Thirty Yuankan Mixed Drama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fifteen Zhishiyi Jianyu verbs. Making analysis on the Jianyuju Structure “S+VP1+NP+VP2” introduced by these Jianyu verbs, it shows that S, NP can be omitted and VP is both a single verb and a complex structure.

Thirty Yuankan Mixed Dramas; Ancient Chinese; Zhishiyi Jianyu verbs; Jianyuju

H043

A

1671-4326(2013)02-0075-04

2012-09-07

叶 蕾(1989—),女,安徽宿松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杂剧人称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拼图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
人称代词专练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