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秋野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斯拉夫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洪堡特(Гумбольдт,1767 -1835)作为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人文学科交叉研究的大师,他关注语言、民族精神、文化、民族心理的相互关系问题,而且倾向心理学与语言学交叉研究。同时,洪堡特对言语与思维的关系、言语内在形式、语言意识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洪堡特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的成果,近200年的时间过去了,洪堡特研究依然方兴未艾。目前,当代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哲学、心理学的著作中也经常会提到洪堡特的名字,引用洪堡特的语言哲学观点。在美国及西方对洪堡特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德国的施坦塔尔、美国的布龙菲尔德、萨丕尔、乔姆斯基要么是受其影响,要么是对其思想进行了研究。(赵秋野,2007)我国学者姚小平1995年出版了专著《洪堡特——人文研究与语言研究》,系统介绍、研究了洪堡特的学术观点,1999年又翻译了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2000年翻译了《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这些研究使国内学者有可能系统地了解洪堡特的生平及其在人文学科各领域的的巨大贡献。正是由于洪堡特的学术观点对世界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对俄罗斯语言学发展的影响,所以我们试图探究俄国学者是如何解读洪堡特的,同时挖掘其对俄罗斯语言学发展、心理语言学理论形成的影响。
在语言学方面,自19世纪中叶起波铁布尼亚(Потебня,1835 ~ 1891)、博杜恩·库尔德内(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е,1848 ~1929)、谢尔巴(Щерба,1880 - 1944)、维果茨基(Выготский,1896 - 1934)、巴赫金(Бахтин,1895 -1975)等大师都直接或间接地受了洪堡特的影响。
波铁布尼亚总是把自己算作洪堡特的学生和追随者,尽管当波铁布尼亚着手创作自己的理论奠基作《思想和语言》(1862)时就看到了它的使命是阐述洪堡特语言理论的一些特点,而事实上,尤其是在词汇语义学说方面他比洪堡特走得更远,因为他使词汇的内在形式理论具体化,探究了词汇的近义 (ближайшее значение)和远义 (дальнейшее значение)观,而且在大量具体材料基础上揭示了词汇在人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关于波铁布尼亚词汇语义观复杂的哲学基础可做如下概括:在完全赞同洪堡特语言哲学观的基础上,他区分了语言和语言(或民族)精神,尽管他也着重指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如果说洪堡特确定了语言和精神的同一性,如果洪堡特努力走出一个圈“没有语言就没有精神,或相反,没有精神就没有语言”,那么,他就把语言和精神同时提升到一个相同的高度,那么,这会是该理论不完全被理解的原因)(Верещагин,Костомаров,1980:289)。波铁布尼亚的著作,尤其是《思想与语言》和《文学理论札记》经常被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家引用,被引用的内容大多是和他对内在形式、《近义》等概念的阐释有关。那时他不只一次停留在对理解和相互理解的过程特点及这些过程结果的探讨上,同时重视研究词在这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于这些研究,波铁布尼亚完全接受了洪堡特的下列观点:“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并不是由于一个人确实向另一个人传达了物质符号,也不是相互强迫自己生成同一个概念,而是由于相互触及到了感觉表征和概念链环,并由此每一个人产生了与此一致的但不是以上所说的那些概念。”(Потебня,1976:313)波铁布尼亚相当具体地探究了感性知觉的作用和词的感知过程中形象的功能以及词汇的使用问题,事实上我们在他的著作中的确能找到这样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如词是怎样以及由于什么能保证人的相互理解,而这个所谓的“相互理解”有时会是不理解以及和思想中的不一致。他还指出,我们不能把词看成是成熟思想的表达。(Потебня,1976:183)波铁布尼亚关于感觉和智力的相互关系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我们的思想无论达到了怎样的抽象和深度,仿佛是为了更鲜活它都不会脱离必须回到自己的原点、表征。”(Потебня,1976:198)在《思想和语言》一书中,波铁布尼亚涉及了未来科学中的许多问题,他率先提出了这些问题,并且率先命名了这一未来科学——《语言心理学》,他几乎猜到了“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波铁布尼亚发展了洪堡特的理论,认为语言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对语言和精神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从而使心理学与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波铁布尼亚认为,言语行为是纯心理现象,但是,语言、词汇赋予这个言语行为以文化和社会因素。“语言使思想客观化……思想借助词而形成,并且独立于直接感觉的影响……正由于语言是每个人思想的工具、器官,所以语言是民族进步的条件”(Потебня,1989:237,196,197)。可以说,波铁布尼亚的语言观不仅是语言哲学中的心理学派,更是文化历史学派的。库尔德内以洪堡特的学生自居,他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区分也是受了洪堡特影响。库尔德内认为:“由于语言的基础是纯心理的、大脑中心的,因此,语言学应属于心理科学。但是,又由于语言仅仅在社会中才得以实现,而且由于人的心理发展通常仅仅是在同别人的交际中才是可能的,因此,我们有权利说,语言学是社会心理科学。认为语言是有机体并把语言学看成是自然科学的人是迷途了。”(Бодуэн,1963в:217)上述类似观点使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结论,库尔德内毫不怀疑语言是人的财富,所以,他在提出把语言学阐释为与心理学、社会学直接相关的科学问题的同时,又指出语言研究的综合观的理论基础,他十分重视研究超越外部语言形式的人的心灵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反映。谢尔巴曾师从库尔德内,所以,他的语言学观也吸收了洪堡特的观点,倾向研究活的语言及真实的言语过程。谢尔巴讲到了言语,并且指出语言现象的三个方面只能是在言语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他还特别指出,没有言语组织,就不会有任何言语活动、任何言语、任何语言材料及任何语言系统。事实上,我们发现,谢尔巴区分出了不仅仅是语言现象的三个方面,而是语言现象的四个方面。他还描述了言语组织的扩展特点,按他下的定义,言语组织一定是具有神经心理特点的,它不可能不是神经心理现象。同时他还强调,言语组织一定具有社会性。可以说,谢尔巴以其语言现象的重要方面的作用这一理论基础武装了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理论,他的语言现象是指同时既是神经心理现象又是社会现象的个人言语组织。正是他引入了“个人神经心理言语组织”的概念,这个“个人神经心理言语组织”和依靠它保障的言语活动一起成为社会产品。这个“言语活动”是“说和理解的过程”(Щерба,1974)。巴赫金早在1929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Бахтин,2004:66)中就阐述了自己的语言观,强调语言中的三个因素:人的创造、社会的功用和价值的属性。由此引出语言学的新任务:研究人创造的话语,研究社会交际中的语言相互作用(对话),研究话语同所含思想价值的关系。他拒绝把语言当作静止的体系的研究方法,主张把语言看作动态的行为的研究方法,很自然地对欧洲传统语言学的中洪堡特学派情有独钟,因为洪堡特强调不能把语言当作死的成品研究,而是创造的过程,语言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本身。(白春仁,2007:193)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言语活动论”的创始人列昂节夫(А.Леонтьев,1997:26)认为,科学的语言学的创始人——洪堡特是心理语言学的先驱,因为正是洪堡特提出了言语活动的思想,以及把语言理解为社会和人之间的纽带。而列昂节夫(1997:48)也称维果茨基为心理语言学家,称赞维氏大量研究了言语,而他的言语的心理观不仅是对前人研究的独到的理解、概括、综合,而且是第一个尝试建构完整系统的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人。维氏的“内部言语说”及其著作《思维和言语》(1934;1996)对俄罗斯语言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维果茨基的理论也是继承了波铁布尼亚、库尔德内、谢尔巴的思想,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受了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洪堡特和维果茨基都对言语与思维的关系、活动、语言意识、内部言语、语言的内部形式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都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所以说,洪堡特语言研究的心理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创立。
以上我们简要概述了洪堡特语言哲学观对俄罗斯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影响,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俄国洪堡特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主要观点。
虽然跨越了几个世纪,但是对洪堡特学说的研究一直经久不衰,尽管也有的学者认为他的术语系统不够确定或是认为他的理论观点晦涩难懂。如前所述,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及美国的语言学界始终很关注对洪堡特的研究。如德国的施坦塔尔自1849年起就开始研究洪堡特,而且坚持了一生,他继承了洪堡特的事业,同时也批评、修正了洪堡特学说,但他始终认为洪堡特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语言哲学家。施坦塔尔重视阐释洪堡特语言哲学本身,分析其时代背景、思想根源和学术影响。德国的波特对洪堡特的研究重视其对同时代人的影响,以及其理论对自己的学说的作用。19-20世纪德国以外的洪堡特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意大利、俄国和美国。(姚小平,1995:184-207)需要指出,在当时的俄国洪堡特的著作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尽管俄国有自己的语言学研究传统,并且在语言学领域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但是他们没有排斥洪堡特的理论,正相反,俄国学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研究洪堡特。
在比利亚尔斯基(П.Билярский)用俄文翻译了洪堡特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Спб,1859)及黑姆(Р.Гайм)1856年写的《洪堡特传》的俄文版出版(1899)之后,而且尤其是波铁布尼亚的作品《思想与语言》(1862,1892)的问世使俄罗斯洪堡特研究越来越普及。普鲁士科学院1903年出版了莱茨曼(Лейтцман)主编的 17卷《洪堡特文集》,这之后在俄国人们对洪堡特文化遗产研究的兴趣愈演愈烈。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新洪堡特代表卡西尔(Кассирер,1874 -1945)、俄罗斯著名哲学家施别特(Шпет,1879~1940)①Шпет(施别特):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对方法论、心理学、逻辑学、美学、民族学、历史、符号学、语言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生于1879年,1914-1919年间完成代表作《现象与含义》、《释义学及其问题》、《思想与词》。他的《词汇的内在形式》(1927;2003)是俄罗斯学者对洪堡特学说的系统研究,把语言研究看作是理解社会存在心理的基本方法,语言的产生不仅是交际所必需的,而且是人类精神属性纯粹的内在需要,语言所具有的独立的外部存在影响人本身(Шпет,2003:7)。以不同的方式将洪堡特思想与语言研究向哲学的重新转向联系起来。卡西尔认为,洪堡特是“语言批判哲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提出的像“内在语言形式”、“能力(活动)”、“语言世界观”等一系列概念应当是现代语言科学的出发点。俄罗斯的施别特(Шпет)与西方学者不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洪堡特思想同语言研究向哲学的重新转向联系起来。1927年出版的施别特撰写的论著《词的内在形式——洪堡特主题的练习曲和变奏》填补了欧洲洪堡特研究史上的一个空白。施别特这本书名的副标题寓意深刻,有两种译法。一是可译成《词的内在形式——洪堡特主题的练习曲和变奏》,这里主要取副标题的音乐术语的含义,这本书的引子中还提到,如果施别特再大胆些,他就会在副标题中再增加一个音乐术语“幻想曲”。同时书名也可译作《词的内在形式—洪堡特主题的评论和变异》,也就是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洪堡特思想的思考、评价以及提出的自己的观点。书名的两种译法使我们想到作者施别特作为一个哲学家,既有对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的理性思考,同时也不乏像一个艺术家那样大胆的设想,并最终以自己的视角解构洪堡特语言观。或许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洪堡特本人的创作风格影响了施别特,使其起了这样一个特别的书名。正如姚小平(2006:123)指出的,诗化的、感性的语言跟高深玄奥的哲理交混起来,构成了洪堡特独有的文体。在书中施别特的主要观点是把语言研究看作是理解社会存在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语言的产生不仅是交际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的纯内在需求,这种需求是人类精神的本质属性,也正因为如此,语言是对人本身施加影响的独立的外部存在。在书中施别特主要分析了洪堡特语言学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语言分析的几个原则问题、内在形式问题的提出、词的内在形式、物质形式和逻辑形式、内在形式定义的一些结论、内在诗学形式、主体的地位和定义、主体性和表现力的形式。在该书中,施别特指出,追溯洪堡特语言学理论的思想源泉及评价其理论体系在人文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揭示洪堡特理论的真正内涵。(Шпет,2003:31)
俄罗斯洪堡特研究的主要成果除了施别特的《词的内在形式》(1927)外,还有由波斯多瓦洛娃(Постовалова)撰写的《作为活动的语言/解读洪堡特观的经验》(1982)。该书以活动原则为视角对洪堡特观进行了逻辑—方法论的分析。描述了活动原则的特点和其在哲学及方法论中的地位,探讨了语言学中语言的活动表征的类型。在解读洪堡特语言中的活动观时,波斯多瓦洛娃描述了语言活动观的五个来源,阐述了语言活动观被重新认识的几个因素,指出当代语言学研究倾向是越来越关注民族语言、社会语言的研究,即语言存在的文化学、人类学方面,语言行为指向人、文化、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更重视认知过程中人的因素,这些观点大都受了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的影响,可见洪堡特语言活动观的重要地位。波斯多瓦洛娃深入研究了活动观的内容及其哲学方法论基础,指出洪堡特正是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语言理论,也就是他的活动观的语言哲学、辨证观、关于人的科学系统的建立的人类学观。在书中波斯多瓦洛娃归纳了俄国学者解读洪堡特观点的方法:“观念内部的”立场,即同化解读者和被解释文本的作者;“观念之上的”立场,即自觉解构洪堡特观点;“观念之间的”立场,即在考虑可能借鉴洪堡特观点为己所用时客观地批判其部分观点。对洪堡特观点的阐释有两个阶段:首先要自觉进入洪堡特观念系统,并尝试理解它,解读者的任务是洪堡特作品中“精神”所表达的意义形式的物质化,可以是对意义的阐释,也可以是逻辑阐释,完整的理解核心是逻辑理解,它的边缘形式是逻辑外理解(情感的、主要动机和方式等),理解可以分部分理解或整体理解,也可以是相互的理解。解读者和作者洪堡特的逻辑世界应是相同的,阐释者应具备洪堡特所生活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的第二阶段是指解释所理解的内容,在这一阶段重要的是处理好理解和解释的关系,在阐释过程中选择逻辑—方法论的解释手段主要取决于所阐释的洪堡特作品的风格,即语言理论问题的哲学思想。解释者需具备哲学知识和相关的语言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知识。该书的任务是解构,而不是建构洪堡特理论体系,是为了揭示洪堡特理论的内部整体性、独一无二性,不是说明观点的内容方面,而是它的结构形式方面和技巧,并试图以思维活动方式的内在界限和可能性的整体视角来看待洪堡特观。
以上我们概括介绍了俄国洪堡特研究的两部主要代表作品。除此之外,俄国出版了德文版的《洪堡特传》的俄译本(Р.Гайм,1899;2004),语 言 学 博 士 拉 米 施 维 里(Рамишвили)还编译了俄文版的《洪堡特语言学文集》(2000再版),并为该书写了长达27页的序,该序言对我们了解俄国洪堡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拉米施维里在《洪堡特语言学文集》(2000)序言中指出,洪堡特(1795)撰写的《言语和思维》主要是阐明语言参与确定认知对象,他撰写的《关于语法形式的产生及其对思想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民族语言的语法结构问题,认为语言的语法区别反映了语法观的不同,和词汇相比语法更接近民族特有的精神,这里直面语言内部形式的“根”。洪堡特关注的不仅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同时深入探讨了语言对文化的影响。他把个人和语言都放到了确定语言集体(该语言民族)的文化历史生活中去考察,这与俄国心理学家、俄国心理语言学真正的创始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观不谋而合。洪堡特语言研究的心理观不仅仅反映在他的语言与思维、文化相互关系的著名学说中,同时也反映在他的语言活动观中。洪堡特没有用静态分析的方法去看待语言,而采用了语言研究的动态观,认为“语言不是活动的产品,而是活动”,语言不仅是符号,语言是存在于外部现象与人的内在世界之间的世界。在活动的两个术语(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или энергейя)中也许是由于易于理解和运用,后人更多地使用了活动(деятельность),作为言语过程的活动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的心理语言学阐释通常会转向“энергейя(活动)”,这样会避免个人的言语活动与更多人群的言语行为理解上的混淆。语言的活动观不仅回答了“语言是什么的”问题,而且回答了“人借助语言获得了什么”的问题,语言作用的这一观点区别于语言符号学的观点。
事实上,俄国对洪堡特的研究从来没间断过,仅就语言学、哲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国情学等文献中引用洪堡特的观点就比比皆是,如:俄罗斯语言国情学的代表人物维列夏金和科斯托玛罗夫(Верещагин,Костомаров1980)在他们的奠基作《词汇的语言国情理论》中补充了“洪堡特学说和语言互补说的现代观”一文。文中指出,洪堡特的语言哲学观形成并发展了语言相对论假说,该假说对当代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首当其冲推动了新洪堡特派代表的积极活动。在洪堡特的语言哲学观及新洪堡特派思想的影响下,建立在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基础上而得出的俄罗斯语言国情学的结论如下:一是任何一种语言系统中的基本意义都具有普遍性;二是语言对于思维、认知、行为、世界观不可怀疑的作用,并承认语言世界以某种形式独特表征现实世界;三是认为作为交际和思维手段的语言运用必须考虑每种语言的民族—文化特点。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家别利亚宁(Белянин)在《心理语言学导论》一书中,设专章描述了心理语言学史,尤其重点介绍了19世纪语言学家的理论对20世纪心理语言学产生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中,着重阐述了洪堡特语言哲学观中关于人的言语活动(речев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和对语言的心理理解的思想。洪堡特认为,首先,语言是人类精神的活动。语言是独立于人的意志的外部存在,他区分了语言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对于人的认知来说,语言是主观的,对于人来说,语言又是客观的。语言是精神永不间断的活动,力求把声音转变为思想的表达。其次,语言反映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仅是人类精神,而且也是民族精神的主要活动。洪堡特的“民族的民族精神”(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дух народа)这一概念包含了许多内容,如:民族的心理积淀、民族的思维方式、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学。有学者认为洪堡特是提出语言意识(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①语言意识(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概念的第一人,认为“语言创建了民族的语言意识”,因此,语言按着精神规律发展,而且遵循人类意识规律而发展。第三,由于语言介于民族和客观世界之间,所以它局限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确定了人和客观存在的关系。语言是符号,又是反映。最后,语言是交际条件。依据洪堡特的观点,词汇只有在每个人的言语中才获得最终的意义,但是,交际的特点在于说话者和听话者从不同角度感知、接受同一事物,并且给同一个词里填加不同的个人的内容。因此,谈话双方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时既是不理解,又是思想和情感的一致,甚至又会是不同理解。(Белянин,2001:16 -25)洪堡特的这些观点对俄罗斯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洪堡特研究涉及面很广,本文只是选取了俄国学者对洪堡特语言哲学观解读的这个视角,依据俄国学者对洪堡特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尝试描述、总结其对俄罗斯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影响,初步概括俄国洪堡特研究的主要成果、观点及方法。我们拟继续系统研究俄国洪堡特研究的内容、条件、困难、历史以及与欧洲洪堡特研究的异同。在完成以上所述内容的同时还将重点挖掘、解构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深入探讨洪堡特关于语言与思维、文化、心理关系论述的真正内涵。
[1] БелянинВ.П.Введение в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у[M].М.:ЧеРо,2001.
[2] Бахтин М.М.2004.Марксизм и философия языка //Обшая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C].М.:Лабиринт,2004.
[3]Бодуэн де Куртенэ И.А.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общему языкознанию:в 2 - х т[M].М,1963.
[4] ВерещагинЕ.М.КостомаровВ.Г.Гумбольдтиаство и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концепция 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ой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ости //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слова[M].М.: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80.
[5] ВерещагинЕ.М.КостомаровВ.Г.Учение А.А.Потебни о лексической семантики и его значение для лексиграфии и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я// Лингво -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слова[M].М.: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80.
[6]Выготский Л.С.Мышление и речь[M].М.,1996.
[7] Гайм Р.Вильгельм фон Гумбольдт // Описание его жизни и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а[M].М.:УРСС,2004.
[8]ЛеонтьевА.А.Основы 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и[M].М.:Смысл,1997.
[9] Постовалова В.И.Язык как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Опыт интерпретации концепции В.Гумбольдта [M].М.:Наука,1982.
[10]Потебня А.А.Эстетика и поэтика[M].М.,1976.[11]Потебня А.А.Слово и миф[M].М,1989.
[12]РамишвилиГ.В.Избранные труды по языказнанию.Вильгельм фон Гумбольдт [M].М.:Прогресс,2000.
[13]Шпет Г.Г.Внутренняя форма слова / Этюды ивариации на темы Гуомбольдта [M].М:Едиториал УРСС.,2003.
[14]Щерба Л.В.Языковая система и речев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M].Ленинград,1974.
[15]白春仁.融通之旅——白春仁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6]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与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17]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8]姚小平.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9]姚小平.作为人文主义语言思想家的洪堡特[J].外国语,2003(1):36.
[20]姚小平.语言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1]赵秋野.洪堡特与维果茨基语言学思想的心理学倾向[C]//语言·文化·交际.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