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陕西省重点企业低碳发展战略思路

2013-03-19 16:34李淑惠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陕西省能源企业

李淑惠

(西安财经学院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西安710100)

2006年底英国政府公布的《斯特恩报告》和2007年初IPCC公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报告进一步论证了碳减排的重要性,人们将关注点从政府间合作、制度政策的建立等宏观层面进一步深化、转移到关注作为排放主体的企业如何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到其生产运营和战略管理中去。

低碳经济条件下,在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节能减排更引人注目,与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国家碳排放主要存在于消费领域的情况不同,许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国家碳排放主要存在于生产环节。具体来讲,在很多发达国家,企业与居民的碳排放量之比是3∶7,而发展中国家情况恰恰相反,即70%的碳都是企业排放的[1]。根据1994年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我国工业活动引起的直接 CO2排放占总排放量的 90%以上[2]。当然,不同的企业由于所处行业的特性和发展程度的差异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各有不同,对于那些资源依赖、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来说,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问题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少企业已将此纳入到战略层面,低碳战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来打造核心战略优势。

2007年4月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国政府确定了1000家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企业;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陕西省继国家之后,确定了包括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煤炭、建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高能耗企业在内的200户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国控大气污染企业名单,明确的低碳发展战略思路将是这些重点企业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1 陕西省重点企业类型及其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性

1.1 陕西省重点企业类型

陕西省重点企业均为工业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行业。二氧化碳主要是在含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能源中产生的,其中煤的含碳量最高,一吨煤排放约2.5吨CO2,一吨标准煤的石油排放约1.9吨CO2,而一吨标准煤的天然气只排放约1.4吨CO2。按照高碳能源的传导过程,重点企业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高碳源的能源类企业。高碳源的能源类企业是指化石能源的生产企业,这类企业不仅在勘探、建设和开采过程中产生环境污染,且其产品的应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陕西是资源大省,煤、石油和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矿产资源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大中型高碳源类企业是本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09年陕西省GDP增长速度在13%以上,能源化工的增幅就为18%;2010年能源工业创造GDP占全省工业份额的50%;2011年能源化工实现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63.4%,全省煤炭产量突破4亿大关,成为仅次于内蒙古、山西的全国第三煤炭大省;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并成为全国第一油气大省[3]。

这类企业主要有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和长庆石化分公司、陕西延长集团和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多属于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在能源短缺、中国几乎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的今天,该类企业发展迅猛,但环境成本很高,在节能减排方面核心技术欠缺,资源综合利用率比先进水平低大约10个百分点,产生了很大的环境压力。

(2)高碳转化的要素类企业。这类企业是指化石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高的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主要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化工、水泥、造纸等生产要素类企业,陕西主要有龙门钢铁集团、汉江钢铁集团、有色金属控股集团、秦岭水泥集团等。该类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远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譬如其中的钢铁企业不仅与德日美等国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就是与国内著名的首钢、宝钢、包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相比也较为落后,还有大量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冶金技术研发滞后、煤炭消耗量大、清洁生产还存在许多不足。

(3)高碳产品形成的成品类企业。这类企业的产品直接进入消费领域,其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在供应链的全过程,即采购环节、生产环节直至消费环节均会产生碳排放,主要包括汽车、房地产、装备制造、家电等企业。陕西省主要有西安重型机械厂、陕西鼓风机制造公司、西安黄河机械制造公司、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比亚迪西安生产基地等,其产业实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降低能源及其原材料消耗、开发生产低碳产品对其碳竞争力的影响较大。

1.2 重点企业低碳化发展是陕西省节能减排的关键

陕西作为资源和能源大省,经济结构以高耗能的重化工业为主,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尖锐。陕西省经济结构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9、2010和2011年分别为 52.7%、53.9%、55.2%,高于全国这些年度的46.8%;二是第二产业内部以高耗能工业为主。资源禀赋决定了重工业,尤其是煤化工、石油化工、电力、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比重较高,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0%,在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最具活力产业的同时也意味着存在更为严重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问题。2007年煤炭、石油、电力等8个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2008年电力、黑色、非金属、化工、有色、煤炭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77.6%;201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规模以上工业的3.3倍;2011年重点耗能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例为93.2%[4]。可见,这些重点企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陕西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环节。

2 陕西省重点企业低碳战略的SWOT分析

2.1 机会

(1)政府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陕西省2010年8月成为全国低碳发展的试点省份之一,率先制定了《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将“科学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上台阶”作为未来发展的主线;在“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特别强调了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即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确保“十二五”末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50%。

为此,省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的“碳足迹”“碳清算”技术培训;增加了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能力建设;推行了政府绿色采购;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所得税、增值税实施了税收优惠;2012年申报的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6812万元,占对53个省市县的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总投资的近十分之一。

(2)经济实力不断增加。陕西省近年来经济增长很快,年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名大约在17位左右,持续以GDP年平均增长13%以上的速度发展,人均GDP在2010年达到4000美元,2011年又突破5000美元。尤其是在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短期内不会改变的情况下,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开发既能保证本省当前经济的发展,也为企业低碳转型奠定了基础。

(3)有许多低碳技术成果可用。陕西省近年实施了一大批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推广和技改项目,形成了涉及石油、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天然气、废弃物循环利用、废水处理以及新材料等领域的一系列技术成果,包括陕北地区石油废水处理及回注示范项目,炼焦、电石、有色冶金企业烟气治理技术,脱硫石膏成套技术与装备、煤焦油和焦炉气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等等,为重点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4)众多高校研究院所可提供智力支持。陕西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研发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前期通过开展重点节能工程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活动,积累了一定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产生了一批循环利用、零排放等关键共性支撑技术,培育了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有利于节能减排研发向纵深发展,可为重点企业低碳战略提供决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智力支持。

2.2 威胁

(1)经济增长尚未到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鲁斯曼和克鲁格提出的,他们认为“沿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发展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就是说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的积累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从工业文明发展进程来看,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由消耗化石燃料、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推动,能源化工、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这将伴随严重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问题。

(2)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陕西省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到70%左右,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量2005年为1.38亿吨,2009年为2.09亿吨,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5亿吨左右,将比2005年增加2倍以上,而调整能源结构又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在减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有更大的困难。

(3)低碳发展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对于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低碳发展的信息服务也很欠缺。譬如对于诸如“碳指标”的设置、“碳税”的出台、“碳排放交易”规则等问题不是非常清楚,在形势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许多企业持观望态度,在行动上也较滞后。低碳发展的信息是指为减少碳排放、防治环境污染等提供废弃物来源及其回收利用、节能技术开发、清洁工艺及绿色产品开发的各种信息服务,目前低碳信息服务近乎空白,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引导作用微乎其微。

(4)公众的低碳消费意识不强。相对于经济发达、生活品质较高的地区,陕西多数公众对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工作的参与意识薄弱,追求高消费和炫耀型消费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低碳产品的接受程度较低,公众参与的运行体系和组织机制仍未形成、法律制度和配套措施相对滞后,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仍相对较低,难以从制度上约束不利于低碳发展的行为。

2.3 优势

(1)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而产生的强烈的环保意识。陕西省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陕北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为半干旱地区,加上资源开发导致的森林植被破坏、河流污染干枯、地表下陷严重等,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失衡问题,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国家就将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列为重大的基础工程,制定了许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这种背景下,环境问题较为敏感,企业往往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并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对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低碳战略。

(2)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间较大。权威数据显示:我国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20%,但GDP却不到10%,人均能源消费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却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0%。当前我国与美国能源消费总量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37%,GDP与日本相当,而能源消费总量是日本的4.7倍。[5]

目前陕西省能源利用效率、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也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譬如陕西省能源加工转换效率2008年为69.23%,2009 年为 70.32%,2011 年为 71.77%,而全国的这一指标在2009年是72.01%;2008年吨钢综合能耗陕西为649.54千克标准煤/吨,全国为610.7千克标准煤/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陕西为9.97千克标准煤/吨,全国为11.03千克标准煤/吨,单位油气产量综合能耗陕西为107.92千克标准煤/吨,全国为92.49千克标准煤/吨,等等。这些数字尽管令人不安,但也表明陕西省重点企业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尚有潜力可挖。

(3)较高的环境管理执行力。陕西省重点企业多为央企、国企或国有控股企业,对于政府下达的节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监测的要求非常重视,并且由于其产品需求旺盛、盈利水平高,能够拿出较为充足的资金进行低碳化管理,不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工艺和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支持高投资的成本、较长的建设支付期和投资回收期,而且也有条件应用HSE控制机制、数字化管理手段等企业环境管理方法,有能力辨别温室气体排放源、设置控制关键点、监测主要污染物数据、统计核算温室气体量化指标等,从而形成较高的环境管理执行力。

2.4 劣势

(1)内生动力不足。企业低碳经营成本很大,使用节能减排新工艺、新设备的成本难以短期收回;技术研发需要大量投资;低碳产品市场尚未培育起来等,在短期内不一定产生足够的利润,甚至还会导致利润减少。陕西省多数重点企业目前处于产品销路通畅、市场需求较大的上升发展期,往往以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需求、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为经营重心,而对节能减排工作主动性不足,仅以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为满足。

(2)缺乏一流的先进技术。目前中国的低碳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世界自然资源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在基准减排情景下,中国需要60多种技术,其中40多种是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的落差,导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和欧盟分别高2.4倍和4.6倍;以节能减排高能效技术来看,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可达到45%,而我国只能达到35%。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垄断地位和制定碳交易规则中的话语权,许多发达国家设置了严格的障碍,阻止前沿性的低碳技术出口。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陕西省多数重点企业加大了技术节能力度,采用了先进工艺,单位产品能耗快速下降,部分产品能耗已经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单位产品能耗的降幅越来越小。而能够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和瓶颈技术尚不具备开发条件,即便是进行研发,大量的投入又使企业产生本能的退却。

(3)低碳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陕西省许多重点企业还没有规范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程序,低碳管理机构刚刚建立,企业环境总监的职责还不清晰,环境保护责任分工尚不明确,一些监测设备由于种种原因作用发挥不足,环境敏感要害部位具体的定量数据欠缺,污染物排放量化分析不足,造成碳排放监测、统计和分析难度加大;清洁生产处于低水平发展层次;对于最新的管理方式,诸如DEM、碳交易等关注度低,监管力度不够,没有确实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碳排放生产组织协调机制。

(4)低碳发展资金欠缺。政府投资与企业节能减排任务不匹配,而增加财政预算、推动绿色信贷等融资方式所带来的资金非常有限,加上国家对高耗能行业采取了一些制约发展的措施,使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了利息高、贷款条件苛刻的困难局面。资金成为大量技改项目难以及时实施、很多好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难以得到推广的最大难题。同时,产品价格基本不反应环境补偿成本,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的原则,企业需要自己负担污染的治理成本,导致低碳发展资金不足。

3 陕西省重点企业低碳发展战略构思

通过上述SWOT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重点企业应该以低碳试点省份为契机,借助于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工程项目改造、加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等工作;强化组织机构建设,制定先进的资源消耗标准,进行科学的碳排放监测;针对节能减排的主要障碍,进行科技攻关,形成完善的低碳化管理机制。总的来讲,陕西省重点企业可以形成“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减少排放、争取进步”的低碳发展战略思路。

3.1 明确目标

陕西省重点企业低碳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依靠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合理利用资源等方式,把节能和减排有机结合,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风险,减少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以最小的环境影响和最佳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低碳成长。具体的目标要在政府下达的指标基础上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平衡。

政府对于低碳排放主要采用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对于节能,采用万元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两项指标;对于减排,实行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指标,后来增加氨氮和氨氮化物两项控制指标。陕西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单位万元GDP能耗达到0.95吨标准煤,使其接近全国平均能耗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固碳能力年递增2%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等等。

与之相应,企业低碳战略目标主要通过二类一级指标体现,一类是节能,即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另一类是减排,即减少碳、二氧化硫和“三废”排放量等;这些一级指标又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解为更为具体的二级、三级指标等。陕西省重点企业应该提出明确的低碳发展战略目标,并进行分解,层层落实,使每个作业单位和岗位人员都清晰明白,并为之而努力。

3.2 夯实基础

(1)强化低碳化管理基础工作。健全组织机构,突出安全环保责任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高管人员为核心的低碳环保领导负责制,设置环境管理总监,主管技术、生产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对本部门的低碳环保工作负责,基层员工要全面落实环境职责,将低碳环保工作纳入生产经营一体化考核系统。

实现有效的碳排放的监测。企业要对废水、废气、废渣和噪声等污染源和排放口进行环境监测,进一步完善基础仪器的配置、加强应急监测专项设备的配置,尤其要加强对环境敏感点的检测,获得准确、及时、全面的监测数据,并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不仅包括生产运行调度系统、开发动态系统,还包括环保监控系统。通过数字化系统建设,将“三废”排放纳入低碳环保监控系统,形成多级监控网络,对污染物泄露报警定位装置进行数据监控,提高预警预控处置效率。

(2)制定先进的资源消耗标准。围绕节能和减排两个方面设置减轻环境负荷的各项指标,包括先进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定额、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标准、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率、污染物排放标准、废弃物最终处置量等具体数量化指标,同时要注意制定废品控制标准,因为节能减排不应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如果由于节约生产导致劣质产品,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所以企业要在建立资源消耗标准的同时加强废品控制,减少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这需要摸清企业节能减排的基本情况和数据,与先进水平的差距,改善的空间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标准,进而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方法使之落实。

3.3 减少排放

企业生产过程的污染物排放是导致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通过对工艺流程所产生的含有碳、硫化物、氢化物等元素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无害处理、循环利用等活动,使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将不断减少和被有效利用。与传统的末端处理不同的是,减少排放不仅是对污染物的简单处理,而是通过污染物处理技术的应用、产业链的进一步延长、循环工业园区的建设等方式,预防或利用污染物排放。譬如企业对排放的废气可以通过各种高效燃烧装置、余热回收装置最大程度地回收利用甚至转化,实现零污染,环保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3.4 争取进步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企业都非常重视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和新管理方法的研发,制定专项计划、划拨专项资金、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此项工作,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路。这种做法节能减排力度大、效果显著,往往在开发出新技术的同时也节省了成本,还可以占领低碳成长的制高点,获得新的增长,取得低碳竞争优势。

陕西省重点企业要通过生产流程的创新、环保产品的开发与普及,新的事业领域的扩展,从而选取新能源、绿色材料,采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的新工艺、新技术,生产环保新产品;同时寻求新的低碳思路来赢得金融、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争取进步,获得更大的低碳发展。其中尤其要重视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目前一些企业环境保护科技研发速度跟不上环境污染的速度,导致不少企业因为缺乏先进实用的低碳技术及高效的设备而无法实施环境保护。所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企业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主动参与低碳化的国际技术合作等方式加强低碳技术难题攻关、开发和转化环境保护新技术成果、解决环保技术瓶颈问题,力争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长期来看,重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将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具有环境责任感的企业才能够在低碳约束下获得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包括石油、煤炭、化工、钢铁、装备制造、有色等高能耗企业在内的重点企业是碳排放、环境污染的大户,这些企业在资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方面与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低碳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低碳领域发展方面有较大的潜力,所以不应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而应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分析外部的机会和威胁,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形成“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减少排放、争取进步”的低碳发展战略思路,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和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打造低碳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环境友好型发展。

[1]吴红卫,祁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文化,2011,(11):80 -8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M].北京:国家计划出版社,2004.

[3]省发改委在西安召开全省能源工作座谈会资料[EB/OL].[2012 -06 -2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4]陕西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2011年能源结构调整未达标、非化石能源不升反降[EB/OL].[2012-02-03].国际能源网,http://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_08220822931272942.html.

猜你喜欢
陕西省能源企业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